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_学前心理学作业答案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488323961 上传时间:2023-06-05 格式:DOC 页数:25 大小:4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0303_学前心理学作业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0303_学前心理学作业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0303_学前心理学作业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0303_学前心理学作业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0303_学前心理学作业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0303_学前心理学作业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0303_学前心理学作业答案(2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判断分析题(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1.对学前儿童来说,他们已经形成了自己的个性。2.可以利用各种刺激物对婴幼儿的感觉进行刺激,以开发其早期智力。3.皮亚杰认为,儿童是对环境的积极主动的探索者。4.3岁幼儿相信一个人同时有两种不同的情绪,如一边哭一边笑。5.刚出生不久的新生儿已经具有自我。6.3-4岁儿童身上存在明显的双人或集体独白。7.儿童的依恋一般要在2.5岁以后才能真正形成。8.到1岁大时,婴儿已经能够以貌取人”了。9.尊重儿童的关键是尊重儿童的游戏权。答案:1.错。儿童的个性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对学前儿童来说,他们的个性远没有形成。2.错。感觉轰炸会让婴幼儿退却,并会对他们的学习兴趣

2、和乐趣构成威胁。 3.对。儿童不是简单地对外部刺激作出反应,而是积极主动的探索者和实践者。 4.错。由于受认识水平的限制,年幼儿童很难相信一个人同时有两种不同的情绪。 5.错。刚出生的新生儿没有自我,他们的第一个任务是将自己与周围环境区别开来。6.对。这一年龄的儿童,相互之间说话,但并不构成沟通思想或传递信息的功能。 7.错。儿童依恋的形成一般在6个月至2.5岁。8.对。婴儿很早就具有视觉偏好,能长时间注视漂亮的面孔。 9.对。游戏是儿童的工作,游戏是儿童的生命,也是儿童的权利。简答题:1.简述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几大主题。2.如何理解婴儿的微笑。3.简述儿童性别角色的发展。4.简述爱斯沃斯的依恋

3、类型。5.阐述父母鼓励对孩子同伴关系的作用。6.简述儿童早期依恋发展的阶段。7.如何理解儿童早期词使用的扩与缩小倾向。8.简述学前儿童自我评价的发展。9.如何理解幼儿的愤怒情绪。10.简述婴儿记忆形成的条件。11.简述心理过程的容。12.简述皮亚杰关于语言与儿童思维的关系。13.简述加拿大布里奇斯情绪的观点。14.简述儿童语言发展的准备阶段。15.影响依恋安全性的因素有哪些?16.简述幼儿具体形象思维的特点。17.试比较两类不同性质同伴关系。18.试述限制他律阶段儿童道德理解的因素。19.如何理解发展是一个终身的任务。20.简述儿童的认知能力对其道德发展的影响。1. 简述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几大主

4、题。答: 1.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 2.发展的普遍性和差异性 3.发展的生物性和社会性 4.发展的机械论和机体论2. 如何理解婴儿的微笑。答: 婴儿在出生后几小时都可以看见勉强称得上微笑”的反应,但这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微笑,因为这种反应只是局限在口部,不包括眼睛和眼睑等部位的活动。直到第三周的新生儿才表现出真正意义上的微笑。婴儿的微笑反应的是快乐情绪。这是一种正向情绪,对儿童心理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儿童的微笑对他们的成长是有益的。3. 简述儿童性别角色的发展。答: 随着儿童的成长,他们逐渐地学习到社会期望对男性和女性的行为要求,并利用这些信息指导和控制他们的行为,适应社会交往。研究表明,儿童对

5、性别角色的理解的发展速度没有性别差异。儿童对性别的掌握,有赖于性别认同的确立,而性别认同的确立又有赖于认知的发展。儿童对自己的性别的认识,是形成心理结构的基础,而这种心理结构又决定着不同性别的人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如何采取行动和次阿曲什么样的行为。4. 简述爱斯沃斯的依恋类型。答: A型。这类儿童在陌生情境中,母亲是否在场对他们的探究行为没有影响。母亲离开时,儿童不表现出明显的分离焦虑;母亲返回时,也不主动寻求接触;母亲接近时反而转过身去,回避母亲的亲密行为。B型。这类儿童在陌生情境中,把母亲作为安全基地”,去探究周围环境。母亲在场时,主动去探究;母亲离开时,产生分离焦虑,探究活动明显减少;母亲

