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石灰吟》《竹石》有法3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488338084 上传时间:2023-07-30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62.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读《石灰吟》《竹石》有法3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读《石灰吟》《竹石》有法3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读《石灰吟》《竹石》有法3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读《石灰吟》《竹石》有法3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读《石灰吟》《竹石》有法3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读《石灰吟》《竹石》有法3》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读《石灰吟》《竹石》有法3(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读石灰吟竹石有法永物言志诗歌的特点和写作技巧名星学校,徐小嘉教学目标1、理解诗句中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2、凭借语言文字,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了解、鉴赏咏物类诗歌的特点和写作技巧教学重点1、凭借语言文字,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1、了解、鉴赏咏物类诗歌的特点和写作技巧教学设想本课时是按照古诗分类教学设计的,学生学习古诗缺少办法,本课通过石灰吟竹石两篇古诗课文,针对它们都是咏物言志类的古诗,利用两首诗作为范本,带领学生学习咏物言志类古诗,掌握咏物言志类古诗的学习方法。期望学生再次遇上咏物言志类的古诗能有一定的方法读懂、鉴赏。教学过程一、导入古典诗词是我国文学瑰宝,也是我国民族文

2、化的精髓。历代名篇佳作,内涵丰富,具有很高的艺术感染力。其精妙的语言、精练的表达、深远的含义和奇妙的想象值得我们学习,诵读古诗词对提高我们的人文素养有独特的效果 二、学习古诗石灰吟(一)根据下列问题讨论1、读准字音,读准节奏2、借助解释理解诗句千锤万凿:锤,锤打。凿,开凿。形容开采石灰非常艰难。等闲:平常。浑:全。清白:指石灰洁白的本色,又喻人的高洁品格。3、读诗划节奏4、小组合作理解诗意。先请学生说出每句诗的意思,再理解整首诗的意思。经过千万次锤打出深山,熊熊烈火焚烧也视若等闲。即使粉身碎骨又何所畏惧,只为把一片青白长留人间。5、你认为诗中哪些字词写得精彩? 6、理解作者写作的意图(二)分析

3、物象1、了解石灰石灰自述:我的名字叫石灰。我的前身叫石灰石,大部分埋藏在深山之中,和珊瑚礁、大理岩的成分一样,将我放入石灰窑中与焦炭混合在一起煅烧,就变成了生石灰。经过烈火的焚烧,我的主要成分发生了变化,这时的外形仍像一块块石头,但浑身雪白,十分耀眼。如果把我放进水中,水立即沸腾起来,像烧开的水一样。经过这次沸腾后,我又变成了熟石灰,模样也由石头外形变成了粉末状的白灰。石灰四个特点:出山之难、不怕焚烧、不怕破碎、一身清白。(三)联系诗人了解作者的背景于谦(1398.5.131457.2.16),字廷益,号节庵,官至少保,世称于少保,汉族,明代名臣,民族英雄。于谦是明朝著名的民族英雄,于谦严格执

4、法,廉洁奉公,救济灾荒,关心百姓,具有很高的威望。此后,瓦剌军攻打京城,于谦临危受命,率京师群众打败瓦剌军,赢得了京师保卫战的胜利,回朝后,于谦不仅没有得到嘉奖,更由于自己不愿意与朝中的丑恶势力同流合污反而遭到朝中恶势力的迫害,以叛逆罪被杀害。最后被诬陷惨遭杀害于谦: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光明磊落的襟怀和崇高清白的人格。(四)联系写法请大家看看,于谦的性格与石灰有什么相似之处呢,于谦只是在写石灰吗?这种写法叫托物言志托物言志诗中的石灰有什么象征意义?体会诗人手法的高妙乍一看,这首诗写的是石灰从采掘、冶炼到被使用的整个过程。再细细体会,诗中每一句既是在写“物(石灰)”,实

5、际上也是在写人,写作者自己不怕“千锤万凿”、“烈火焚烧”甚至“粉身碎骨”也在所不惜的大无畏革命英雄主义气概。诗中流露出的凛然正气和豪迈情怀,不知鼓舞和激励了多少后人为真理和正义事业奋斗不息。托物言志:托物言志就是通过对物品的描写和叙述,表现自己的志向和意愿,特点是用某一物品来比喻或象征某种精神、品格、思想、感情等三、回顾学托物言志古诗的方法1、“读清”全诗2、分析物象的外在特征、环境特点和内在品性。3、联系诗人自身经历和所处社会环境,揣摩诗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4、体会诗人手法的高妙。四、学法迁移竹石课堂训练(一)根据资料(二)小组解决这首古诗 出示问题:1、环境特点:2、自身特点:3、作者处

6、境:4、所言之志: (交流答案)体会诗人手法的高妙竹石描写了竹子扎根岩缝中坚忍不拔的形象,表现了诗人不畏艰险,刚正不阿的品质 五、咏物诗歌特点归纳1、既然咏物,要实写其形态、色泽特征,或写其所处环境,求其“形似”。曲尽其妙2、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求其“神似”不滞于物3、从整体构思看,托物言志,常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4、从具体描写的方法看,除了正面描写之外,还常用侧面烘托的手法。六、读懂此类古诗步骤归纳1、“读清”全诗2、分析物象的外在特征、环境特点和内在品性。3、联系诗人自身经历和所处社会环境,揣摩诗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4、体会诗人手法的高妙。七、联系课堂课外知识课后小练

