湖北省汉江流域中下游农业综合开发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488376689 上传时间:2023-06-01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42.1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北省汉江流域中下游农业综合开发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湖北省汉江流域中下游农业综合开发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湖北省汉江流域中下游农业综合开发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湖北省汉江流域中下游农业综合开发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湖北省汉江流域中下游农业综合开发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湖北省汉江流域中下游农业综合开发》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北省汉江流域中下游农业综合开发(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1页 共1页湖北省汉江流域中下游农业综合开发总体规划(20102020年)汉江流域中下游地区是湖北乃至全国的重要农业生产基地。为推进汉江流域中下游地区农业综合开发,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统筹资源配置,综合开发治理,带动汉江沿江经济带发展”的决策部署,在水利、国土、农业、林业、财政、农村建设等6个专题规划基础上,编制本规划。本规划区域范围主要包括汉江流域自丹江口水库以下至汉江与长江交汇口河段干流与支流(湖北境内)沿线的神农架林区、十堰市、襄阳市、荆门市、随州市、天门市、潜江市、仙桃市、荆州市、孝感市和武汉市等11个市(林区)所辖

2、的34个县(市、区)(详见汉江流域中下游县(市、区)农业综合开发总体目标,附后)。一、规划背景(一)基础与优势。1自然条件优越,区位优势明显。湖北省汉江流域中下游地区地跨东经1095611417、北纬29383258之间,全长652公里,集水面积469万平方公里。汉江流域中下游地区土壤肥沃、气候适宜、水量丰沛、良种优质,历来是我省优势农产品的主产区;地处中原腹地,信息发达,交通便利,初步形成了航空、铁路、公路、航运四位一体的立体交通运输体系,为区域内农业综合开发提供了优越条件。2农产品生产丰富,农业基础较好。2009年,汉江流域中下游地区农业增加值占全省42%,农作物播种面积占全省426%,粮

3、食总产量占全省571%,棉花总产量占全省629%,畜禽总产量占全省49%,淡水产品总产量占全省60%,是我省名副其实的大宗农产品“主产区”和优势农业资源“富集区”。同时,又是全省发展现代农业的“先导区”。2009年,区域内机械总动力156681万千瓦,占全省56%,实际机耕面积达到其耕地总面积的21倍;耕地有效灌溉面积、机电排灌面积、旱涝保收面积分别占其耕地面积的757%、566%、53%。3县域经济相对发达,是我省重要的经济走廊。改革开放以来,汉江流域中下游地区经济社会进入较快发展时期,汽车、电力、机械、化工、建材、电子、轻纺、食品等工业蓬勃发展,是我省汽车工业走廊,装备制造业、纺织服装生产

4、基地;是我省最具经济活力的地区之一,有6个县(市、区)进入全省县域经济20强;国家级、省级龙头企业181家,占全省388。4人才和科教资源雄厚,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健全。我省作为科教大省,各类技术人才众多,在农业科教人才、技术推广、培训教育等方面独具优势。区域内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比较健全,现有各类农业协会2518个,建立健全了市、县、乡(镇)三级现代农业信息服务网,为区域内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人才和信息保障。5区域发展后劲较足,农业综合开发潜力较大。汉江流域中下游地区是我省重要的经济发展轴区,近年来区域经济保持良好发展势头。随着“两圈一带”战略的深入实施,区域发展新格局逐步凸现,为汉江流域中下游

5、地区的农业综合开发在更大范围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利共赢、联动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政策、资金、项目支撑。(二)机遇与挑战。1机遇。汉江流域中下游农业综合开发面临着良好机遇。一是“两圈一带”战略机遇。在深入推进“两圈一带”战略的同时,实施汉江流域中下游农业综合开发,将使湖北区域发展战略逐步完善为“多点支撑、协调发展”。汉江流域中下游农业综合开发侧重于流域开发、“带状”开发,通过充分发掘农业潜在优势,建设现代农业和现代水利示范带,构建高效特色农业示范带和优质、特色农产品加工企业集聚带,探索流域国土开发新模式。二是中部崛起战略机遇。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提出中部地区建设“两横两纵”经济带,其中包括

