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训练学》复习重点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488351007 上传时间:2022-11-07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运动训练学》复习重点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运动训练学》复习重点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运动训练学》复习重点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运动训练学》复习重点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运动训练学》复习重点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运动训练学》复习重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运动训练学》复习重点(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运动训练学复习重点1竞技体育:它是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体育竞赛为主要特征,以创造优异运动成绩、夺取比赛优胜 为主要目标的社会体育活动。2运动训练:它是竞技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了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在教练员的指导 下而专门组织的有 计划的体育活动。3运动训练学:1) 它是研究运动训练规律的科学。可分为:一般训练学项群训练学 专项训练学2) 它是为了揭示运动训练活动的规律,指导各专项运动训练实践,使各专项的训练活动建立在科学的训练理论基础上,努力提高训练的科学化水平的一门学科。运动训练理论可分为:一般训练理论项群训练理论专项训练理论4运动训练理论研究的内容:竞技体育的地位和作用

2、 运动训练的目的、任务、特点 运动训练学 理和原则 运动训练的方法和手段 身体训练 技、战术训练 心理、智能训练 训练过程的 计划和控制运动员的选材 负荷与恢复5运动成绩:它是运动员参加比赛的结果,是根据特定的评定行为对运动员及其对手的竞技能力在竞赛中 发挥状况的综合评定。它包括:运动员在比赛中表现岀来的竞技水平竞赛的胜负或名次6运动成绩的决定因素:运动员在比赛中表现出来的竞技水平对手的竞技水平 竞赛结果的评定行为(竞赛规则、评定手段、裁判的水平)7竞技能力:它是指运动员的参赛能力。由具有不同表现形式和不同作用的体能、技能、战术能力、运动智能和心理能力所构成,并综合地表现于专项竞技的过程之中。

3、8竞技能力的集中表现:1)体能水平:集中表现于力量、速度、耐力三种基本运动素质,以及三者之间的各种组合性运动素质的发 展水平。人体的形态和机能状态是决定其运动素质水平的基础条件。2)技术水平:他的高低可从技术的合理性及稳定性两方面判定。3) 战术能力则表现为:力求出色发挥自身的体能、技能、心理能力在规则允许的范围内,干扰对手竞技能力的发挥对竞赛结果的评定行为施加合法的影响运动员的智力状况及一般和专业知识水平对其战术能力有着重要影响4)高度发展的协调能力是运动员掌握合理运动技术的先决条件5)心理能力,涉及广泛的领域,在竞赛中集中表现于参赛情绪和竞技意志。以积极的手段激励选手,并控 制在适度的范围

4、之内。9状态诊断在训练中的作用: 为训练过程确立一个客观、准确的岀发点对训练效果及时的检查和评价实施有效训练控制的重要前提10建立目标训练的作用: 有效地激发运动训练活动主体的责任感和进取精神制定运动训练计划的重要依据 11起始状态诊断内容:运动成绩、竞技能力、训练负荷(诊断) 一个完整训练目标内容:运动成绩、竞技能力、训练负荷(指标)运动成绩(竞技水平名次)竞技能力(单因素特征模型多因素 特征模型)训练负荷(训练负荷量度:负荷的量:次、时、距、重负荷的强度:速、重、密、难)12训练原则:1)它是依据训练活动的客观规律而确定的,组织训练时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2)是训练活动的客观规律的反映,对实

5、践具有普遍指导意义。13训练的主要原则:有效控制原则、动机激励原则、竞技需要原则、周期安排原则、适宜负荷原则、系统 训练原则、适时恢复原则、直观教练原则、区别对待原则14有效控制原则:是指要求对运动训练活动实施有效控制的训练原则。在训练中应准确把握和控制训练的 各个方面或过程的各个阶段,训练的内容、量度及实施,并对它们进行及时的和必要的调节,保证训练目 标的实现。15有效控制原则理论依据:运动过程的多变性要求对其有效的控制。16有效控制原则理论依据基础:现代控制论:完整了训练控制应具备以下几个基本环节和条件:1)施控主体(教练员)和被控制对象(运动员)。2)控制信息(讲解、示范)和前向信息控制

