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的誓言新课改表格教案完整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488316505 上传时间:2023-06-30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4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土地的誓言新课改表格教案完整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土地的誓言新课改表格教案完整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土地的誓言新课改表格教案完整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土地的誓言新课改表格教案完整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土地的誓言新课改表格教案完整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土地的誓言新课改表格教案完整》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土地的誓言新课改表格教案完整(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课题: 土地的誓言课时: 1一、教学内容分析土地的誓言选自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卷一,是鲁教版教材六年级下册第三 单元的第四篇课文,这是一篇抒情散文,抒发了流亡关内的东北人民对沦丧于日本帝国主 义铁蹄下备受蹂躏的家园的深深眷恋,发出了热血男儿誓死为家乡的解放战斗到底的铮铮 誓言。纵观全文,有忧伤舒缓的回忆,有强烈急切几近呐喊的誓愿。含泪的叙述中涌动着 对家的渴望和无尽的忧伤;肆意的感情宣泄中,我们能真切地感受到作者有家难回的凄苦 和悲愤。细细品读,重重波澜,万千感慨。关东原野,对作者来说,是失去的美好家园; 对国人来说,是祖国版图上沦丧的国土。因此,眷恋乡土就有了让人产生共鸣的强烈的爱 国色彩。二

2、、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1、熟读课文,掌握“炽痛、嗥鸣、亘古”等 8 个重点词汇;2、分析文中使用的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及呼告这种特殊的写作手法;(二)、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学习把握作者情感;采用探究合作的方法,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和对生活的感 悟走进文本,结合文章,即指应尊重学生对爱国情感的不同理解,贯彻新课标中对学生“个 体差异和主体性”的强调;(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三、学习者特征分析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当我们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时候,自然要考虑到我们的教学对象 学习本文的原有基础和现有困难,从而做到有的放矢。七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较强的独立 识字能

3、力,但学习方法和价值观的培养正处在形成之期。而且,本年级学生距作者的年代 较远,经历所限没有家国之思、民族之恨这些体验,所以很难与作者产生共鸣。但是他们 有着朴素的感情、丰富敏感的心灵,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会注意以九一八事变之后东北 人民家破人亡、流离失所的惨状和悲痛调动学生的内心情感。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互动活动,教法与学法也是一种平衡对应的关系。传统教育 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质疑为主线”的教学思路,而我在本篇文章讲解中,主 张放弃“主导”地位,重视“引导”作用,由原来的讲解员、传授者变为指导者、合作者。 所以我首先介绍的是合作探究法,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

4、工合作解决疑难,在汇报学习 成果的过程中,同学们团结协作,交流辩论,教师从旁指引点拨,达成一致。既提高了学 习效率,激发了学生思维,锻炼了说、辨、析等能力,同时也打破了传统,形成了开放式 课堂。二是朗读法,通过初读、细读、精读、品读等过程体会文章语言特点与感情内涵。 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我之所以选择以上两种教 法与学法,是想在教师的引导与启发下,鼓励学生掌握体会感情的方法,举一反三,应用 到以后学习表达思乡、爱国、感恩等情感的散文。使学生从感知到理解,从感性到理性, 从学会到会学,既学习了知识,又提高了能力。五、教学重点及难点教学重点:本单元以“爱国主义”为

5、主题,几篇课文从土地、语言、江河、民族等不同角 度表现了对爱国情感的颂扬,因此我将“感悟本文的爱国主义情感”作为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年轻人的感情具有不确定性,它们忽而炽烈起来,忽而熄灭下去,只有以知识 作为情感的支柱,才能使情感为理性所控制,实现感情燃烧与理性淬火的结合。我不希望 学生在不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空喊爱国口号,所以我将“品味文章的语言特色,学习作者在 表情达意的过程中所使用的写作手法”作为本课难点。只有在掌握了词汇、修辞、语法等 知识的基础上,学生才能在空头表达和文章写作中将自己所要表现的情感落到实处。这种 “识字、求知、做人”三合一的教学目标,一改以前流行的以知识为主而忽视做人的认

