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鉴赏练习与答案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488341856 上传时间:2023-03-14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4.9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鉴赏练习与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鉴赏练习与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鉴赏练习与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鉴赏练习与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鉴赏练习与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鉴赏练习与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鉴赏练习与答案(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鉴赏练习与答案杜甫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 坳。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 自叹息。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 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 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最后一段主要运用议论、抒情的表 达方式)A. 这首诗是杜甫因所住茅屋被秋风吹破引发感慨而写下的脍炙人口的不朽诗篇。B.

2、诗人对南村群童公然抱茅逃进竹林的行为无可奈何,只好拄杖归来,独自叹息。C. 布衾如铁,屋漏床湿,雨脚如麻.长夜难眠,表现出诗人穷困苦痛的生活状况。D. 这首诗最后一段运用叙述抒情的表达方式,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济世情怀。2选出对课文理解正确的一项。(A应是古体诗)A、这首诗属于近体诗,歌,是古诗的一种体裁。B、语言朴实、准确、形象、生动并带有很强的感情色彩,是这首诗的一大特色。C、全诗通过屋破漏雨情节的描写,反映了诗人在战乱年代的贫困生活和关心天下寒 士的善良愿望。D、全诗将叙述、描写、抒情三者融为一体,用忧国忧民这根感情线索把它们交织在 一起,意境深远。3. 对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节选)内容的

3、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情绪激越轩 昂)A. 布衾如铁,屋漏床湿,雨脚如麻,长夜难眠,表现诗人穷困苦痛的生活状况。B. “何由彻”和前面的“未断绝”照应,表现了诗人盼雨停盼天亮的迫切心情。C. 选文中,诗人由自身处境联系到安史之乱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D. 诗人遭受夜雨的痛苦,期盼广厦与民,将苦难加以升华,情绪含蓄压抑。4. 下面是对诗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B从“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 盗贼”“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看出焦急生气)A. 这首诗是杜甫因所住茅屋被秋风吹破引发感慨而写下的脍炙人口的不朽诗篇。B. “公然抱茅入竹去归来倚杖自叹息”写出了诗人面对顽童的“

4、趁风打劫” 一点儿 也不生气,很乐观的面对。C. 布衾如铁屋漏床湿,雨脚如麻,长夜难眠,表现出诗人穷困苦痛的生活状况。D. 这首诗结尾运用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济世情怀。5下列对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当他自己风吹屋破,无处安身,得 不到别人的同情和帮助的时候,联想到类似处境的无数穷人。表现了忧国忧民的思想。故选 C)A. 第一节五句,句句押韵,“号”“茅”“郊”“梢”“坳”都是韵脚。B. 第一节五句,诗人寓情于客观描写之中,表现出他对大风破屋的焦急之情。C. 第二节五句,是对第一节的补充,是为了引起别人的同情和帮助。D. “忍能对面为盗贼”表现了诗人因“老无力”而

5、受欺侮的境况。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 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运用的是直接抒情和议论的表达方式)A. 这是一首歌行体的古诗,连续的韵脚变换体现了“歌”的特点,单行散句乃至长短句 的错落搭配又体现了“行的动感。B. 这首诗第一节以描述开篇,运用写实的手法写秋风的威力以及自己的无可索何。C.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和卖炭翁同样都是表现诗人现实关怀的作品,都运用了记 叙和描写的表达方式,没有直接抒情和议论。D. 这首诗第三节中布衾如铁,屋漏床湿,雨脚如麻,长夜难眠,表现出诗人穷图苦痛的 生活状况。7. 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生动形象地写出

