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生发展为本”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488307669 上传时间:2023-12-30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以学生发展为本”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以学生发展为本”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以学生发展为本”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以学生发展为本”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以学生发展为本”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以学生发展为本”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以学生发展为本”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镇江市实验小学 庄静涛你发现了什么 ?是我在课堂上常用的引导语。最新颁布的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把“以学生发展为本”作为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提出“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勤于动手”,“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 。新课程指导纲要突破了以往历次教学改革着重从教师教的角度研究变革教的方式转为从学生学的角度研究变革学的方 式。也就是说,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既要加强学生的基础性学力, 又要提高学生的发展性学 力和创造性学力,从而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因

2、此,本人在教改实验中,就改变 学生的学习方式作了如下几方面的探索。一、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顾名思义就是学生依靠自己的努力,自觉、主动、积极地获取知识。自主学 习能力则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综合能力。 具有这种能力的学生有强烈的求知 欲,善于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活动。善于积极思考,敢于质疑问难, 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强烈的探索和进取的精神。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人的全面发展和二十一世纪的需 要。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不仅有利于学生今后的学习, 而且能优化课堂教学, 提高教学效率。 但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要以学生为本位,在学生积极参与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和

3、提高1、变“权威教学”为“共同探讨” 新课程倡导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对我们教师的职能和作用提出了强烈的变革 要求,即要求传统的居高临下的教师地位在课堂教学中将逐渐消失, 取而代之的是教师站在 学生中间,与学生平等对话与交流; 过去由教师控制的教学活动的那种沉闷和严肃要被打破, 取而代之的是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真诚和激情。因而,教师的职能不再仅仅是传递、 训导、教育,而要更多地去激励、帮助、参谋;师生之间的关系不再是以知识传递为纽带, 而是以情感交流为纽带; 教师的作用不再是去填满仓库, 而是要点燃火炬。 学生学习的灵感 不是在静如止水的深思中产生, 而多是在积极发言中, 相互辩论

4、中突然闪现。 学生的主体作 用被压抑,本有的学习灵感有时就会消遁。在教学中, 我大胆放手,给学生充足的时间,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角, 成为知识的主动 探索者。我经常告诉学生: “课堂是你们的,数学课本是你们的,三角板、量角器、圆规等 这些学具也是你们的, 这节课的学习任务也是你们的。 老师和同学都是你们的助手, 想学到 更好的知识就要靠你们自己。 ”这样,在课堂上,学生始终处于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 过程中, 一节课下来不但学到了自己感兴趣的知识, 还使自己的自主性得到充分发挥。 例如, 在教学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时,我在学生举出长方形正方形的实物后,根据学生回答 总结“长方形和正方形

5、都是有四条线段围成的图形” 。话音刚落,马上有学生站起来说: “老 师,你说错了,应该是有四条边围成的图形,他们都有四条边。 ”等他刚一说完,另外一个 学生提出反对意见: “应该是四条线段围成的图形,每条线段都叫做边。 ”“他们还都有四个 角,而且都是直角。” 我一直在一旁微笑的听着,最后说:“这几位同学说得很好,老师希望每个同学都能积极思考, 踊跃发言。 把自己知道的和与我们学习有关的说出来, 大家 互相促进。”那一段时间这几位学生学习兴趣非常浓,而其他的学生受其影响,上课发言也 非常积极。当然,不是说乱成一团才为妙,但一个开放的、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课,应该有 他们自由表达意见的空间。适度的

6、“乱” ,在教师控制之中的“乱”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激发 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他们真正参加到教学中,让他们去创造性的学。2、精心设计学习过程。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是在学习过程中, 不断地培养出来的。 因此,精心设计学习过程 尤为重要。 教师要从 “学什么、 为什么要学、 怎样学” 的角度, 依据 “学是教主导下的主体, 教是以学为主体的主导” 的原则, 按儿童学习数学的认识规律设计好教学过程。 做到该扶则 扶,该放当放。与旧知紧密相连的新知,教师基本不讲。要在强化旧知的前提下,确定学习 目标, 让学生自己运用知识的正迁移,完成认知冲突,顺利掌握新知。 教师只需在旧知与新 知间架起一座能让学生自

7、己通过的桥梁。 如教学“平行四边形的周长” 时, 教师可以先复习 长方形的周长的计算及其推导过程,然后提问:A 、在学习长方形的周长计算时,可不可以也运用平移转化、变形的方法呢?B、你打算把转化成什么图形。你认为可以吗?C、动手拼一拼,摆一摆,看一看,想一想,D、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学生通过操作、观察、思考、讨 论便可得出结论,并明白把长方形一斜拉就成了平行四边形,为什么也可以用(长+宽)X 2的道理。 接下来教师就可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 这样的设计就充分体现了由扶到放, 该放 则放的原则。3、全新的知识,教师也要寻找新知的“最近发展区”引导学生学习,教师只在关键处点 拨和讲解。如“分数的初

8、步认识” “最近发展区”就是平均分的知识。教师可先复习:每份分得同 样多便是平均分。 然后出手一个苹果, 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 提问:怎么分?每人分到多少? 你能用整数表示出来吗?让学生充分讨论后, 教师只在这里给学生讲解: 每人分得的苹果不 能用整数表示。 要用几分之几表示, 这就是分数。 然后结合实际讲解分数的含义, 接下来可 以引导学生自学,分数各部分名称。这样的新授课就不是老师在“教”了,学生的自主性得 到了充分的发挥。4、练习、复习课,老师要注意不能上成练习题课。如除数是整数的数除法复习时,可让学生思考:A、你学到了什么?举例说明。B、还有什么不懂? C、你还想知道什么?然后让学生围