6、“沿长江经济带”。汉江作为长江的第一大支流,纵贯湖北南北,必将成为“两横两纵”经济带开发的重要内容。三是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机遇。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作出重大部署:“抓紧实施粮食战略工程,推进国家粮食核心产区和后备产区建设,加快落实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规划”。汉江流域中下游地区是我省乃至全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和商品粮基地,抓紧实施汉江流域中下游农业综合开发,对于落实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规划、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挑战。汉江流域中下游农业综合开发既具有进一步加快发展的有利条件,也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主要体现在:汉江流域中下游地区农业综合开发可利用资源闲置,开发力度不

7、够;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老化,农业抗灾能力较弱;农业产业化发展不够,农产品品牌带动能力不强;能源资源保障能力较弱,环境污染问题比较突出,资源环境约束凸显,传统发展模式难以持续;城乡和区域发展仍不平衡,生产力布局不尽合理,空间利用效率不高;体制机制性矛盾依然存在,等等。3南水北调工程的影响。一是水资源利用成本增加。丹江口水库加高后,将直接影响汉江中下游干流来水量和可利用水量,使区域的经济发展因水环境承载能力降低而受到制约。调水后,汉江沿江涵闸、泵站取水保证率将降低20%30%,受水位下降影响,灌区绝大多数闸站取水能力只能达到设计能力的35%47%,共有185处闸站需要重建或改造,运行费用增加,当前农

8、田水利设施配置难以适应南水北调后的新形势。二是控制污染的难度增加。调水后,中下游水环境容量将减少26%左右,水体稀释自净能力降低,“水华”发生概率增加,农业生态环境将发生不可预见的变化。三是不适合鱼类生存的因素增加。调水和梯级建设后,将使水生物的生存环境发生改变,梯级枢纽库区水质可能变差,天然鱼类产量将减少40%50%,流域内部分鱼类种群将退化甚至消失。生物多样性下降。四是耕地资源退化。水位下降将使汉江中下游干流两岸的一级阶地、二级阶地土壤环境质量受到不同程度的不利影响,直接影响土壤生态系统平衡,两岸的洲滩及岸边河滩湿地面积减少,导致形成新的沙化危害。二、指导思想、战略构想和基本原则(一)指导

9、思想。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流域、梯级、滚动、综合”开发为总方针,按照国家对汉江中下游流域综合开发的总体要求和农业综合开发的特点,推动汉江流域中下游地区特色农业综合开发,形成以农业板块基地为支撑、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为纽带、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的第一二三产业相互转化、相互融合、相互开放的高效优质特色农业经济带、现代水利示范带和优质特色农产品加工集聚带。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粮食安全,全面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富裕为主要目标,大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深化农业产业层次,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壮大优势主导产业,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以体制创新、机制创新、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为动力,

10、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有效整合农业资源与生产要素,进一步提升农业综合开发的内涵和水平,走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道路;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小城镇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力建设特色小城镇和资源节约、健康环保型村镇。(二)战略构想。致力“两个并重”: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提升农业科技创新和转化能力,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加强农业生态科技园建设,初步形成现代化农业雏形与加快流域综合交通开发,充分发挥汉江“黄金水道”的水运、水利、水能、水景观等综合功能优势,大力发展以水资源为支撑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并重;不断提高综合实力、创新能力、带动能力、综合承载力和国际竞争力,在全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带动和促进全省经济社

11、会又好又快发展与促进流域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城乡一体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并重。突出“五个重点”:努力发挥汉江流域中下游农业经济带科技优势、产业优势、市场优势和区位优势,突出增强粮食生产能力;现代水利开发;水污染和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水土保持和滩涂开发;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构筑“三带一群”:构建特色农业和绿色生态环保带,现代水利示范带,优质特色农产品加工集聚带;建设汉江流域中下游沿江沿线特色城镇群。实现“三个目标”:把汉江流域中下游地区建设成为交通便利、生态良好、产业发达、市场繁荣、城乡统筹、社会和谐并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的流域经济带,成为湖北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成为汉江流域资源综合利用、经济特

