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高二语文《〈论语〉选读》《沂水春风》第二课时教案 语文版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488294822 上传时间:2023-02-15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48.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年高二语文《〈论语〉选读》《沂水春风》第二课时教案 语文版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2022年高二语文《〈论语〉选读》《沂水春风》第二课时教案 语文版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2022年高二语文《〈论语〉选读》《沂水春风》第二课时教案 语文版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22年高二语文《〈论语〉选读》《沂水春风》第二课时教案 语文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高二语文《〈论语〉选读》《沂水春风》第二课时教案 语文版(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22年高二语文论语选读沂水春风第二课时教案 语文版教学目标1、学生能翻译课文语句;2、初步领悟孔子“礼乐治国”的政治思想。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理解孔子“礼乐治国”的政治思想。教学难点:几个特殊句式的翻译,孔子为何“哂由”。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二课时一、课文总结这一章和161的“季氏将伐颛臾章”是论语中两篇粗具规模的文章,在语录体中比较突出。这一章记述了孔子与学生关于言志的教学过程,表现出孔子循循善诱、善于启发引导的教学方式,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评价方式,表现了师生之间平等和谐的关系。二、难点解析孔子为什么对曾点的想法表示赞同?曾点所向往的是一种无忧无虑、自由自在的生活,与朋友、学生一起,

2、沐浴春风,咏诗论文,将富贵名利等世俗的东西和救世为民之志向全抛之脑外。这对久在政治、官场、交际生活中浪迹的孔子来说,是一种自然回归,对政治生厌、理想破灭的孔子觉得是一种放松和解脱,但是孔子又是“明知不可而为之”、坚持理想的人,难以抛弃自己的追求,只能向往而已,所以引起了他的赞赏和感叹。论语集注中评论:“曾点之学,盖有以见夫人欲尽处,天理流行,随处充满,无少欠缺。故其动静之际,从容如此。而其言志,则又不过即其所居之位,乐其日用之常,初无舍己为人之意。而其胸次悠然,直与天地万物,上下同流,各得其所之妙,隐然自见于言外。视三子之规规于事为之末者,其气象不侔矣。故夫子叹息而深许之。而门人记其本末独加详

3、焉。盖亦有以识此矣。”三、畅所欲言本章既记言谈,又传神情,既写出不同人物风貌,又点染出师生间平等和谐的气氛。试对此作简要分析。1、能写出不同个性和人物心理。如用“率尔”写子路的冒失直率,抢着发言。用曾皙弹琴,老师问到才“铿尔,舍瑟而作”写其从容平和的心态和举止稳重。用“喟然叹曰”写孔子听完曾皙言志后的内心等。2、孔子的循循善诱、启发开导。他能结合自身,拉近与学生距离,表现平等,消除学生过虑,引导学生发言言志。3、对学生回答善于不同评价,即使对他不满意的回答,也不直接批评,用神情来表达。肯定赞扬也用“喟然叹曰”表达。体现出对学生的尊重。四、归纳积累本章使用了两个“尔”为词尾的形容词;用“率尔”写

4、子路的冒失,用“铿尔”状推瑟之声,都很形象传神。论语重视运用形容词描摹情状,这类形容词有些是叠音词,如“文质彬彬”、“小人常戚戚”,有些则带有“尔”、“乎”、“然”、“如”、“焉”等形容词词尾。试对已经学过的论语中的状态形容词作简单归纳。讨论明确:用叠词的如:“滔滔者,天下皆是也”(186)用形容词词尾的如:“野哉,由也”(133)“不曰坚乎”、“不曰白乎”(177)“夫子怃然曰”(18;6)“鄙哉,硁硁乎”(1439)“斯远暴慢矣”、“斯远鄙倍矣”(84)“莞尔而笑”(174)“喟然叹曰”(911)既用叠词又加词尾的如:“郁郁乎文哉”(314)“恂恂如也”、“侃侃如也”、“訚訚如也”(101

