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买卖合同标的物毁损、灭失的风险负担研究与分析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488346956 上传时间:2023-12-17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5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买卖合同标的物毁损、灭失的风险负担研究与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论买卖合同标的物毁损、灭失的风险负担研究与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论买卖合同标的物毁损、灭失的风险负担研究与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论买卖合同标的物毁损、灭失的风险负担研究与分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论买卖合同标的物毁损、灭失的风险负担研究与分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论买卖合同标的物毁损、灭失的风险负担研究与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买卖合同标的物毁损、灭失的风险负担研究与分析(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省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建立水土保持论买卖合同标的物毁损、灭失的风险负担王轶 中国人民高校法学院 教授关键词: 风险/风险负担/物权变动模式内容提要: 合同风险制度是合同法的中心问题之一。买卖合同中的风险安排问题,在买卖法中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文章力图通过探讨物权变动模式与买卖合同标的物毁损、灭失的风险负担之间的关系,揭示物权变动模式对此类风险的转移或安排立法设计的影响。论文结合大陆法系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民事立法上有代表性的三种物权变动模式:即债权意思主义模式、物权形式主义模式、债权形式主义模式,以及英美法系买卖合同标的物全部权移转的规则,分别考察了将标的物毁损、灭失的风险负担与标的物全部权归属

2、相关联的立法例以及将动产标的物毁损、灭失的风险负担与标的物全部权的归属相脱离,从而使标的物毁损、灭失的风险负担的转换与标的物全部权的移转相分别的立法例。并以此为相识前提,阐释了我国民事立法上的相关规定。一、引论:买卖合同中须要安排的风险风险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概念,常被人们在不同的意义上运用。(注:在经济学上,所谓风险是指某种不利事务或损失发生的概率及其后果的函数。换言之,即指人们因对将来行为的决策及客观条件的不确定性而可能引起的后果与预定目标发生多种偏离的综合。)在合同法上,广义的风险是指各种非正常的损失,它既包括可归责于合同一方或双方当事人的事由所导致的损失,又包括不行归责于合同双方当事人的事

3、由所导致的损失;狭义的风险仅指因不行归责于合同双方当事人的事由所带来的非正常损失。合同风险制度是合同法的中心问题之一。买卖合同中的风险安排问题,在买卖法中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以至于有的学者认为:“买卖法的目的就在于把基于合同关系所产生的各种损失的风险在当事人之间适当安排。”(注:冯大同:国际货物买卖法,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1993年版,第132页。)各个国家和地区对不同类型的风险, 设计或承认了不同的安排策略。比如对于可归责于买卖合同一方或双方当事人的事由所导致的风险,一般经由违约责任制度来进行风险的安排,而对于不行归责于双方当事人的事由所导致的风险,又依据风险对于债务人债务的影响程度,将此类

4、风险进一步区分为导致债务履行困难的风险和导致债务无法履行的风险,其中前一类风险,无论是交付标的物的债务还是支付价金的债务,都有发生的可能,而后一类风险,则只有非支付价金的债务方可发生。对于前一类风险,归属于大陆法系或在此问题上受大陆法系法律传统影响的国家和地区,一般运用情事变更原则,进行风险的安排;归属于英美法系或在此问题上受英美法系影响的国家和地区,则动用“合同落空”制度进行风险的安排。对于后一类风险,归属于大陆法系或在此问题上受大陆法系法律传统影响的国家和地区,一般运用风险负担规则来进行风险的安排;归属于英美法系或在此问题上受英美法系影响的国家和地区,仍旧动用“合同落空”制度来进行风险的安

5、排。本文力图通过探讨物权变动模式与买卖合同标的物毁损、灭失的风险负担之间的关系,揭示物权变动模式对此类风险的转移或安排立法设计的影响。我们的探讨,首先须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就是买卖合同中的风险负担问题,是仅限于债务履行不能的风险的负担问题,还是也包括买卖合同标的物毁损、灭失的风险负担问题。换言之,买卖合同中的风险,是否仅限于所谓的价金风险,即仅仅解决当出卖人交付标的物的债务履行不能时,买受人是否应当支付价金这一问题?归属于大陆法系或在此问题上受大陆法系法律传统影响的国家和地区,学者大多对此持确定见解。如法国合同法理论认为,当债务的不履行系因不行抗力造成时,债务人的义务既被免除,那么,一方当事人义