6、字 教育的“营养偏食症”,又防止了那种将抽象的政治概念硬性注入而引起的生吞或倒胃的“消 化不良症”。六、板书设计土地的誓言端木蕻良想到、听到 发誓热爱家乡热爱祖国七、教学反思八作业布置A:课后练习。B:写出感想,字数不限。九、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播放松花江上导入、背景 918事变后,东北平原在日寇的铁蹄下山河破碎,土地荒芜,生灵涂炭,人 民流离失所;东北沦陷14年间,日本侵略者掠走 的是难以累计的资源,留在东北大地上 的,则是累累白骨,座座“万人坑”。 史料记载,侵略者疯狂掠夺劳动力,每 年抓捕、诱骗劳工达两三万人,有的劳 工被押送到日本本土做苦力,首批运往 日本的4万余名中

7、国劳工,就有1万人死 于日本。1905年至1945年,日本霸占抚 顺煤矿40年间,死难矿工达30万之多。 辽源煤矿仅1937年至1941年,死难矿工 就达到74000人,平均每天死亡50余 人。1941年,九一八事变已经过去了整 整十年,抗日战争正处于十分艰苦的阶 段,流亡在馆内的东北人依然无家可 归。作者怀着难以遏制的思乡之情写下 了这篇文章。把作家的心血,与东北广 袤的黑土,铁蹄下的不屈人民、茂草、 高粱,搅成一团,以一种浓郁的眷恋乡 土的爱国主义情绪和粗犷的地方风格, 令人感动与振奋。二、了解作者:端木蕻良(1912-),原名曹京平, 辽宁省昌图县人,先后毕业于南开和 清华,学生时代即开

8、始创作,是东北 流亡作家群中的代表人物。其成名作 为他创作于 1936 年的短篇鴜鹭湖的 忧郁,是反应东北沦陷区人民生活 的代表。主要著作有科尔沁旗草原、 大地的海和曹雪芹。其中鴜 鹭湖的忧郁一向为人称道,这是用 诗情的笔法写出难以想像的人民贫 穷,悲愤郁怒之情回荡在平静的叙述 中,传达出遭受压抑的凄厉感。他还 善于在抗日的题材下表现东北特殊的 风情,遥远的风砂浑河的急流 都有磅礴的气势,民族意识通过地方 的粗犷性格表露出来。他注重方言的 运用,又自觉地吸收电影剪接手法来 结构小说,叙述带跳跃性,用笔举重 若轻,讲究力度,在小说体式上有新 的创造。抗战时期他先后出版了科 尔沁旗草原大地的海长江

9、 等长篇。培养学生的搜集整理能力和语言交流能力培养学生的欣今天,我们就一同走进端木蕻良的 散文名篇土地的誓言。三、整体感知学生大声朗读,完成检测题1、 学生大声朗读,说说作者的思想 感情。背景:1941 年 9 月 18 日,九 赏能 一八事变已经过去了整整十年,抗日 力 战争正处于十分艰苦的阶段,流亡在 关内的东北人依然无家可归。作者怀 着难以抑制的思乡之情写下了这篇文 章。1、怀念、赞美、忧伤、愤怒等2、注音。炽痛 嗥鸣 斑谰谰语ch ho ln ln怪诞亘古默契dn gn q检查田垄蚱蜢污秽学生的自补充词语:蕻 泛滥 热血 胸膛丰饶 耻辱3、解词:炽痛 嗥鸣 斑谰 谰语亘古 污秽4、归纳

10、段意,理解全文结构。这两段 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何异同?引导“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原野上怪诞的狂风”,讨论交流:作者在这 一段中列举了哪些东北特有的景色、物 产?关东原野是一片怎样的土地? 用“这是一片_的土地,因为 这里有_”的句式作批注。 预设:这是一片美丽、丰饶、神秘等的 土地,因为这里有参天碧绿的 白桦林.、红布似的高粱.、狐仙姑深夜的谰语.。学生自由朗读,边读边交流,读出层次、 读出美感(深情赞美)。(2)作者在第 2 自然段是如何描绘自己 的家乡的呢?(6 分钟)A.引导学生用学习第 1 自然段的方法合 作学习第 2 自然段,如谈理解、说体会、 品语句,并深情的朗读(怀念中有忧 伤)

