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音版音乐六上《同一首歌》教案1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488293442 上传时间:2022-10-16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音版音乐六上《同一首歌》教案1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人音版音乐六上《同一首歌》教案1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人音版音乐六上《同一首歌》教案1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人音版音乐六上《同一首歌》教案1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人音版音乐六上《同一首歌》教案1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音版音乐六上《同一首歌》教案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音版音乐六上《同一首歌》教案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人音版音乐六上同一首歌教案1一、教学内容:学习演唱同一首歌,结合歌曲学习创造性地设计歌曲演唱形式。二、教学目标:1、理解同一首歌这首歌曲所表达的情绪感情,以积极的状态参与歌唱。2、通过演唱歌曲,充分感受和体验歌曲的情感内涵。3、增强学生间的友谊与合作意识的碰样,感受合唱的效果。三、教材分析:歌曲同一首歌由陈哲、胡迎节作词,孟卫东作曲。创作于1990年。歌曲为E大调、44拍。歌曲的结构分为两段体。(带再现的二部曲式)A段由四个乐句构成,这段音乐抒发人们经过辛勤劳动获得丰硕成果、欢聚一堂亲切交流时的真挚感情。B段也是由四个乐句构成,这段音乐揭示了歌曲的主题思想我们向着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目标,

2、唱着“同一首歌”去迎接新的辉煌。四、教学重点:能够用和谐、统一的声音有感情的演唱二声部歌曲同一首歌。五、教学难点:学习合唱的声部及其位置。六、教学用具:电子琴,多媒体。七、教学过程:师生问好歌曲导入1、播放歌曲同一首歌这首歌曲的歌名?你听过或知道哪位歌唱家演唱过这首歌曲?2、简介同一首歌及其中央电视台同名栏目这首歌曲由陈哲、迎节作词,孟卫东作曲。创作于1990年。 著名男中音歌唱家廖昌永曾和孩子们在上海举行的特奥会上唱过这首歌,以后中央三台又设置了“同一首歌”栏目,同一首歌就是此栏目的主题歌。由此,同一首歌就像长了翅膀一样,飞进了千家万户,成了一首风靡全国的歌曲,在座的肯定有大部分同学都熟悉。

3、3、揭题: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这首歌曲(板书课题)聆听歌曲,学唱歌曲旋律1、出示活动一 听旋律,体验歌曲情绪听歌曲,小组中讨论:这首歌曲的演唱情绪;这首歌哪些句子比较难唱;这首歌曲是怎样的结构?2、录音机再次播放歌曲。3、先小组讨论,然后全班交流。这首歌曲的演唱情绪(学生结合开始的录音回答);这首歌哪些句子比较难唱;共两处:一是“风雨走遍了世界的角落”(八度、介音、升记号) 二是“同样的还礼给了我们同一首歌”(九度)单独教唱这两句旋律齐唱歌曲旋律。教师用电子琴演奏歌曲旋律,同学们小声跟唱旋律,能用唱歌谱的就唱歌谱,不能唱歌谱的同学就用“啦”哼唱。(注意边唱旋律,边划拍子)这首歌曲是怎样的结构?

4、歌曲为E大调,4/4拍。歌曲结构为两段体(带再现的二部曲式)。A段由4个乐句构成,第一、二乐句(第18小节)音乐流畅、平和,主题深沉、亲切、凝重,第三乐句(第916小节)是这个乐段的小高潮,接着连接第四乐句结束。A段音乐抒发人们经过辛勤劳动获得丰硕成果、欢聚一堂亲切交流时的真挚感情。学唱歌词1、出示活动二活动二 诵歌词,感受歌词内涵在这首歌曲的旋律中教师朗诵歌词,同学们思考后在小组中讨论:歌曲表达了什么样的主题?2、学生讨论3、全班交流。(可引导学生围绕本单元主题告别时刻来交谈)教师结合学生的理解讲述:歌曲以诗一般的语言、抒情的旋律和优美的合唱,表达了胜利、欢乐、团结、友谊的美好主题。歌词里用

