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树木到森林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488372387 上传时间:2024-02-09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4.2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树木到森林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从树木到森林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从树木到森林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从树木到森林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从树木到森林》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树木到森林(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树立语篇意识,创设语言情境从同课异构谈小学英语词汇教学中的语篇意识【案例背景】:纵观我们的教学 “学不致用”现象明显,有些学生在听写单词、考试时成 绩非常不错,但到了具体运用英语的时候,却“语屈词穷”,究其原因,是我们 教师在教学中没有形成一个系统的语篇意识。一个单词,一个句子,如果单独来 看,并不具备语言的交际意义,只有把它们放入具体的情境中使用,才有鲜活的 含义和情感。我们在词汇课教学时,单词句子这些基本语素的掌握固然重要,但 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能在生活中,在具体情境中进行灵活运用。因此教师在词汇教 学中,应该将支离破碎的语言知识进行加工、整合、扩展、延伸,让每一个语言 点都“活起来”。即形

2、成教师的“语篇”教学意识。因此如何在英语课堂教学中 体现语篇意识,创设合理语境,培养学生语用是近年来小学英语新课程“疑难问 题解决”的主题之一。【案例描述】:这节同课异构的教学内容来自PEP Book 6 Unit 6 Part A Lets learn,本 课的重难点是围绕主题A field trip引出的ing形式系列词组:taking pictures, watching insects, picking up leaves, doing an experiment, catching butterflies , 及句型 Whats shehe doing? SheHe s.(doing

3、)。学生掌握起来较难,因为大多数短语是首次出现,案例 1:一位教师在教学这一课时,安排了以下教学过程:1、利用卡片一一呈现、操练词组: taking pictures, picking up leaves, catching butterflies, watching insects, doing an experiment。在教学每 一个短语时,教师不厌其烦地变着法子带学生跟读,个别读,齐声读,看口型猜 读等。同时,还讲解了现在分词的构词方式。如在教授 taking pictures 时教师指着 taking pictures 的小图,问: Whats . doing?引导学生作答。教师点击

4、taking pictures这个短语的声音,每播放一次, 让学生跟读,并且鼓励学生边做动作,边用各种语调及形式读单词。同样教授watching insects时,教师指着图中的昆虫问:What are they ?引导 学生回答:They are insects.教师带读单词insects。教师播放声音 让学生跟读, 引导学生为短语设计动作。鼓励学生边做动作,边读单词。2、学生齐唱歌谣:Taking pictures, taking pictures, he is taking pictures.Picking up leaves, picking up leaves, she is pic

5、king up leaves. 3、学生看着卡片问答: What is he /she doing? He / She is picking up le aves/.就这样,学生们在老师的带领下认真地模仿、机械地操练,课堂上始终未能 产生师生、生生思维碰撞的火花,这未免让人感到遗憾。案例 2: 再看同课异构中的另一位教师,她是这样组织教学的。 课堂上,该教师利用大屏幕展现了家乡某一著名自然公园美丽的山山水水, 创设了带领学生游玩的情景,意在“寓学于游”。她借助所创设的情景,一一呈现 词汇。以下是教学词组“taking pictures”时的过程:T:Look,This is the. park

6、,we will go to visit the. park,Lets go!1情景对话: T: Wow,Its so beautiful!What can you see?S:I can see many trees/beautiful flowers/ .2. 巧妙引入:T: Wow, So beautiful! Lets take pictures.(顺势出示照相机) Peter, make a pose, please. Act like a monkey. Ready?T: What am I doing?S: Youre taking pictures.3. 请两位学生模拟拍照,引

7、导其他同学问答: “What is he /she doing?.”4. 小组活动:S1: What can you see?S2: I can see many trees/beautiful flowers/.S1: Lets take pictures.S2: OK!/Great!/ Good idea!/.S1: What is he /she doing?S2: He/She is taking pictures.同样在教学 catching butterflies 时:T: Hes taking many pictures,(课件出示照片),Look at the picture,

8、What ca n you see in the picture?S:I can see the butterfly.T:How many butterflies can you see?S:one butterfly, two butterflies .T:Wow,so many!I like the yellow butterfly,I am catching the yellow butter fly.(出示课件图片提问)T: What is he /she doing?S2: He/She is catching butterflies .学生活动:最后,课件出示学生游玩的许多照片,并

9、要求学生根据图片进行一段小语篇 描述:This is the.park,Its big and nice,Ican see many trees、flowers and.,Lo ok,Peter is taking pictures,Jone is catching butterflies,there are so many colourf ul butterflies,red、 yellow、 green.,Lily is watching insects.这样的引入、操练动用了学生不少已有的知识经验,如 many trees, beautif ul flowers, OK! Great!

10、Good idea!以及数字、颜色等都不是教材中所安排的。 而一旦教师拥有了正确的语篇意识,教师就会积极地围绕教材内容开发、收集适 合学生学习水平与认知特点的相关内容,从而使“知识滚动、新旧融合”变成可能, 使学生在相应的实践中逐渐获得综合语言能力的发展。【案例分析与反思】:1、所谓语篇是指“任何不完全受句子语法约束的在一定语境下表示完整语 义的自然语言”。它与单词和句子是不同性质的成分:词汇和句子是语言的结构 单位,语篇是语言使用中的单位。语篇在形式上可以表现为一个词,一个词组, 一个单句,一个复句,一个句群,一个段落,一篇文章乃至一部作品。很显然案 例中的老师缺乏语篇意识,语篇的概念不清。

11、案例中的老师没有为学生创设一定的语境,未能结合语篇来开展词汇教学, 而是带着学生机械地、孤立地教学词汇。尽管课后学生会读、会写词汇,但所获 得的词汇也仅仅是零散的“死”词(negative words)而不是“活词(positive words),这些词汇基本处于零散无序的状态,这种状态既容易导致遗忘,又不利 于学生在语言输出时及时调用。2、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要时刻拥有语篇意识,强调“语篇意识”。一种教 学思想和理念,它看不见,摸不着,却意义重大,影响深刻。“语篇意识”应积 极运用于日常教学,运用于不同类型的教学材料,贯穿于单词、对话、故事、读 写等教学过程。“语篇意识”是促进语言知识向语言能

12、力转化的保证,而学生语 言能力的形成是促进语言交际活动取得成功的有力保障。如何在那么在教学中要如何凸显语篇意识呢?笔者认为要采用创设语境、训 练语用的方法,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案例 2 中教师利用大屏幕展现了家乡 某一著名自然公园美丽的山山水水,创设了带领学生游玩的情景,意在“寓学于 游”。她借助所创设的情景,一一呈现词汇。教学中以“游览公园,移步换景”贯穿全过程,每个词组都被赋予了一个小 语境,促使学生触景生情,积极表达。在教师的引导下,一个个小语境被巧妙联 结,最终生成了一个比较长的语篇,语篇中既有不断滚动的本课目标语言,还需 要学生适时穿插他们想表达的观点。可见,以语篇意识为中心所设计的活动使教 学内涵更加丰满,学生思维更加发散,语言表达更加有意义。英语课程的学习,是学生通过英语学习和实践活动,逐步掌握英语知识和技 能,提高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过程。我们应精心钻研教材,根据不同的语篇,寻 找、挖掘不同的教学途径,让学生进行有效的情感表达和信息交流,把教材上的 知识转化成一个个有益的语言实践活动。如果能够这样坚持语篇教学,学生在英 语课上收获的将不仅仅是一棵棵的“树木”,而会是一片的“森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