6、返回时,以积极的情感表达依恋并主动寻求安慰。C型。这类儿童在陌生情境中,难以主动地探究周围环境,表现出明显的陌生焦虑;母亲离开时儿童相当忧伤;母亲返回时,抗拒母亲的安慰和接触,对母亲缺乏信心,不能把母亲作为安全基地”。5. 阐述父母鼓励对孩子同伴关系的作用答: 学龄前儿童在各种不同场合与不同活动中努力寻找自己的游戏伙伴,但是他们的这种能力是有限的,他们通常依靠父母来为自己建立与同龄人的伙伴关系。父母的作用体现在三个方面。为孩子彼此间的接触提供便利的条件。如在家里做游戏活动,带孩子外出游玩,为他们提供与同龄人接触的机会。通过提供建议和指导影响孩子的社会交往。如果父母对儿童使用的语言是积极而有礼貌

7、的,那么孩子表现出的攻击行为就会少得多,而且更容易获取影响同伴行为的能力。父母自身的不同风格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亲子之间的相互协作以与经常进行积极的情感交流能培养儿童良好的社会交往技能和同龄关系。而父母对儿童的高度控制、冲突不断、教养方式前后不一致以与消极的情感会导致儿童出现攻击行为、交往障碍以与孤独感。 6. .简述儿童早期依恋发展的阶段。 答: 在儿童的早期发展过程中,依恋不是突然发生的,而是在婴儿与母亲的相互作用中逐渐建立的。鲍尔比提出依恋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 1.无分化阶段(03个月)。该阶段婴儿对人反应的最大特点是不加区分,没有差别,婴儿对所有人的反应几乎都是一样的,同时,所有的人对

8、婴儿的影响也是一样的。此时的儿童没有实现对人际关系客体的分化,并不介意被陌生人抱起。 2.低分化阶段(36个月)。婴儿开始识别熟悉的人(如父母)与不熟悉的人的差别,也能区别一个熟悉的人与另一个熟悉的人。儿童能从人群中找出母亲,仍旧不会介意和父母分开。3.依恋形成阶段(6个月2?5岁)。从这时候起,孩子对母亲的存在尤其关注,当母亲离开时则非常不安,表现出一种分离焦虑。同时,当陌生人出现时,孩子则会表现出怯生、无所适从。 7. 如何理解儿童早期词使用的扩与缩小倾向。答: 儿童对大量早期词的理解和使用,与成人有很大的差异,表现为词义的扩和缩小。儿童最初使用一个词时,容易倾向与过分扩,并包含了比成人更

9、多的意义。如狗”,首先学会专指一只狗,然后被用来指所有四条腿的小动物或所有会活动的小动物,带毛的小动物等,这主要是由于儿童思维过程的发展不足和缺乏经验,只会运用一个或几个特征作为认识和理解的标准。同时,儿童还有词义缩小的倾向,即常常把他初步掌握的词仅仅理解为最初与词结合的那个具体事物。 8. 简述学前儿童自我评价的发展。答: 学前儿童自我评价的发展首先是依从性评价,即根据成人的评价作为自我评价的依据。在行为评价上,儿童主要是对外部行为作评价,还不能深入到在品质的评价。学前儿童已经有了一定的道德评价的能力,但对道德概念的理解依然不深刻,较笼统,不分化。 9. 如何理解幼儿的愤怒情绪。答: 愤怒是