6、了因天气寒冷和生活 穷困的状态,为下文写屋破漏雨蓄势)A. 本诗是杜甫由自身遭遇联想到安史之乱以来的万方多难而写下的脍炙人口的诗篇。B.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一句预示大雨将至,烘托诗人暗淡愁惨的 心境。C. “娇儿恶卧踏里裂”一句表现出诗人对孩子在窘迫处境下还这么娇气顽皮的厌烦。D. “何由彻”和前面的“未断绝”照应,表现了诗人盼雨停盼天亮的迫切心情。8. 下面对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C从风雨飘摇中的茅屋联想到战 乱频繁、残破不堪的国家,抒发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A. 这首诗描写了诗人自己的茅屋被秋风摧残后的窘况,同时表现了诗人为天下“寒士”着想的高尚情操。B. 诗

7、歌以描述开篇,用写实的手法,写了秋风的威力,声势和战绩,也写了诗人无可奈 何的情状。C. 当秋雨来临,诗人不再关心自己的茅屋,而把大量的精力用在关注“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上。D. 这是一首歌行体的古诗,连续、频繁的韵角体现“歌”的特点。9. 下列选项中对诗歌意思理解有误的一项是(D忧国忧民,加上“长夜沾湿”,诗人自 然不能入睡。)A. 诗中对恶劣天气的描写非常精彩,“怒号”二字写出秋风威力之大,“卷” “飞” “渡” 也呼应风之猛烈。B. “忍”“欺”写出了作者面对群童抱茅而去的愤懑和无奈。C.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中的“铁”字,既写出天气的寒冷难耐,又写 出被

8、子的陈旧,表现作者生活极其贫苦。D.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写出诗人只是因为屋破漏雨,长夜难熬,才睡 不着觉的愁苦情绪。10. 对这首诗节选部分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安史之乱)A.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两句渲染出暗淡愁惨的氛围。B. “雨脚如麻未断绝”运用比喻修辞,形象地写出了秋雨细密连绵的特点。C. “自经丧乱少睡眠”中的“丧乱”是指唐朝末年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D. “长夜”既指诗人笔下凄风苦雨的秋夜,又暗指当时动荡艰难的时局。11. 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视觉听觉相反)A. 本诗属于古体诗。歌,是古体诗的一种体裁,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B

9、. 本诗是杜甫由自身遭遇联想到“安史之乱”以来的万方多难而写下的诗篇。C. “风怒号”从视觉上突出了秋风之狂,“卷”从听觉上突出了秋风之肆虐。D.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两句,渲染了一种暗淡愁惨的氛围。12. 下列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项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有误。 “倚杖”与“老无力”相照应。)A. “归来倚杖自叹息”中的“倚杖”与“为盗贼”相照应,诗人叹息的内容是:自己的 苦,周围人的苦,战乱给人们带来的痛苦。B.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一语双关,一是表现盼雨停、盼天亮的迫切心 情;二是表现盼望战乱频繁,残破不堪的国家能尽快从深重的灾难中解脱出来。

10、C. 第一段表现了诗人对茅屋为秋风所破的无奈和伤感之情。D. 诗人推己及人,宁可“吾庐独破”,而使“天下寒士俱欢颜”,这表现了诗人同情人 民疾苦的深厚感情,寄托了企盼变革黑暗现实的崇高理想。13.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诗人关心的不只是自己,还有像自 己一样的“天下寒士” )A. “风怒号”三字,音响宏大,犹如秋风咆哮。一个“怒”字,把秋风拟人化。.B. “忍能对面为盗贼”表现了诗人因“老无力”而受欺侮的愤懑心情。C. “何由彻”和前面的“未断绝”照应,表现了诗人既盼雨停,又盼天亮的迫切心情。D.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表达了自己希望住上高

11、楼大厦的迫切愿望。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语言朴素自然)A. 诗句“自经丧乱少睡眠”的“丧乱”指“安史之乱”。B. 语言华丽、准确、形象、生动并带有很强的感情色彩,是这首诗的一大特色。C. 全诗通过屋破漏雨情节的描写,反映了诗人在战乱年代的贫困生活和关心天下寒士的 善良愿望。D. 全诗将叙述、描写、抒情三者融为一体,用忧国忧民这根感情线索把它们交织在一起, 意境深远。15. 下面对本首诗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沉郁,是感情的悲慨壮大深厚;顿挫,是感情 表达的波浪起伏、反复低回。故选C。)A. 这是一首歌行体的古诗,连续的韵脚变换体现了“歌”的特点,单行散句乃至长短句 的错落搭

