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现代文阅读“参考答案”的话语霸权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488305627 上传时间:2022-10-10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现代文阅读“参考答案”的话语霸权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高考现代文阅读“参考答案”的话语霸权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高考现代文阅读“参考答案”的话语霸权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高考现代文阅读“参考答案”的话语霸权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考现代文阅读“参考答案”的话语霸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现代文阅读“参考答案”的话语霸权(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文档供参考,可复制、编制,期待您的好评与关注! 高考现代文阅读“参考答案”的话语霸权(2009-12-08 23:07:39) 转载标签: 高考语文参考答案现代文阅读话语霸权争鸣转帖教育分类: 高考研究 文章面前,读者平等;阅读,本应是读者与文章(包括作者)之间的交流;读者(包括命题人)对一篇文章的理解有时难免会出现错误;这是三个常识。但现在,高考现代文阅读试题的“参考答案”却在很大程度上无视这些常识,以命题人一人之理解(甚至是误解!)“逼迫”每一个考生就范,带有强烈的“话语霸权”意味。所谓的“参考”,实则是不可改变的“标准”,因为“顺我者得分,不顺我者零分”。看似宽容温柔的“意思对即可”,也

2、不过是一个苍白的幌子而已,因为这“意思”必须是参考答案中列出的“意思”,而并不涉及这“意思”的正确与否。2009年高考全国卷给了我们最好的说明。文章题为彩色的荒漠,其写法是熟悉的,内容是浅显的,主旨是简单的。在自然条件极端恶劣的沙漠中,劳动者却凭借智慧、勇气、信念以及大无畏的精神,修成了路,建成了气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表达了作者的赞美崇敬之情。但“参考答案”却让人窒息。一、文章写了什么,“我”说了算第一题第一问:“第一段描写了戈壁滩的哪些特点?”(分值1分。答案两点,且都对才可得这1分。)答案中“环境恶劣”、“色彩单调”这两点并不能完全概括原文,因文中还有“茫茫”、“开阔”等特点,故此题答案

3、要点可“参考”为“开阔、恶劣、单调”。且题干应换为“请概括第一段所写戈壁滩的特点”,这样,问题与答案才可自然统一。二、常识错误,“我”让你目瞪口呆第一题第二问:“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用意?”(分值3分,答案三点。)我们先不谈“这样写”这一模糊的说法给考生带来的困惑,而只是强调两个答案中出现的常识性错误。其一:“为石油工人为祖国人民所做的巨大贡献埋下伏笔”。所谓的“伏笔”,无非是前文为后文埋下线索,其效果是,读者对文中的某个内容初看似出人意料,再思则又在情理之中。试问,恶劣单调的环境又怎么能为劳动者的贡献埋下伏笔?!其实是“反衬”而已。其二:“先抑后扬,激发读者阅读兴趣”。“先抑后扬”,只能针对同一

4、对象的感情而言。本要表达对它的赞美喜爱之情,却偏要在开头写对它憎恶怨恨之情,冰心的一日的春光、杨朔的荔枝蜜均为典型例子。而该段写的对象是“戈壁滩”,下文赞美的却是劳动者,可谓“风马牛不相及”,根本就没有这个“用意”。三、“我”幼稚,“我”怕谁试题:“我喜欢这些树,视它们为上天兆示给人类的精神榜样”的含意。(分值2分)语境强调的是胡杨林在恶劣的生存环境中顽强的精神,文中还直接写道:(胡杨林)“向天空和大地顽强地倾诉着它们的意志和信念”。所考查的句子正承此而来,其意无非是希望人类也能够拥有像胡杨林一样的顽强精神。但参考答案却幼稚地不可思议地解释为:“恶劣环境中的胡杨林,仿佛被上天赋予了顽强的意志和

5、信念,具有吸引人的力量”。这样的答案,连原句的基本结构都没有理解!四、牵强附会,其奈“我”何试题:“作者为什么说,在他看到的一切色彩中,最鲜艳夺目的是石油工人身上工装的红色?”(分值6分,三点答案,每点2分。)首先这个问题的问法有问题,由“参考答案”可知,命题人实际上是想问作者为何要着力写到这种“红色”。这并非吹毛求疵。因为若按照现在的问题,“参考答案”中的两点(一是表达了作者的赞颂和敬仰,二是寄托了作者的爱国之情)都不能回答这个问题。更严重的问题是这个要点:“工装的红色如共和国的旗帜,寄托了作者的爱国之情”。实在是主观臆断,凭空想象。摘引原文如下:“在这一切色彩中,最鲜艳夺目的,是石油工人身

6、着工装的红色。那是一种让人肃然起敬的颜色。红帽、红衣、红裤,有如朝霞,有如春花,更似共和国飘扬的旗帜,照耀着这一片沙漠。”两个“如”,一个“似”,揭示了“红色”的特点,“朝霞”、“春花”重在美丽、富有生命力、激情;而“共和国飘扬的旗帜”,则象征着奋斗、拼搏、牺牲等精神。结合原文,也正是这种精神让石油工人在艰难的环境中创造了奇迹。而命题人却无视文本实际,生硬而主观地误解为“寄托作者的爱国之情”。另“红帽、红衣、红裤”竟然有如“朝霞、春花”,更似“共和国飘扬的旗帜”,明显不搭配。其实原文如下:“红帽、红衣、红裤,那是一种让人肃然起敬的红色,有如朝霞,有如春花,更似共和国飘扬的旗帜。照耀着这一片沙漠

7、,灿烂着这一片沙漠。”而命题人不慎删减成了病句。五、“想象”是方法!你“想象”去吧试题为:作者用哪些方法来写2号气井的?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分值8分:手法2分,感情6分。)关于“方法”,命题人答了四种,且明确答对两种得1分。但离奇的是其中的一种竟是“想象”!那照此推理,“回忆”也应该是一种方法。可怜的考生就在命题人的“想象”中,那宝贵的1分在很大程度上已化为泡影。总之,“话语霸权”在现代文阅读试题的参考答案中表现得淋漓尽致。考生答错的,固然不得分;考生本来答对的,但答案中没有,还是不得分;答案是错的,但你没答这个错的,仍然不得分。考生整个成了任“参考答案”宰割的羔羊。如果阅卷点以此答案来阅卷,那么,该题总分虽为22分,但有效分数其实仅有15分左右!其他的分数早已被“参考答案”“霸”去了。这样的答案,到底要考什么?我不知道,考生也不知道,命题人呢?也许也不知道。 这篇文章提到了一个很切实的问题,其中包括命题人本身对文章理解的层次问题和对中学生阅读水平的把握问题,还有就是高考现代文阅读考查究竟要求学生掌握到什么层次的评价问题;再有就是答案涵盖角度的问题,有高考评卷小组确定评分细则的问题,也不排除阅卷老师自身把我答案的能力问题。林林总总,不一而足。虽有一些阅卷经验,但不敢妄加评判。 转帖此文,为了丰富知识,多角度理解高考,仅此而已。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