10、一种激活水平很高的爆发式负面情绪,但个体的一个强烈的愿望受到限制时,就会产生愤怒。持久的愤怒会导致生理和心理上的损伤,导致降低认知和监控的作用等。婴儿的愤怒往往产生于身体活动被限制。对于年龄稍大的儿童来说,不良的人际关系或受到侮辱、欺骗、压制等都会导致愤怒。持久的痛苦或恐惧也可能转化为愤怒。10. 简述婴儿记忆形成的条件。答: 婴儿具有记忆能力这是现代心理学公认的事实,客体永久性”法和习惯性、去习惯性法都运用于研究。研究表明婴儿不仅很早就有记忆,而且还有一定的再认能力。在整个婴儿期,这种能力发生着各种变化,变得越来越趋向完善。首先,婴儿的再认是不断发展的。其次,婴儿的回忆也是有所发展。7个月的

11、婴儿能寻找视野种消失的物体,这就说明婴儿已经具有回忆.11 心理学把心理过程划分为三个具体过程,它们是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认识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和思维。思维是认识过程的核心。感情过程是人在认识事物时产生的各种心的体验,如喜、怒、哀、惧等。意志过程是人在活动中为了实现某一目的,对自己行为的自觉组织和自我调节。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三者相互联系。认识过程是最基本的心理过程,它是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的基础。情感过程是认识过程和意志过程的动力。意志过程对认识过程和情感过程具有调控作用。12皮亚杰从个体心理发生的角度为我们提出了语言和思维关系的新观点:第,思维和语言是异源的。思

12、维是从个体对事物所采取的行动中抽绎出来的,而语言产生一与经验。第二,语言是构成逻辑思癫必要条件。语言在动作化十思维和表象.方而虽然起着主要作用,但它只是符号系统中的一部分。13一与华生观点相反,加辛大心理学家布里奇斯一认为,一般性的激动反应约在3个月时首先分化为一般性的消极反应和般性的积极反应,即痛苦和快乐。以后,随着时间的发展,痛苦和快乐越来越分化为其他更丰富的特殊反应。痛苦分化为愤怒、厌恶、恐俱和嫉妒,.,快乐则分化为高兴、喜悦和亲爱。14 第一阶段,简单音节(03个月)。这个阶段的发音都是从喉中运动开始的,基本的韵母发音较早。总的来说发出的音还很少,而且这些发音是反射性的,没有任何符号意

13、义,天生聋哑的儿童也能发出这些声音。第二阶段,连续音节(4一8个月)。发音的连续性增多,发音也开始变得复杂起来。有些音节虽类似于词的发音,但与成人发 音还很不一样。7一8个的婴儿可以根据语调和情景做动作反应。第三阶段,模仿音节(9一12个月)。这一阶段所发出的连接音节不只是同一音节的重复,而且明显地增加了不同音节的连续发音,单调也开始多样化。15(l)稳定的照看者。这是儿童依恋形成的必要条件,通常这个人是母亲。母亲在婴儿依恋的形成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2)照看态度和照看环境。若照看者采取关心的、温罄的、适时的抚养,有助于婴儿形成安全型依恋。集体照看的的儿童依恋行为少,焦虑水平低;家庭照看的

14、儿童依恋行为多,焦虑水平高。(3)儿童自身的特点。.儿童的先天特性尤其是气质在很大程度上赋予儿童依恋行为以特定的速度和强度,制约着儿童的反应方式和活动水。(4)家庭的影响。在儿童的生存条件中,家庭是第一要索。失业、婚姻的失败、经济困难和其他一些因素都会影响父母对儿童照看的质量,从而破坏儿童的依恋安全。16具体形象思维主要表现在幼儿期。这一时期儿童的思维能借助表象认识个别对象。这种具体形象是直觉行动思维的演化结果。个体形象正是儿童直觉行动在思维中重复、浓缩而成的表象。(1具体性和形象性。由于表象功能的发展,.儿童思维逐渐从动作中解脱出来,也可以从直接感知的客体中转移出来,从而较直觉行动有更大的概括性君灵活性。(2)开始认识事物的属性。幼儿时期往往根据事物的外部特征来认识和区别事物,到了中期(幼儿园中班),儿童就逐渐能一认一识事物的属性,开始依据事物的重要特征进行概括。17垂直关系指比儿童拥有更多知识和更大权利的成人与儿童之间形成的一种关系。成人总是对孩子发出指令,其性质带有一定的强制性,即成人总是控制的,儿童总是服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商业计划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