5、)五、拓展延伸阅读下面短文,完成各题。人皆以为孔子为大圣,吾亦以为大圣;皆以老、佛为异端,吾亦以为异端。人人皆非真知大圣与异端也,以所闻于父师之教者熟也;父师亦非真知大圣与异端也,以所闻于儒先之教者熟也;儒先亦非真知大圣与异端也,以孔子有是言也。其曰“圣则吾不能”,是居谦也;其曰“攻乎异端”,是必为老与佛也。儒先以臆度而言之,父师沿袭而诵之,小子朦聋而听之。万口一词,不可破也;千年一律,不自知也。不曰“徒诵其言”,而曰“已知其人”;不曰“强不知以为知”,而曰“知之为知之”。至今日,虽有目,无所用也。余何人也,敢为有目?亦从众耳。既从众而圣之,亦从众而事之,是故吾从众事孔子于芝佛之院。(明 李贽

6、题孔子像于芝佛院)译文:人们都认为孔子是大圣人,我也认为孔子是大圣人;人们都认为老子、佛教是异端邪说,我也认为老子、佛教是异端邪说。人们不是真正知道大圣人与异端邪说的区别,是从父亲和老师的教导中熟知的;父亲和老师不是真正知道大圣人与异端区别,是从儒学先辈的教导中熟知的;儒学先辈也不是真正知道大圣人与异端区别,是孔子说过这样的话语。孔子说“要成为圣人我是不能够的”,这是孔子自我谦虚的话;他说“攻击异端邪说”,一定是指老子与佛教的观点。儒学先辈们根据自己的主观臆断猜测讲授孔子的著作;父亲和老师沿袭儒学先辈们的观点朗诵记忆着孔子的著作;学生们朦朦胧胧的听着记着。大家的意见都一致,没有破旧立新的,上千

7、百年来同一个格律,自己还不知道。不说仅仅朗诵他的话语,而说已经知道了这个人了;不说勉强把没有弄懂当作弄懂了而说弄懂了就是弄懂了。时至今日,虽然有批判发现的眼光,也没有发挥它作用了。我是什么人竟敢说有批判发现的眼光?也是跟随众人罢了。既然跟随众人而把孔子当作大圣人,也就跟随着众人而敬奉大圣人。所以说我也是跟随众人,事奉孔子在芝佛院。李贽是明代有名的哲学家,针对明代统治者利用孔孟之道欺骗蒙蔽百姓、巩固其专制统治的行径,进行有力揭露和批判。此短文即批判“儒先”盲目传播孔孟一套,代代相传,欺骗下去。他在另外文章中将这种盲目宣传孔孟偶像、欺骗百姓比喻为“一犬吠影,百犬吠声”(第一只狗是看到了影子而叫,其

8、他的狗则是闻声而叫)。1、找出文中“儒先”的臆度之言,说说这种“臆度”表现在什么地方。2、“徒诵其言”、“已知其人”,这两个字指代的是谁?讨论明确:文中儒先“臆度”之言是指“以孔子为大圣”、“以佛、老为异端”。儒先“亦非真知大圣与异端也”,是“臆度”孔子之言,因为孔子表示过“圣则(榜样)吾不能”、说过“攻乎异端”,便“臆度”为孔子是圣人,佛、老为异端。所以“徒诵其言”、“已知其人”中的“其”指孔子,儒先只是“臆度”,并未了解真实的孔子,“徒诵其言”罢了。六、心灵感悟感受孔子精神对现代人的积极作用宋代大理学家朱熹对此有一个比较权威的解读。他说,曾皙的理想看起来不过是“即其所居之位,乐其日用之常,

9、初无舍己为人之意”(四书集注),好像他做的都是些日常小事,没有什么舍己为人的大理想。但是曾皙的内心是完满充盈的,他以自身人格的完善为前提,以万物各得其所为理想,这就比另外那三个人想从事一个具体的职业,在那个职业上做出成绩要高出一个层次。这就是孔夫子说过的“君子不器”。一个真正的君子从来不是以他的职业素质谋求一个社会职位为目的的,却一定是以修身为起点的,他要从最近的、从内心的完善做起。曾晳在大地开冻、万物欣欣向荣的时节,安排一个洗涤自己、亲近自然的仪式,这个仪式看起来没有任何实用的意义,但是它却能给内心一个安顿。这种安顿需要我们与天地合一,去敏锐地感知自然节序的变化,感知四时,感知山水,感知风月。这一点对我们今人来讲是特别奢侈了。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但是在匆匆忙忙周而复始的工作节奏中,还有多少时间,多少空间能让你去关注自己的内心呢?我们所看到的往往只是一个社会的角色,被遮蔽的恰恰是我们心灵的声音。 于丹心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