12、配,又体现了“行”的动感。B. 这首诗有二言、七言、九言句,不讲究平仄、对仗。C. 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特征在本诗中体现非常明显,如顿挫,是就内容而言的,包 括题材的严肃、境界的阔大、感情的悲壮等。D.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而不动安如山。”三句,理想崇高,境 界阔大,朗读时要激情奔放,铿锵有力。16. 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忧国忧民,加上“长夜沾湿”,诗人难 以入睡)A. 诗歌通过对秋风卷茅、群童抱茅、夜雨湿屋等情节的描写,写出了诗人的重重苦难。B.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两句,渲染出暗淡愁惨的氛围,也烘托出诗人 的愁绪。C. 诗人“少睡眠”

13、的原因只是自己屋漏,担心娇儿被雨淋病。D. 整首诗歌语言朴素生动,但抒发的感情强烈,感人至深。17. 下面对诗句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C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是描写)A. “风怒号”从听觉上突出了秋风之狂;“卷”从视觉上形象地写了秋风之肆虐; “飞”“渡”“洒”“挂”“飘转”等词写出了秋风对茅屋的破坏,这样的描绘为后文写屋漏遇雨和自己境遇之惨蓄势。B. 诗歌前三段的层层铺叙,为后一段的抒情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如此抑扬曲折的情绪变 换,完美地体现了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C. 从表达方式上看“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是议论;“公然抱茅入竹去, 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一句是叙

14、事。D.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三句直抒胸臆,表现 诗人关心民生疾苦,同情劳动人民,即使身处逆境仍乐观向上,表达了诗人美好的愿望和高 尚的情操。18. 对上述节选部分有关句子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B o A. “风怒号”从听 觉上突出了秋风之狂,“卷”从视觉上写出了秋风之肆虐;C.有误,诗人“叹息”的内容十 分深广,联想到类似处境的无数穷人;D.有误,这首诗先叙事,后议论抒情。)A. “风怒号”从视觉上突出了秋风之狂,“卷”从听觉上形象地写出了秋风之肆虐。 “飞”“渡”“洒”“飘转”等词写出了秋风对茅屋的破坏。这样的描绘为后文写自己的境遇之惨蓄势。B.

15、“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交代了事件发生的具体时间并渲染了特定的 氛围,烘托出诗人暗淡愁惨的心境,为下文写诗人忧国忧民的伟大胸襟蓄势。C. 诗人“倚杖自叹息”,是叹息群童抱茅“欺我老无力”,这一行为太顽劣了,为他们 年少无知、缺少管教而叹息。D. 此诗选自杜诗详注题目中的“歌”字代表了诗的体裁。全诗先议论,后叙事抒 情。19. 下列对诗歌表达的作者情怀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D )A. 广济苍生的博大胸怀B.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C.要求变革黑暗现实的崇高理想D.欲建功立业而不能的郁郁情怀20. 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与赏析正确的一项是(C。 A乐府诗每一句的字数不是完全没有 限制的,最基本的限制是受歌曲音韵本身的限制。诗歌末尾属于直抒胸臆,即直接抒情。D “俄 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没有表现对“时局不稳、战火频仍”的担忧。 )A. 该诗属于古体诗中的乐府体,句数与各句字数没有严格限制,不讲究平仄、对仗等。B. 该诗在写法上表现为有较强的叙述性,也有精彩的描写,诗歌末尾属于间接描写。C. “卷、飞渡、洒挂冒、飘转”等连续的动态组成一幅幅鲜明的图画,紧紧牵动诗人的 视线,拨动诗人的心弦。D.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两句,大笔渲染暗淡愁惨的氛围,烘托了诗人对 时局不稳、战火频仍的忧伤心境。21. 下面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