11、。(3)比较:这两段文字对土地的描绘有 什么不同?(3 分钟)景物不同。前取东北特有的物产,表达 赞美和怀念;后取春秋景物和生活,怀 念中有忧伤、愤怒。lng zh mng hu fn xu tangro r3、炽痛:热烈而深切。嗥鸣: (野兽)大声嚎叫斑谰:灿烂多彩谰语:没有根据的话。亘古:远古。污秽:肮脏的东西。4、理解全文结构第一段:我常常详细关东原野上的一 切,我时时听见故乡的呼唤,我的内心 为之沸腾第二段:故乡美好的生活令我梦萦 魂牵,我发誓要为故乡母亲而战斗而 牺牲。本文结构:想到、听到发誓回 去结构相同:都是先直接抒发对故乡的 思念之情,然后回忆,最后在直接抒 情。内容上的相同点

12、:都有对故乡的回忆 和描述。第一段:“当我躺在土地上 的时候,怪诞的狂风,第二段:“在故乡的土地上,多 么丰饶”。内容上的不同点:回忆中选取的景物 不同。前者选取东北所特有的物产, 并采用景物的叠加,是为了展现东北 大地的丰饶美丽。表达作者对故乡的 激情赞美和深情怀念,应用排比,则 加强了对读者的情感冲击力。后者选 取了春,秋两季的景物,同样表现了 东北大地的丰饶美丽,但没有采用排 比,情感也没有前者来得。它也表达 可作者对故乡的深切怀念,但怀念中 却暗含着忧伤与愤怒,由此,情感才 能在后半段得以最强烈的喷发,面对 土地发出自己坚强的誓言。5、我心里怀着炽痛的热爱 :我无时 无刻不听见我无时无

13、刻不听见它 召唤我回去。我预习能力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5、文中哪些句子或词语最能表达作 者的什么情感?作者是运用了哪些手 段把自己对故乡的这种感情表达出来 的?请举例说明。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 情。在那 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 笑。运用大量富于鲜明感情色彩的词 语,直接抒发感情。运用排比、比喻修辞表达加强情感的 冲击力。(“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 候,怪诞的狂风”;“当我想起 故乡的时候,喷涌着血液一样”; 在春天,多么丰饶”等句子。) 人称的恰当运用。先用第三人称“她” 而不用“它”,隐含将土地比作“母 亲”的意思;随着情感的越趋激荡, 作者又将她改成第二人称“你”,直

14、 接倾诉对故土的感情,显得直接而迫 切,产生了强烈的抒情效果。 主旨:作者通过抒发对被日本侵略者 强占十年之久的关东原野的眷念之情,表达“九一八”事变以后东北流 亡青年对国土沦丧的压抑之情,充满 深沉的爱国热情。6、这一标题是比较独特的,其要点在 于“誓言”。从文章来看,这誓言是 作者对着土地发出的。作者在文章末6 、如何理解本文的标题“土地 尾壮怀激越地发誓:“我要回到她的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的誓言”?7、为什么文章起初写“关东大地”用 “她”称呼,而后来改口说“土地,原 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 站立”呢?身边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我 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 的面前

15、或者我的坟前。”这种掷地有 声的誓言读者自可强烈地感受到。因 此,这一标题应该理解为“面对土地 发出的誓言”而不是“土地自身发出 的誓言”。7、人称的变化实际上是情感的变化 结果,文章开始用第三人称是因为感 情起初比较平稳,但随着作者情绪一 步步激动,就不满足于使用“她”, 而改用“你”直接与土地对话交流, 这在修辞上称作“呼告”。8、1)这两个词语的运用都逾越了常 规。凡是反常之处总是格外引人注目 并且令人感到困惑的。对于这些特殊8、难句探究:的用法,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求解:1)怎样理解文中“我常常感到它在泛 一、明确该词的本意;二、分析该词 滥着一种热情”中的“泛滥”与“在那 所处的语境。最后在本意和语境间可 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