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汉字地演变过程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488293773 上传时间:2023-12-09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44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汉字地演变过程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中国汉字地演变过程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中国汉字地演变过程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中国汉字地演变过程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中国汉字地演变过程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汉字地演变过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汉字地演变过程(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word中国汉字的演变过程汉字的形体,即字体,指汉字的书写体态。汉字从产生到现在,虽没有跳出表意文字的圈子,但文字的形体一直按从鳘到简的规律发展演变。主要出现了八种字体: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行书。再到现在的印刷字体。一、甲骨文甲骨文,是刻在龟甲兽骨上(主要是牛肩胛骨上的文字)。它是我们今天所能看到的最旱的成体系的相当成熟的汉字材料。这种文字是清末光绪年间(公元年)在县城西北五里路小屯村以北洹水以南发现的。 、产生这个地方曾是殷商王朝都城的遗址,是从盘庚迁到殷地(即小屯)。一直到纣王灭亡的年间的都城。所以,我们知道甲骨文是殷商时代的文字,距今约有3000年的历史。殷商社会,科学文化很不发达

2、,人们对各种自然现象不能解释,认为是鬼神操纵,掌握着自然的变化,而死去的祖宗的灵魂得以预知未来的事情,可以决定人们的命运。因此,殷王朝统治者十分迷信,非常崇拜神,从国家大事到日常生活,如祭祀,征战,畋猎,天气,安危疾病,男女生育等,都要事先占卜,问神以知吉凶,再决定行止。占卜的方法,先将龟甲或兽骨剖开,然后在背面凿出椭圆形的小槽或钻成小孔,再用火烧烤。甲骨片受热后自然在正面裂出各种条纹。史官便按照条纹的不同形状来判断吉凶祸福,占卜后由占卜人在甲骨上刻下占卜的月日,贞人,占卜的容,结果(即兆头,所示吉凶),以及事后的应验的情况。作为档案保存。这些记录就是甲骨文字,由于多是占卜的记录,就容说叫“卜

3、辞,贞卜文字”又由于用尖锐的东西刻的,又叫“契文”,又由于是在殷商的故都废墟发现的,又叫“殷墟文字”。、发现 卜辞的发现,完全是偶然的。年与此同时年之交,农民犁田时,时常发现刻有图文的甲骨,农民不知道这些甲骨的来历,但以为年代久远,可以治病,就收集起来卖给药商,称“龙骨”。据说,1899年,当时北大校长,金石专家王懿荣因生病吃药,首先发现甲骨上刻的是古代文字,才开始收集。从发现起,经过80年的不断收集整理,挖掘,到目前为止已发现了十六,七万片。从甲骨记录来看,当时的统治者几乎天天在占卜。根据上面提到的帝王和占卜人的名字,结合所刻的文字容。我们知道了这些甲骨刻载了从盘庚到纣王的12个帝王的273

4、年间的大小事情。据统计,甲骨文单字总数在4500左右,但已认识的还不到1/3。不认识的大多是族名,人名,地名等专用的字。大量的甲骨片的发现,是研究汉字发展与古代汉字文化的珍贵史料。3、特点a 瘦弱纤细的风格。由于这种文字受到书写工具的限制,所以笔道都是直的,有时与圆转相同。故而字形瘦长,线条细而硬,瘦且直,呈平直,瘦劲的风格。b形体结构还没有完全定型。一个字刻怎样去写,还没有完全固定下来,并保留着浓重的描画物象的色彩。如字形可方可圆,笔画可多要少,方向可正可反,写法可横可竖,偏旁可左可右,还有多种异体,还有合文写法。二、金文金文是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所谓青铜器是铜和锡合金制造的器皿。这种合金

5、更坚固,因其颜色发青,故称青铜器。主要有乐器“钟”,食器“彝,尊,爵”,洗器“盘”,兵器“戈,戟”等。1、产生青铜器,殷代末期就有了,但毕竟是很少。周代是用青铜器的极盛时期。西周时代,青铜器主要是王室的器皿。而诸候没有铸造的权力。到了东周,诸候称霸,青铜器也任意铸造。但大量发现的还是西周,春秋的遗物。所以,金文一般指西周时期的文字。金文的容,最初只是铸刻一些代表族名,国名的符号。后来基本上记功绩,受封赏,刻铸以传后代,来显其荣。因古代人用钟鼎作为铜器的总称。前人曾称这种文字为“钟鼎文”,又因为言辞多是为了“铭刻不忘,永作记念”,又称“铭文”。这些称呼都不能概括其特点。因此,后人便改称金文,使文