7、习八、总结归纳复习1.“读清”全诗。 2.分析物象的外在特征、环境特点和内在品性。 3.联系诗人自身经历和所处社会环境,揣摩诗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 4.体会诗人手法的高妙。 教学反思本课时是按照古诗分类教学设计的,学生学习古诗缺少办法,本课通过石灰吟竹石两篇古诗课文,针对它们都是咏物言志类的古诗,利用两首诗作为范本,带领学生学习咏物言志类古诗,掌握咏物言志类古诗的学习方法。期望学生再次遇上咏物言志类的古诗能有一定的方法读懂、鉴赏。课堂学习资料 资料(一)石灰吟 (明) 于谦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千锤万凿:锤,锤打。凿,开凿。形容开采石灰非常艰难。等闲

8、:平常。浑:全。清白:指石灰洁白的本色,又喻人的高洁品格。分析物象1、了解石灰石灰自述:我的名字叫石灰。我的前身叫石灰石,大部分埋藏在深山之中,和珊瑚礁、大理岩的成分一样,将我放入石灰窑中与焦炭混合在一起煅烧,就变成了生石灰。经过烈火的焚烧,我的主要成分发生了变化,这时的外形仍像一块块石头,但浑身雪白,十分耀眼。如果把我放进水中,水立即沸腾起来,像烧开的水一样。经过这次沸腾后,我又变成了熟石灰,模样也由石头外形变成了粉末状的白灰。石灰四个特点:出山之难、不怕焚烧、不怕破碎、一身清白。联系诗人了解作者的背景于谦(1398.5.131457.2.16),字廷益,号节庵,官至少保,世称于少保,汉族,

9、明代名臣,民族英雄。于谦是明朝著名的民族英雄,于谦严格执法,廉洁奉公,救济灾荒,关心百姓,具有很高的威望。此后,瓦剌军攻打京城,于谦临危受命,率京师群众打败瓦剌军,赢得了京师保卫战的胜利,回朝后,于谦不仅没有得到嘉奖,更由于自己不愿意与朝中的丑恶势力同流合污反而遭到朝中恶势力的迫害,以叛逆罪被杀害。最后被诬陷惨遭杀害于谦: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光明磊落的襟怀和崇高清白的人格。 资料(二)竹石(清)郑燮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疑难全解: 立根:扎根、生根。 原:本来。 破岩:破裂的岩石缝隙。 磨:折磨,挫折。 击:打击。 坚劲:

10、坚韧、刚劲。 任:任凭。 尔:你。分析物象竹者重节,节者为信!所以竹子代表重节、重信!竹身形挺直,宁折不弯,曰正直; 竹虽有竹节,却不止步,曰奋进; 竹外直中通,襟怀若谷,曰虚怀; 竹有花深埋,素面朝天,曰质朴;竹一生一花,死亦无悔,曰奉献; 竹玉竹临风,顶天立地,曰卓尔;竹虽曰卓尔,却不似松,曰善群; 竹质地犹石,方可成器,曰性坚;竹化作符节,苏武秉持,曰操守; 竹载文传世,任劳任怨,曰担当(五)联系诗人(一)了解作者郑燮(1693-1765),清代书画家、诗人。字克柔,号板桥,清乾隆年间的进士,兴化(今江苏兴化)人。诗风质朴泼辣,在画坛上也是独树一帜,称其为“扬州八怪”之一。 “以岁饥为民

11、请赈,忤大吏,遂乞病归。”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一幅傲然挺立、坚贞不屈的劲竹形象浮现在我们的脑海中。立根破岩,咬定青山,千磨万击,屹立挺然。这副铮铮傲骨也正是诗人所追求和向往的,他那种坚定的意志、顽强的精神和不向邪恶势力屈服的气节通过这首诗表现得淋漓尽致。 资料(三)咏 柳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咏 柳 曾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注:碧玉:出自乐府碧玉歌,这首诗是歌咏-位名叫碧玉的美丽女郎的。1 两首诗运用了不同的修辞方法,前者主要用了 ,后者主要用了。2 两首诗对柳的态度是截然不同的,前者表现了

12、的态度,后者表现了 的态度。3两首诗虽然写法不同,但都抓住了柳枝的特点展开联想,请分析两位作者抓住了柳枝的什么特点,而由此联想到什么?4对这两首诗的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A贺诗中碧玉是乐府所写的一位妙龄女郎,这里以此比喻高高的树干。丝绦即丝带,这里以翠绿的丝带喻写纷披下垂的柳条。B贺诗中三、四句设问作答,谁裁出,似剪刀,其意思是春风像碧玉手中的剪刀,剪出了千万条的柳叶。C曾诗中初黄指柳枝初吐嫩芽, 呈浅黄色。乱、倚、狂表达了诗人愤怒、憎恶、嘲讽的感情色彩。D曾诗中解读作ji,意思是散开、抛洒。“清霜”指秋天肃杀的严霜。三、四句的意思是以飞舞的柳絮去遮掩日月的光明,忘了春夏之后,秋天的严霜将

13、把柳叶剥得精光。5关于这两首诗,分析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A贺诗用梳妆打扮的碧玉少女为喻,描写了早春二月的垂柳。又以春风像少女纤纤素手中的利剪为喻,写出春风下柳芽萌发。这样写使诗的后两句与前两句紧密联系起来。可以说想象出奇,描写生动。B曾诗一反托物寄兴、言志抒怀之常格,以所咏之柳比喻某些政治小丑得意忘形、猖獗一时的丑态;告诉人们那些得志小人以蒙骗手段为非作歹,总有一天失势遭殃,受到惩罚。与传统咏柳诗相比,可以说是反其意而用之的别调。C两首诗同为咏物诗,构思均与传统咏物诗相异。贺诗咏柳而不抒离别思乡感伤之事,曾诗咏柳而不颂柳,却反其意以喻小人,进行贬斥、嘲讽。D两首诗都为七言绝句,都以柳作喻,有深刻的寓意。贺诗颂扬了唐王朝兴盛、光明; 曾诗抨击了北宋末年政治斗争之黑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