6、通路3)反馈装置、反馈信息和反馈信息控制通路4)训练信息是实施有效训练控制的必要条件运动训练信息反映着运动训练素质自身的各种状态和特征。信息运用主要指运用 控制信息信息反馈对运动员训练过程和状态的诊断对选材对象信息的测定等各种不同信息,训练过程进行多学科的综合调控以及利用舆论信息的扰动,去影响和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对手的战术决策等。17有效控制原则的训练及要点:1)制定科学的训练计划是对运动训练过程实施有效控制的重要前提2)高度重视训练信息的采集和运用3)及时对训练计划进行必要的修正和调整 18适宜负荷原则:1) 概念:适宜负荷原则是指运动员的现实状态和人体机能的训练适应规律,以及提高运动员竞技能

7、力的需 要,在训练中给予相应量度的负荷,以取得理想效果的训练原则。2)理论依据:适宜训练负荷下机体的生物适应现象过度负荷下机体的劣变现象3)训练要点:正确理解负荷的构成:负荷量,反映对机体刺激的大小(次、时、距、重),负荷强度反映机体对刺激 的深度(速、远、高、难)。渐进式的增加负荷的量度:有四种基本形式:直线式、阶梯式、波浪式、 跳跃式科学的探求负荷量度的零界值:零界值的大小受发育程度、竞技水平、健康状况、日常休息、心 里状态等影响。建立科学的诊断系统正确处理负荷与恢复的关系(在计划负荷的同时就应考虑负荷后的恢复问题)19 区别对待原则 :1)概念: 是指对于不同专项、运动员、训练状态、训练

8、任务、训练条件等都应有区别的组织安排各自相应 的训练过程,选择相应的训练内容,给予相应的训练负荷的原则。2)理论依据:运动专项竞技需要的多样性运动员个人特点的多样性运动训练特点的多变性3)训练要点:(一)注意因素:运动专项:包括成绩和专项成绩的发展规律训练对象:他们有不同的生物学、心理 学、社会学及训练学方面的特征。训练条件:不同时期不同阶段和场地、气候、同伴、环境等因素(二) 正确处理训练中共性和个性的关系(三)教练员要及时准确的掌握运动员的具体情况:初始状况、训练表 现、专门测试、批阅训练日记。20 运动训练方法:1)概念:它是在运动训练活动中,提高竞技水平、完成训练任务的途径和办法2)作

9、用:它是教练员进行训练工作、完成训练任务、提高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应用工具。3)正确认识和掌握不同训练方法的功能和特点:有助于顺利完成运动训练过程不同时期的训练任务有 助于有效的控制各种竞技能力的发展进程有助于科学的提高不同项目运动员的整体竞技能力4)基本结构: 练习动作及其组合方式运动负荷及其变化方法安排过程及其变化方式信息媒体及其 传递方式外部条件及其变化方式5)分类整体控制方法:A.模式训练法B.程序训练法具体操作方法:完整、分解、持续、间隙、重复、变换、比赛、循环21 运动训练手段 :是指在运动训练过程中,以提高某一竞技运动能力,完成那个某一具体训练任务而专用 的身体练习。是具体的有目的的

10、身体活动方式,是运动训练方法的具体体现。22 运动训练手段的基本结构 :由于动作的动力要素、构成要求和过程要素的变化又组合出多种多样的训练 手段1)身体练习的动力特征:包括力的支点、力的大小、力的方向2)身体练习的动作构成:动作的姿势、轨迹、时间、速度、速率、力量、节奏七种要求3)身体练习的动作过程:开始、进行、结束23 运动训练手段的分类 :A 依练习目的: 发展体能的训练手段改进技术的训练手段提高战术的训练手段改善心里的训练手段B 依训练手段的效果一般训练手段专业训练手段C依应用价值基本练习手段辅助练习手段D动作结构特点 周期性练习混合性练习24 间歇训练法 :1)概念:是指对多次练习时的