9、绕这几个问题进行讨论。通过回答 “你学到了什么” 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举例说明”是掌握知识的表现。 “还有什么不懂”旨在质疑问难。以“还想知道什么”使 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所提高,并鼓励他们积极动脑。学生学得就很愉快了。5、建构一定的课堂教学模式。铺垫:复习旧知,引向新知;设疑:形成认识冲突,刺 激求知欲望;内化:通过自学,讨论及教师适当的引导,完成认知冲突,掌握新知;练习: 对掌握的新知进行巩固练习,并不断提高、拓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有以学生为本,处 处为学生着想,以学生为本,努力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热情高涨地自己动手、 动脑、动口,学习知识,巩固知识,拓展知识,学生才能不

10、断独立,不断自主地学习新知。 也只有让学生积极参与,才能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二、合作交流采用小组合作制,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它有这样几方面的要素:积极的互相支持、配合,因而合作学习将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 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的精神和竞争意识; 有助于因材 施教,可以弥补一个教师难以面向有差异的众多学生的教学的不足,从而真正实现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因而在数学教学过程中,采用小组合作方式,在难点、重点时让学生 讨论讨论, 在建立概念、 理解算理时让学生小组合作进行操作等多方面的实践,有利于学生整体素质的培养。如在

11、教年月日一课中,在课前,我让学生小组合作找一找,看一看, 数一数 ,找出一年里有多少天 ?一个月各有几日 ?学生在小组中友好地进行合作交流,将原来 要暴露于大庭广众之下的不足在小组交流中就消灭了,最后面对老师的同一情况, 这样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而且保持了自己完善的人格和尊严。课堂上感怀愉悦,各抒己见,提高效 率。数学科除了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外, 千万不要忽视学生口头表达的能力, 有些教 师认为口头表达能力训练是语文课的专利, 其实, 多一点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想法和高见, 除 了会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外, 还培养了学生追求真知的热情, 同时消除学生学习紧张的情况, 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牢

12、牢掌握知识。三、探究学习1、创设悬念,激发探究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为了让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我们可以创设一些悬念, 启发 学生把生活中的现象与问题变为数学的对象, 把生活的实际问题和数学紧密联系起来, 从数 学的角度, 并运用数学知识对其进行思考,对之进行解释、阐述, 让学生认识到平时学习的 数学知识对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很有帮助, 唤起学生的有意注意, 引起学生对学习内容的 好奇心,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例如:在“能被2、5 整除的数”的教学中,教师请学生任意列举一个数,教师能快速判断出它是否能被 2 整除。随着学生列举的数的增多, 教师依然十分快速地判断出结果。 “秘密

13、何在呢?学生们的兴趣被调动起来了,学习热情很 高涨,他们以积极主动的态度投入到新知识的学习中。 这样学生的思维在教师提供信息的撞 击和引导下得以活跃,使双方都沉浸在一种轻松愉快的研讨气氛中。2、开放课堂,营造探究环境开放课堂, 首先要为学生创造宽松、 民主和谐的课堂学习环境, 教师要同学生一起参与 学习的全过程, 并保证学生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让学习者积极参与,合作学习、自主探 究,在参与中表现。开放课堂以课内为点,课外为面,课内外和谐街接。更重要的是要用数 学知识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 影响学生, 感染学生。 例如:在口算训练里, 我出了“ 230+580” 一题后,很多学生很快说出了答案

14、,并说出他们的计算方法。有的说“ 230+400=630 , 630+50=680”有的说:“200+400=600 ,30+50=80 ,80+600=680 ”,还有的说:“ 200+450=650 , 650+30=680 ”方法多样,课堂活跃。学生们跃跃欲试,都想发言,还有的学生问我: “老师 究竟有多少种算法?”于是,我趁机让他们分组展开讨论,说一说还有哪些算法。通过师生共同探究,学生总结了十余种算法。课后教师又激励学生:你们想不想把你学到的知识去帮助别人,如果有兴趣,放学后就可以到集贸市场去练习这样,学生探究的欲望才能不断生成,思维才能不断的发展。3、开放思维,留足探究的空间心理学

15、研究表明, 儿童的思维的发展是外部活动转化为内部活动的过程。 因此, 教师应 尽量给学生提供可进行自主探究的感性材料, 学生有了问题才会有探究, 只有主动探究才会 有创造, 问题情境是促进学生构建良好认知结构的推动力, 是体验数学应用, 培养探究精神 的重要措施,所以, 在教学时, 多鼓励学生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主动学习,使学生通过 观察,操作实验等途径调动眼、口、手、脑、耳等多种感官参与认识活动,探究知识规律, 为知识的内化创造条件。如: “千米的认识”一课,过去我们常为学生设计相同的学习方 式并要求学生按照教师设计的流程展开学习。 这样的课堂教学看上去效果好。 为了给学生创 设个性化的学

16、习空间,鼓励他们用自己熟悉的方式去学习,我这样引导学生对自己的猜想:1千米大约有多长 ?大约是从哪儿到哪里的距离 ?你要走多长时间 ?作了猜想之后就进行验证: “课桌上放着一些材料 (米尺和皮卷尺 ),我们到运动场上和学校门前 ,你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 选择材料来验证自己的猜想 ,如果你觉得不需要这些材料,当然也可以。 ”这样的设计不仅给 学生的探索活动提供了自由选择的机会, 也增添了活动的趣味性和挑战性。 事实上, 学生的 验证方法是丰富多彩的, 甚至是出乎意料, 富有创造性的。 其中有借助实物来验证长度相等 关系的; 也有的不用实物根据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的关系算出数值来验证相等关系的。这样一猜一想 ,一量一度 ,走一走便验证了。可见,给学生学习留足探究的空间,能为学生的个性 化学习提供广阔的学习空间, 使活动真正自主开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