6、务的免除是否导致另一方当事人的义务也被免除?如买卖合同订立后,出卖物意外毁损,买受人是否仍应支付价款?此即是所谓风险负担问题。(注:尹田编著:法国现代合同法,法律出版社,1995年版,第357页。)德国合同法上,风险问题中的主要问题, 是货物发生损坏或灭失时买方是否有支付价金的义务, 这个问题被称为价格风险“Preisgefahr”。(注:英施米托夫著:国际贸易法文选,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年版,第324页。)日本学者也认为, 合同风险制度就是在当事人之间分担意外风险的法律制度。其关键在于解决一方在遭遇风险损失时,是否有权向对方要求对待给付的问题。(注: 日 北川善太郎:中国合同法与

7、模范合同法,载国外法学1987年第4期。)曾参加旧中国民法典起草的史尚宽先生认为:“给付不能非因可归责于债务人之事由而生者,其债务歼灭。然对待之恳求权是否亦伴同歼灭,发生问题。如对待给付之恳求权亦歼灭,则因给付不能之损失归债权人负担。此损失究由债务人或债权人负担,为双务契约上危急负担问题。”(注:史尚宽:债法总论,1978年版,第569页。 )梅仲协先生也持相同见解,他认为:“在买卖契约,所谓风险负担,并非指物之负担,应由何造当事人负担而言,在此情形,应依一般之原则办理,即物之灭失,应由物之全部人,自任其咎也。兹之所谓风险之负担,乃指债之关系成立后,因事变致标的物于灭失或毁损,此项不利益之结果

8、,应由何方当事人负担而言。质言之,即在此情形,买受人是否尚须负支付价金之义务也。”(注:梅仲协:民法要义,中国政法高校出版社,1998年版,第339340页。)可见,两位先生认为买卖合同中的风险负担,仅考察“因事变致标的物灭失或毁损”对买受人的对待给付义务所产生的影响。我国台湾学者黄茂荣先生对此表述得更为直白,他认为:“所谓危急负担,乃指因不行归责于双方当事人之事由,致标的物毁损、灭失时,其价金之危急,由谁负担而言。”(注:黄茂荣:买卖法,1992年版,第539页。)这一相识也得到了大陆学者的认同。(注:王利明、崔建远:合同法新论总则,第370页。 认为:“所谓风险负担,是指合同因不行归责于双

9、方当事人的缘由致使不能履行时,该损失由谁负担。”梁慧星:民法学说判例与立法探讨,第21页。认为:“危急负担,非指自然意义上的危急,而是指价金风险。”)英美法系的合同法理论对此则持否定见解。英美学者对于买卖合同中风险负担问题的理解较此要广泛得多。对于因不行归责于双方当事人的缘由导致债务无法履行时,会产生哪些风险,美国学者AL科宾(Corbin)有精辟的论述,他认为:“假如合同当事人所承诺的特定履行成为不行能时,承诺进行履行的一方,应由其担当损失其财产价值的风险(因为他是财产全部人)。同时,他还要担当不能获得约定交换物(如价金)的风险。另一方当事人也要担当确定的风险,即他可能得不到合约履行原来可以

10、给他带来的利益;对这种利益他无权提起诉讼,不管它是多么的确定。但是,另一方面,他却不担当无故支付价金的风险。假如他未获得住房,或者货物他就不必支付价款。”(注:美AL科宾:科宾论合同(一卷版)(下册),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年版,第633页。)可见, 对于英美合同法学者而言,因不行归责于双方当事人的缘由导致债务无法履行的风险,既包括货物灭失的风险,也包括支付价金的风险,还包括履行利益、期盼利益丢失的风险。那么,标的物毁损、灭失的风险负担,是否有必要作为买卖合同中的风险负担问题来单独探讨,换言之,在买卖合同中,买卖合同标的物毁损、灭失的风险负担问题是否具有独立的问题意义?依照受大陆法系法

11、律传统影响的学者的观点,标的物毁损、灭失的风险负担,只须依照“物的风险由全部人担当”的原则处理,即可迎刃而解,(注:梅仲协先生即持此见解。前引梅仲协书梅仲协:民法要义,中国政法高校出版社,1998年版,第340页。 )并不因以买卖合同的订立和生效为背景,就有所改变,因而并无单独探讨的价值。这一相识,在一般意义上并无不妥,因为由全部人负担标的物毁损、灭失的风险,几已成为民法上的公理,但同样不容忽视的是:第一、买卖法作为交易法,买卖合同作为干脆或间接引起物权变动的最为重要的一种法律行为,其交易本质所引起的全部权归属的改变,与不同国家和地区物权变动的模式选择,有着不行分割的联系。而不同的物权变动模式