11、间歇时间做出严格规定,使机体处于不完全恢复状态下反复进行练习的训练 方法(一)高强性间歇训练方法的应用特点:A. 它是发展糖酵解系统供能、磷酸盐和糖酵解供能、混合代谢系统的供能能力的一种重要训练方法。B.运用要点:一次练习的负荷时间较短( 40秒内负荷强度大)心率每分 190次左右间歇时间极不 充分,以心率降至每分 120 次开始下一个练习 练习内容为单个技术和组合技术 练习的动作机构基本 稳定 能量代谢主要启用磷酸盐系统以及糖酵解供应系统(二)强化性间歇训练方法 :A它是发展糖酵解供能代谢系统与有氧代谢系统混合供能能力和心脏供能的一种主要方法B应用要点:对体能主导类运动项群:一次练习的负荷略

12、长于主项比赛的时间(约在100 300秒),负荷强度通常略低于主项比赛强度的5% 10%,心率=170 180次/分,间歇时间以心率降至每分 120次开始下一个练习对于技能类运动项群来说,技术动作种类较多,动作练习多为组合技术,技术动作的负荷 强度较高,负荷性质多又力量耐力和速度耐力性。强调严格控制间歇时间,强调启用糖酵解系统或以其为 主的混合代谢系统(三)发展性间歇训练方法:A. 是发展有氧代谢系统供能能力,有氧代谢下的运动强度以及心脏供能的一种重要训练方法B. 注意:一次练习的负荷时间较长至少应在5分钟以上负荷强度控制在平均心率每分钟160次左右间歇时间以心率降至每分钟 120次/分开始下

13、次练习25 变换训练法 :1)概念:是指变换运动负荷、练习内容、练习形式以及条件,以提高运动员的积极性、趣味性、适应性及 应变能力的训练方法。2)基本类型:负荷变换训练法内容变换训练法形式变换训练法3)负荷变换训练法的四种方式 :负荷强度与负荷量均保持恒定的搭配形式负荷强度恒定,负荷量变化的搭配形式负荷强度变化,负 荷量恒定的搭配形式负荷强度与负荷量均有变化的搭配形式应用特点:降低负荷强度,可利于学习和掌握运动技术提高负荷强度和密度,可使机体适应比赛的需 要通过变换练习动作的负荷强度、练习次数、练习时间、练习质量、间歇时间、间歇方式及练习组数等 变量方式,促使运动素质、能量代谢系统的发展和提高

14、,能够满足专项运动的需要。4)内容变换训练法: 它是技能主导类运动项群中广泛运用的一种重要训练方法。 应用特点:练习内容的动作结构可为变异组合,亦可为固定组合。练习的负荷性质负荷专项特点,练习内 容的变换程序符合比赛的规律,练习动作用力程度符合专项的要求5)形式变换训练法 : 它的运用主要反映在场地、线路、落点、方法等条件或环境的变换上。 应用特点:通过变换训练环境、训练气氛、训练路径、训练时间和变换练习形式进行训练。26 循环训练法:1)概念:是指根据训练的具体任务,将练习手段设置为若干练习站,运动员按照既定程序和线路逐次完成 每站练习任务的训练方法。2)基本类型:循环重复训练 循环间歇训练

15、 循环持续训练三种循环训练的组织形式共分三类:流水式轮流式分配式3)循环重复训练方法: 含义:是指按照重复训练法的要求,对各站之间和各组循环之间的间歇时间不做特殊规定,以使机体得 以基本恢复,可全力进行各站或各组循环练习的方法。 循环重复训练方法应用特点:可将各种练习设置为若个练习站,练习动作应熟练规范,练习程序符合比 赛的特点,间歇时间较为充分,持续两组练习后进行一次长间歇。4)循环间歇训练方法: 含义:是指按照间歇训练法的要求,对各站和各组之间的间歇时间做出特殊规定,以使机体处于不完全 恢复的状态下进行练习的方法。 应用特点: 将各种练习设置为若干个练习站, 各练习站的负荷时间至少 30 秒以上, 站与站之间的间歇较 不充分,循环组间的间歇可以充分也可不充分。5)循环持续训练方法: 含义:是按照持续训练法的要求,各站和各组之间不安排间歇时间,用较长时间进行连续练习的方法。 应用特点:各练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