5、“鲜花”、“大地”、“春天”、“甜蜜的梦”和“阳光灿烂”等词语,表现了我国人民在新时代里,意气风发,欢聚一堂,唱着“同一首歌”,畅叙衷肠,展望未来,为实现更加美好的目标把祖国建设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共同奋斗的心愿。歌词里用“每一次相逢和笑脸都彼此铭刻”、“我们手拉手啊想说的太多”、“春天把友好的故事传说”等深情的话语,表达了在改革开放年代,全国各族人民和世界各国人民友好相处的真诚愿望。这“同一首歌”倾诉了人民对和平、友谊的渴望,表达了人们美好、纯洁、憧憬幸福未来的思想感情。2、学生跟着老师电子琴的旋律一起演唱歌词。3、同时学生思考回答:前后两段的旋律,在节奏、音区上有什么不同?(第一段段节奏

6、疏缓,旋律起伏不大,第二段段节奏相对紧凑,旋律起伏比较大,且有几处是八度、九度大跳。)教师:在演唱过程中,两大段应该怎样处理?(a段情绪较为平缓,是用叙述的口吻演唱的,波段情绪较为激动,是用呼唤的口吻演唱的。)4、跟琴演唱。5、出示活动三活动三 唱歌曲,设计表演形式请同学们为这首歌曲设计表演形式:比如领唱、合唱、队形、服装等,设计好后在小组中交流。设计表演形式集体交流6、根据学生设计的演唱形式再次进行演唱。律动出示活动四1、活动三、听旋律,设计舞蹈动作在歌曲的旋律中,小组合作,为这首歌设计几个舞蹈动作。2、学生交流3、在音乐声中一起展示小结现在这这首歌曲已经传遍整个大江南北,歌曲也采用了很多不

7、同的演唱方式,同学们今天我们共唱同一首歌,回忆往忆,共叙友情,相信这青春的旋律和纯真的誓言,一定会伴随我们走向美好的明天。让我们在优美的歌声中来结束本节课的学习吧!齐唱同一首歌。(录音机、演唱形式的思考、舞蹈动作设计(韦)、板书设计、上午第三节课在六一班上课)附送:2019-2020年人音版音乐六上哈腰挂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哈腰挂是一节欣赏课。一、说教材:本课是人音版七年级第五单元劳动的歌的一篇,是属于搬运号子类的抬木号子,又称 “吆号子”,在中国东北和内蒙古境内的原始森林区中,群体性劳动很多,因此这种劳动号子十分繁盛。通过对哈腰挂的学习不但使学生感受哈腰挂的特殊风格,

8、同时对孩子爱劳动教育。二、说教学目标:针对本课的内容设计的三维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通过聆听哈腰挂,感受体验吆号子的风格。2能力目标:了解吆号子的相关知识和文化。进一步体会上声部、下声部的不同作用与唱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热爱我国传统民族音乐。3情感目标:聆听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和表现印象,培养学生鉴赏能力。通过欣赏,感受到劳动人民创造音乐的美。 三、说教学重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应该是:熟悉乐曲的曲调和所表现的内容。 本课的教学难点应该是:能够感受、体验哈腰挂风格的音乐在表现音乐上的作用。四、说教法:新课标指出:教学中要以听赏为主。教师的讲解、提示,力求简明、准确、生动,富于启发性。

9、应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联想、想象,让学生体会音乐表现手段在塑造艺术形象中的作用。七年级学生通过几年的系统学习,积累了许多的欣赏曲目,音乐欣赏知识有不间断的增加,对乐曲各种音乐要素的分析能力不断增强。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水平,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1. 聆听是很易忽视的重要环节。我没有单纯地“听”,而是运用问题策略,引导学生带着问题 “你听到了什么?”、“仿佛看到了什么?”在欣赏的时候教师点拨、引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想象力和观察分析力,让学生联想:在一篇大森林里,一群伐木人在进行着伐木搬运工作,在搬运的过程中,木头两侧各站四个人,边走边唱。前边一个领唱的,当领唱的长处第一句词