12、,又内含着不同的全部权归属的认定规则,买卖合同所引起的全部权的变动,必定会使以买卖合同的订立和生效为背景的,标的物毁损、灭失的风险负担一般原则的适用,由于须要考虑全部权变动所引致的标的物风险负担的转换,从而呈现出更为困难的态样。不以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物权变动模式为思索的基础,不以买卖合同的订立和生效为探讨背景,就难以正确把握买卖合同标的物毁损、灭失的风险负担问题。因而关于标的物风险负担的一般规则,并没有也根本无法解决买卖合中同标的物毁损、灭失的风险负担的转移及其最终确定的问题。其次、尽管学者一再强调,物权关系与债之风险本属两回事,一方不能履行,对方应否为对待给付,应由债之关系确定,全部人因标的物

13、毁损、灭失而丢失物权,不得因此而确定对待给付恳求权的有无。(注:史尚宽:债法总论,1978年版,第570页。 )但同样不容否认的是,买卖合同标的物毁损、灭失风险的安排,干脆影响着因标的物毁损、灭失致使债务无法履行的风险的安排。这是因为包括买卖合同在内的双务合同中,当事人双方的给付义务具有牵连性,标的物毁损、灭失风险的安排,必定会对双方当事人的对待给付义务带来影响。换言之,买卖合同标的物毁损、灭失风险的安排,必定会对因此而带来的债务不能履行的风险的安排产生影响,一般的规则是:标的物毁损、灭失的风险安排给买卖合同双方当事人的哪一方,该方当事人就要担当因标的物毁损、灭失而致债务履行不能的风险。施米托

14、夫先生甚至认为:“问题的真谛在于,风险一词仅指担当风险责任的当事人一方必需担当货物损坏或灭失的责任,而不得要求另一方当事人对此担当责任。风险担当者的金钱债务的调整则是基于其他的考虑从上述观点看,未涉及价金风险的国际规则比涉及价金风险的规则更为可取。”(注:英施米托夫著:国际贸易法文选,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 年版,第325页。)我国新颁行的合同法在第9章“买卖合同”中,关于买卖合同风险负担的规定,只规定了买卖合同标的物的风险负担问题,而未涉及价金风险的负担问题,这好像在确定意义上印证了施米托夫先生看似偏激,实则颇具合理性的见解。第三、买卖合同标的物毁损、灭失的风险由全部人负担,并非清规

15、戒律。瑞士债务法以及美国统一商法典都经由立法设计,使标的物的风险负担与标的物全部权的归属相脱离。此外,一些新型的交易方式也已经对该项原则提出了挑战。保留全部权的分期付款买卖即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此种交易方式下,全部人对标的物拥有全部权的唯一目的,就是担保债务人价金的支付,而债务人一般在交易之初,就占有标的物,并可对标的物进行运用收益,享有全部权的期盼权。(注:详请参看拙著:全部权保留制度探讨,载梁慧星主编:民商法论丛,第6卷。)在此背景下,仍由全部人负担标的物毁损、灭失的风险, 有失公允。因而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民法一般都认可,尽管买受人尚未取得标的物的全部权,但在标的物交付之后,由其负担标的物毁损

16、、灭失的风险。第四、买卖合同标的物毁损、灭失的风险,既包括了导致债务履行不能的风险,又包括了导致债务仅能部分履行或拖延履行的风险,这就使得对债务履行不能的风险的探讨,难以涵括全部类型的对于标的物毁损、灭失的风险的探讨。综上,本文认为,对买卖合同风险安排问题的探讨,理应将买卖合同标的物毁损、灭失的风险安排问题纳入视野,而不仅仅是考察因标的物毁损、灭失,致债务无法履行的风险的安排问题。正如施米托夫先生所言:“假如只把风险视为价金风险,则风险这一法律概念的真正特征就没有揭示出来。”(注:他认为由国际惯做法发展起来的贸易条件,如经互会交货共同条件、联合国欧洲经济委员会共同条件、统一商法典等都是从广义看待风险这一概念的。而国际货物买卖统一法公约第96条的规定:“假如风险已转移给买方,他就应支付价金,尽管货物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