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心》教案河南鹤壁市淇滨区一中张莹

上传人:m**** 文档编号:488309092 上传时间:2023-06-23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5.3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父母的心》教案河南鹤壁市淇滨区一中张莹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父母的心》教案河南鹤壁市淇滨区一中张莹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父母的心》教案河南鹤壁市淇滨区一中张莹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父母的心》教案河南鹤壁市淇滨区一中张莹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父母的心》教案河南鹤壁市淇滨区一中张莹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父母的心》教案河南鹤壁市淇滨区一中张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父母的心》教案河南鹤壁市淇滨区一中张莹(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父母的心教案河南省鹤壁市淇滨区第一中学张 莹父母的心教案教学目标: 1、体会文中父母“浓浓的爱心,淡淡的哀愁”2、理解文章“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情节特点。教学重点理解文章“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情节特点。教学难点:体会文中父母“浓浓的爱心,淡淡的哀怨”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具使用: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传说,上帝创造了人类,但没有精力照顾好人类。所以给每个人创造了父母。还有这么一颗心,它让你肆意的索取、享用,却从不要你的任何回报。这颗心,就是父母的心。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日本小说家川端康成的一篇小小说父母的心。让我们一同去感受父母那颗伟大、博爱的心。二、明确学习目标1、体会

2、文中父母“浓浓的爱心,淡淡的哀愁”;2、理解文章“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情节特点。三、检查课前预习 1、作者简介:川端康成,日本现当代小说家,一生创作小说100多篇,主要作品伊豆的舞女(成名作)雪国等。 196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日本评论家认为川端康成是紫色的,淡淡的紫,透溢着隐隐的幽谧和淡淡的哀怨。这是他作品的共同风格,与他的经历有关。他幼年父母双亡,后祖父母又相继病故,孤独忧郁伴其一生,所以他特别渴望父爱和母爱。 2、根据拼音写汉字 li ( )户 衣衫ln l ( )( ) 如数fng ( )还 女 yng ( ) chu ( )谢 失魂落p ( ) 无精打ci( ) 冷k( )无情3、

3、解释下列成语 失魂落魄:形容心神不定,非常惊慌的样子。 如数奉还:按照原数还给人家。如:依照、按照。四、学习文本(一)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内容: “谁+干什么+结果如何” 本文讲了一对父母因贫穷把子女送人又索要回来的感人故事。(二)研读课文,感悟父母的心:1、同学们,刚才通过对课文内容的概括,我们会发现,文中的父母在送还是不送孩子这个问题上一直处于犹豫和矛盾之中。他们的情感世界产生了哪些波澜?让我们研读课文,完成下面的表格。时间决定表情原因当天傍晚送长子眼含热泪,难割难舍贫穷第二天早上要回长子送次子无精打采接班人的次序第二天傍晚要回次

4、子送女儿失魂落魄和婆婆太像了第三天上午归还一百元要回女儿痛哭失声太小、冷酷2、从表格中,我们可以看出:父母对于送孩子的决定一改再改,这正体现了作者在情节安排上“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特点。3、既然要孩子,为什么当初要把孩子送出去?为什么最终又把孩子都要回来? 引导 (1)自己的家庭一贫如洗,实在无力抚养这几个孩子。送出去,是为了给孩子一个更加美好的前途,哪怕仅仅是不要饿死;(2)之所以要回来,是因为无论什么理由,把哪个孩子送出去,父母都心如刀割、内心深深的牵挂。而且内心的愧疚也无法平息。这也正体现了文中父母“浓浓的爱心,淡淡的哀愁”。 (三)回味无穷,拓展延伸故事的结尾似乎并未结束,这一家的生

5、活始终成问题,请同学们展开想象续写一个结尾,想象一下他们一家六口将会过着怎样的生活?(四)结束语:同学们,你们可曾记得:是谁第一次牵着我们的小手蹒跚学步?是谁在我们成功时为我们悄悄落泪?是谁在我们失败时为我们鼓劲加油?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句诗告诉我们:小草报答不完太阳的光辉,我们做儿女的永远报答不完父母的养育之恩。让我们在今后的生活中,学会理解父母、孝敬父母。 最后,让我们共同祝愿普天下所有的父母,平安、健康、快乐、幸福。也希望大家把这种爱的感觉延续到课后,让我们以笔传情。(五)作业: 请以“爸爸(妈妈),我想对你说”为题,给爸爸(妈妈)写封信,来表达你内心的真情实感。(字数500字)【附:板书设计】 父母的心 川端康成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