10、时,大家一起哈腰,用钩子挂上木头,当挺起腰来开始起步后边走边唱,领唱者唱一句上声部,大家挪动一步,同时应和一声下声部,形成一幅很壮观的劳动场面,从而激发了学生对特有的劳动号子的喜欢和对劳动人民的热爱的思想感情。2.采用讨论法,本课的主要特点是什么?让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理解这样一首优美的艺术品包含的深刻的思想感情。3.采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情境,丰富课堂内容。让学生通过大量的图片、音频、视频等媒体多方面去感知音乐,了解音乐作品及音乐形象。4.加强对主题音乐的理解。音乐主题是乐曲的灵魂,了解了主题,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乐曲结构。五:说学法:音乐新课标认为:音乐教育应该是师生共同体验、发现、

11、创造、表现和享受音乐美的过程,音乐课的全部教学活动都应以学生为主体。因此在学法的指导时,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坚持以学生自主感受、自主体验、自主思考反馈,注重发展学生的能力。1.在教学有意识地进行学法的指导与渗透,不仅让学生学会,而且让学生会学。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多听、多想,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听中有想、听中有画,听中去品、听中去创。学生们学得自然、轻松、投入,达到聆听的目的。2.教育心理学中提到联觉现象,即一种感觉引起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利用多媒体手段,创设音乐情境,问学生你“感觉到了什么?”、“你想到了什么?”从而进一步了解哈腰挂这种劳动号子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森林和对劳动人民的崇敬和热

12、爱心情。六、说教学设计理念:1.以音乐审美为核心。音乐欣赏的思维方式主要还是形象思维,形象思维来自感性认识,却又高于感性认识,音乐欣赏可以借着媒体,图片、情景让学生从视觉的空间得以很好的提升,让音乐成为立体的音乐,而不是单调的、看不见、捉不到的。 这一理念贯穿于欣赏教学的全过程,在聆听中让学生感受和享受音乐美的过程。2.力求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思想。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是我们教学的关键,本课则通过多媒体架起师生实现课堂教学目标的桥梁。七、说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新课(放视频,听有关歌曲等等。)1.音乐简介。2.简单说说音乐的特点。(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视听,先期感受

13、大森林群体伐木、运木的劳动场面。让学生马上对本节课乐理知识有初步的认识,为接下来的欣赏作一个铺垫,也能够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三、欣赏乐曲。(一)初步感受音乐。 1.提一些问题 2.学生边听边想,听完后四人小组讨论 (设计意图:这是三个有梯度的设问,可以帮助学生层层递进地理解音乐,对乐曲有初步的印象。第一问所有的学生都可以有自己独特的看法,第二问可以引导学生带情境去联想,启发学生的思维,运用联觉现象,引导学生想象当时的情景。第三问则引导学生关注音乐本身,去关注音乐结构上的几大要素,为进一步深挖作品做铺垫。)3.师提问,生反馈。 4.介绍该音乐的风格特点。(设计意图:这是以音乐为主线学科的综合,

14、建立与音乐学科外的联系,使它能为教学服务。)8.出示课题:刚才我们欣赏是哈腰挂。9.乐曲简介: 哈腰挂是电影漩涡里的歌插曲,是一首黑龙江民歌。是一首反映劳动场面的劳动号子。 (设计意图:乐曲简介主要是介绍这首乐曲的一些基本特点,让学生在深度聆听作品前的有更多的知识储备。)(二)二次感受音乐。1.你可以边听边唱主题旋律吗?(学生与老师一起哼唱音乐的主题旋律) (设计意图:加强对主题音乐的理解。音乐主题是乐曲的灵魂,了解了主题,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乐曲结构,听懂音乐。这也是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音乐欣赏的重要手段。)2这首歌曲的情绪是高涨的?为什么?3.通过再次地欣赏,进行讨论 。(设计意图:音乐是情感的艺术,欣赏教学一定要让学生体会到作曲家创作的情绪与情感,引导学生体验音乐中快乐的情感。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只有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才能达成教学目标中的情感目标。)(三)再次感受音乐。1.音乐中有哪些节奏令你感觉十分独特?(设计意图:乐曲中大量切分节奏的运用,使得风格十分鲜明。通过节奏要素的感受,进一步加深对乐曲的理解,让学生明白这种独特风格的形成和节奏有很大的关系。)4.小结。八、说板书这是我的板书设计,它能够帮助学生学习本课,辅助教学,更好的把握本节课的内容。我的说课完毕,请各位评委批评指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