6、字摆脱了图画性。这是汉字发展的第一块里程碑。 2、发现金文的发掘出土较早,东汉已见世。说文解字序:“群国亦往往于山川得鼎,其铭即刻前代之古文,皆自相似。”但在后代,发现这种金石文,认为是不祥之兆,没能重视。到宋代出土较多,才开始研究,有了金石家,也有了盗墓之风。到了清末民国初年,由于金文出土骤增,对金文的研究达到了高峰。目前已出土的来件,单字是个,其中已考释出的有个。清末在山歧县出土的西周宜王时的毛公鼎,是鼎类器物的杰出代表。现藏在故宫博物院。此鼎铸有铭文艺行,共个字,可称为举世罕见的长篇巨制。、特点 浑圆质朴的风格。金文是甲骨文的直接继承,属殷商文字体系。但因为大多数是用模型铸成的,先在模子

7、上刻字。刻不好,还可以修改。所以,线条较甲骨文粗壮,不纤细。曲笔较多,转弯处多圆笔。故此,字形长圆,线条肥粗而自然,体势雍容。结构日趋方正,大小均匀,呈朴实雄厚的风格。体结构仍不定型。笔画可多可少,写法可横可竖,方向可正可反,偏旁可左可右,仍保留浓厚的描写物象的色彩。但金文比甲骨文还是前进了一步,线条一般较为简易,异体字相对减少,合文大为减少。三、大篆1、产生大篆是对后来的小篆而言的。广义的大篆包括小篆,以前的甲骨文,金文和六国文字。这里的大篆指通行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国文字。由于周平王东迁,占据了西周的故地,同时也继承了西周的文字,即是继承金文发展而来的。因其带有地域性,有的难以识别。大篆,也称

8、籀(zhu)文。因其着录于字书史籀篇而得名。汉书艺文志:“史籀十五篇,周室王太史籀作大篆。” 、字迹说文中保留了籀文225个,是许慎依据所见到的史籀九篇集入的,是我们今天研究大篆的主要资料。大篆的真迹,一般认为是“石鼓文”。唐初在天兴县仓(今宝鸣)南之畴原出土的径约三尺,上小下大,顶圆底平象馒头似的十个像鼓一样的石敦子。上面刻下的是献公十一年作的十首四言诗,是我国最早的刻石文字,经过失而复得,得而复失。原刻的700多字,现存300多字。这十个石敦现存故宫。因容记载畋猎之事,命名为“猎碣或雍邑刻石”,唐诗人韦应物认为石的形状象鼓,改名“石鼓文”,现作为大篆的代表。3、特点石鼓文具有遒劲凝重的风格

9、。字体结构整齐,笔画匀圆,并有横竖行笔,形体趋于方正。大篆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保留西周后期文字的风格,只是略有改变,笔画更加工整匀称而已。笔势圆整。线条比金文均匀,线条化达到完成的程度,无明显的粗细不均的现象。形体结构比金文工整,开始摆脱象形的拘束,打下了方块汉字的基础。同一器物上几乎没有异体字。字体繁复,偏旁常有重叠,书写不便。 四、小篆1、产生小篆是汉字第一次规化的字体。春秋战国时的“文字异形”,始皇统一后,采纳了丞相斯的意见,推行“书同文字”的改革,统一了文字。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重大的文字改革。“罢其不与文合者”(即战国时期流行于的区域性文字六国文字)“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这就是说小篆

10、是在大篆的基础上,简化了大篆的形体结构,改变了大篆的叠床架屋,复杂的写法,逐渐整齐统一,稳固定型而成,如“商:(大)(小)”把原来没固定形式的偏旁部首统一起来,使一个偏旁只有一种固定的写法,如“(心),(衣),(水)”并确定了每个偏旁在汉字形体中的部位,不能随意正反,左右颠倒。每个字的书写笔数也基本固定了。这就使字体基本上定型化,统一化了。2、字迹说文保存了小篆字体。小篆的真迹是代重要书法家斯所书的七种刻石:泰山刻石峄山刻石琅琊刻石芝罘刻石东观刻石碣石刻石会稽刻石。始皇统一中国以后,踌躇满志,到处巡狩,立石记功,颂扬他统一中国的功德。这些记功于碑石上的字,都是斯的小篆。3、特点曲折宛转的风格。