12、色突出、生态环境优美的人水和谐的典范和全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示范区;成为促进武汉城市圈和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互动、协调发展的主轴和重要空间载体,发挥联系、带动“两圈”的重要作用。(三)基本原则。1坚持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把农业综合开发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生态环境建设、社会全面进步紧密联系起来。从生态安全的要求出发,根据资源特征、立地条件、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统筹规划流域生态农业功能分区,明确各功能区生态定位与产业发展方向,实施分区管理,合理布局生态保护范围和特色产业基地。2坚持内涵开发为主、外延开发为辅的原则。在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的基础上,以改造中低产田为主,充分挖掘农业耕

13、地资源潜力,增强农业发展、粮食增产后劲;以维持耕地总量平衡的外延和扩展为辅,适量开垦宜农荒地、撂荒地、废弃地,适度开发滩涂等后备土地资源。努力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良性循环,大力发展特色生态农业,强化农业经济在区域发展和农民增收中的作用。3坚持因地制宜、突出重点、有序推进的原则。在改善生产条件上,充分利用现有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进行配套、修复和完善。按区域统一规划,合理布局,逐年安排,分步实施,集中连片开发,力求规模效益。4坚持产业化、市场化、规模化、品牌化的原则。以市场为导向,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立足当地资源优势,开发建设一批有市场、有资源、能带动农民增收的项目。提高机械化作业水平,加

14、快农业现代化步伐。5坚持城乡统筹、集约发展、和谐健康发展的原则。以“百镇千村”示范工程为重点,循序渐进、集约发展,促进城镇化进程;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强村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整治,加快生态家园建设。探索村庄建设新模式,促进村民建房逐渐向小城镇和中心村集中,乡村工业向小城镇工业园区集中。6坚持农业产业化与新型工业化相结合的原则。以新型工业化带动农业产业化,促进农业现代化,促进三次产业协调发展,促进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协调推进,促进沿江地区城乡协调发展,全面提升沿江地区协调发展水平,带动全省城乡、区域协调发展。7坚持发挥内生优

15、势与区域联动、开放合作、争取政策支持相结合的原则。推动沿江地区联动开发,互动发展。统筹谋划沿岸和腹地的产业布局。充分发挥武汉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促进区域内产业形成分工明确、结构合理、功能互补的新格局。促进资源整合,推进要素集成,实现优势聚集。扩大对外开放,吸引国内外资本参与湖北汉江流域中下游农业综合开发。争取将汉江流域中下游农业综合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申请国家政策支持。三、区域布局与总体目标(一)区域布局。根据湖北省主体功能区划,结合汉江流域中下游农业基础条件,构建以“三区七带”为主体的农业综合开发战略格局。即:鄂西北山区特色农业区、鄂中北岗地丘陵生态农业区、江汉平原湿地现代生态农业区。重点建设江汉平原优质水稻产业带、双低油菜产业带、汉江流域专用小麦产业带、优质棉花产业带、生态安全林业带、生猪水产养殖带及优质蔬菜水果带。1鄂西北山区特色农业区。包括神农架林区。积极探索高山、中山、低山、库区高效特色生态农业模式,提高农业商品化率,大力推广农业生态循环示范项目,通过发展生态农业,在生态保护基础上充分挖掘山区特色和优质林副土特产品资源优势。2鄂中北岗地丘陵生态农业区。包括随州市、襄阳市所辖县(市、区)。积极探索适宜本区域的种养业与第二、三产业相结合的循环农业模式,通过建立循环农业示范区或示范基地,逐步推广循环农业,把本区域建设成为国家级旱作商品生态农业区。3江汉平原湿地现代生态农业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总结/计划/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