11、小篆在大篆圆转的基础上进行加工,起笔和收笔大都是浑圆。转角处都带弧形,曲折引长而划一,使线条更匀称圆转,字形长圆,体势雄健,已线条化了。观峄曲线之美,线条匀净圆畅,柔中带刚。历来被视为篆书的正宗。因笔画圆劲丰腴如筷子,古称“玉筋篆”,后代的篆书家,如刻石运笔宛转自如,字态活泼矫健,极尽代的阳冰,南唐徐弦,无不从斯的风中立下根基。用线条代替了图形。小篆是规的字体,比大篆更整齐定型。用线条代替了复杂的图形,基本上脱离了图画,确定了汉字的符号性。异体字也基本上废除了。但仍保留大篆某些象形写实的特点。另外,匀圆宛转的线条,弧线的连笔,起讫不清,不便书写。“篆书”这个名称,在当时还没有。直到汉代“隶书”

12、出现以后,才把这种文字称为“篆书”。因此,篆书是相对隶书而言的。小篆正式通行的时间不长。汉代就已不常用了,但是两千多年来,印章一直用小篆镌刻,篆刻是我国的传统艺术之一。五、隶书代有两次文字改革,一是统一文字,由大篆改为小篆;二是使用了较小篆潦草些的隶书。这是第二块里程碑文字发展摆脱像形性。1、产生隶书是从小篆脱胎出来的。始于朝,经过两汉年(前)的演变,到汉代才臻于成熟。隶书是汉代的主要通行书体。这样说来,隶书可分隶,汉隶两个发展阶段,又称古隶和今隶。早期的隶,实际上是小篆的辅助字体,是统一后因为政务繁忙,“奏事繁多,篆书难成”而产生的一种应急字体,是统一于民间不登大雅之堂的俗体。代正式书体还是

13、小篆。隶实际上就是草篆,线条较小篆简直变弧线为直线,变圆转为方折,有一定的粗细变化。这样书写起来就方便多了。据说开始用这种字体书写的是处理徒隶之事的文书。晋代卫桓四体书势“既用等比例,奏事繁多,篆字难成,即令隶书人佐书,曰隶字,汉因行之隶书者,篆之捷也。”唐代怀十体书断“造隶书,以赴急速,为官司刑狱用之,余尚用小篆写。”对“隶书”这个名称,历来说法不一。有的说,这种书体首先在当时官府中办普通文书的徒隶(管狱讼的小官吏)中流行开来,所以叫隶书,并指名说是程邈(本是囚犯,因对文字改革有贡献,释出任御吏)所造,只能说是搜集整理隶书的人。从“隶”字本义看,说文“隶,附着也”;后汉书异传则训“属”,今仍

14、有这个意义,并有“隶属”一词。晋书卫恒传说文弃及殷注,都以隶是“佐助篆所不能”的。所以说,隶书是小篆的辅助字体,因其书写简便快速,可以辅助篆书,也叫“左(佐)书”。汉隶是西汉200年间,处于演进过程中,基本上沿用隶,还没定型。西汉后期的简牍中的文字,才见到常有明显的“蚕头燕尾”特征的隶书,到了东汉,隶书才最后成熟。其明显特征就是横画中取一长笔,形成“蚕头燕尾”的特征了。2、字迹隶究竟是什么样子,很难断言。因的竹木简书,现尚未发现。今传度量衡上的和若干兵器上的刻文,和泰山刻石等比较起来,无疑是草率急就的草篆,还没有点画俯仰之势。东汉碑刻乙瑛碑婉丽古雅,横画的燕尾与捺脚的波尾交待得十分清楚,有成熟

15、隶书的明显特征。礼器碑文静,温雅,整体瘦劲挺拔,画细处不见其薄,画粗处不嫌其臃。 3、特点 a.、点画转写线条汉隶用点横竖撇捺等笔画转写小篆曲折宛转的线条。整个字体棱角鲜明,方正平直,字形由长圆变成扁方。这种变化称谓“隶变”。这极大的摆脱了线条的束缚,打破了古文字象形系统,使汉字的象形图画面貌基本消失,奠定了现行文字的基础,使之变成纯符号性质的文字。 b.、笔势飞扬成波势“蚕头燕尾”是隶书的主要特点。“蚕头”指起笔处重而秃,呈方圆;“燕尾”指收笔处轻而上翘,拖一个捺状的尾巴。如有的横画和平捺要挑起,呈波状。但在隶书中强调“燕为双飞”即在一个字的结构中,只允许主要笔画出锋,挑出“燕尾”状,其它诸笔都成秃笔,以方为主,一住即收。 撇和捺也要挑起来,形成左右飞扬之势。撇捺做慢弯形,尾部尖细,捺角向上推,呈波势。这样,整个字体上下收紧,左右舒展,以主笔“蚕头燕尾”贯穿字中。晋时代,汉隶又叫“八分”,指的就是笔势波磔,向左右分开,象“八”字形状一样,左右分散。隶书,无论是平平展展的,还是翩翩飞动的,由于字形较扁,总比等比例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