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阅读答题技巧模板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488293012 上传时间:2023-09-25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34.5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语文阅读答题技巧模板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初中语文阅读答题技巧模板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初中语文阅读答题技巧模板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初中语文阅读答题技巧模板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初中语文阅读答题技巧模板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初中语文阅读答题技巧模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语文阅读答题技巧模板(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记叙文阅读一、记叙文的分类:依据写作对象的不同,可分为:(1)写人记叙文:如背影(2)写事记叙文:如最终一课(3)写景记叙文:以描写景物为主,通过写景,寄予感情,表现主题。如春。(4)状物记叙文:以描写物为主,通过写物抒发感情,表现主题。 如荔枝蜜。二、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务、起因、经过、结果。 小说三要素:人物、环境、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三、记叙的依次及作用:(1)顺叙 作用:叙事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晰、印象深刻。 (2)倒叙 作用:造成悬念,避开叙述的平板单调,吸引读者,增加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 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4)补

2、叙 作用:(一般是最终一段)A.、补充交代某某情节(要依据文意概括)B、照应上文,解开悬念,让故事真相大白。四、记叙文的人称: (1)第一人称: 作用:便于直抒胸臆,读来有亲切感和真实感。 (2)第三人称: 作用:不受时空限制,能够从多方面自由叙述,便于叙事和争论。 (3)其次人称: 作用:可以增加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的沟通。五、记叙的线索及作用:1、线索大致分六类: 1)以详细人事物或某句话为线索。 2)以人物或人物的特征为线索。3)以中心事务为线索。 4)以思想感情为线索。5)以时间或空间变更为线索。 6)以作者的见闻感受为线索。题型: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关键是看:文章的标题。反复

3、出现的词或事物。文中争论抒情的语句。作者的思想感情(变更)某一人物或“我”的所见所闻所感。 2、线索的作用:贯穿全文,使文章条理清晰,层次清晰。六、记叙文的提炼中心、主题: 概括主要内容,一般用:本文记叙了,描写了,介绍了,通过,等等,概括写作目的和思想感情,一般用:表达(抒发、赞美、歌颂、揭露、鞭挞、讽刺、说明、揭示、反映等)。七、记叙文中抒情的方法:干脆抒情和间接抒情。 1、干脆抒情是指作者或主子公干脆倾吐内心感受的抒情发式;2、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融情入理(争论和抒情有机结合),感情流露于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的字里行间的抒情方式。 3、作用:抒发作者真挚深厚的情感,引发读者的

4、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八、记叙文中的伏笔和照应。 1、伏笔:在记叙、描写的过程中,对将要在文中出现的与中心时间有必定联系的人物、事务预先作出提示或示意,并在事务发展的另一阶段与之呼应的一种表现手法,2、照应:指上下文之间的相互照看和呼应。一篇文章中,前面写到的,中间或结尾要有交代;后面提到的,前面要有所铺垫,这种设计支配叫做“照应”。常见的照应方法有三种:首尾照应、前后照应、文题照应。3、伏笔的作用:为下文情节做示意和铺垫,设置悬念,使情节曲折起伏,结构严谨。九、记叙文的表达方式: 记叙、争论、抒情、描写、说明。题型A:本文(文中某段)主要运用了那种表达方式?B:文中划线句(某段

5、)运用了什么样的描写手法?有何作用?此类题主要考查在阅读中识别叙述、描写、争论、说明、抒情等表达方式。弄清不同表达方式的特点是关键。一般考试中命题者都会把题目设置在争论句和描写句上,考试时只要从这两方面去比较辨析,答题就很简单了。答题技巧:首先分析属于何种描写手法,然后分析其作用。记叙文中的描写:分为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一)描写的作用:1、人物描写的作用:(分为:肖像(外貌)、神态、动作、语言、心理)。A、外貌、神态描写:交代了人物的身份、地位、境况、经验以及心理状态、思想性格、表现人物精神面貌等。B、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生动形象地表现人物心理,反映人物的性格(心理、品质),有时还推动了故

6、事情节的发展。2、环境描写的作用:第一步:分析环境本身的特点。自然环境描写,交代了时间、季节,表现了地域风格,渲染(营造)了的气氛(氛围)等。社会环境答题时必需结合时代背景,指出相关语句揭示了的社会现实。其次步:分析环境描写与人物的关系。烘托人物心情;交代人物身份;表现人物性格。以景衬人。第三步:分析环境描写对情节的作用。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为下文埋伏笔、作铺垫。第四步:分析环境描写对文章主题的作用。深化文章中心(主题),画龙点睛。补充: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景物)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指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气候以及景物的描写等。社会环境:指对确定地方、确定人群的风俗习惯、生

7、活方式和社会关系的描写。 景物描写的方法:调动多种感官、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详细相结合、由远及近(或由近到远)。景物描写的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侧面描写的作用:以次要人物或事物衬托主要人物或事物,突出其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二)记叙文中的争论: 有三种方式:先叙后议、先议后叙、夹叙夹议。 开头的争论:统领全文; 中间的争论:承上启下;引发读者思索; 结尾的争论:画龙点睛、揭示文章中心、深化文章主题。十、概括文段内容。1、格式:谁+做了什么事+结果怎么样;谁+在什么地方(什么时间)+发生了什么事+结果怎么样。在概括清晰的基础上,留意表达的简洁,不要把概括内容变成原文复述。“精确

8、”“清晰”“简洁”是概括文章内容的三大基本要求。有些文段有两层或两层以上的意思,就要把这些意思合并组合。2、题型:为什么某某事情叙述得详,为什么某某事情叙述得略?答题技巧:(1)照应题目的要详写 (2)最能体现某某中心思想的要详写十一、标题的含义和作用常见命题形式:A、如何理解标题的含义。 B、试分析文章标题的作用。 C、以此为标题的好处。D、文章的标题是否能用“”来替换?哪个标题更好?(说明理由)E、给文章拟一个恰当的标题。(一)理解标题的含义:标题的含义一般从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两个方面来分析。表层含义即标题的字面含义、文中内容(内容);深层含义即引申义、象征义、比方义(主题)。答题技巧:分

9、析标题的表层含义要留意抓住关键词,补全要素。(何人+做何事+结果)分析标题的深层含义要留意抓住文中首尾抒情、争论的语句。标题假如是比方句的,文中往往不是围绕标题的字面含义来绽开叙述,那么我们就应当联系文章的详细内容,弄清比方义,这样我们就可以领悟出标题的深刻含义。题目有双关义,表面指,实质指(二)分析标题的作用:1、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或季节或天气或地点景物)家乡2、表明写作对象藤野先生我的母亲3、贯穿全文线索背影4、交代主要内容,揭示情感主旨(突出主题)智取生辰纲心声5、设置悬念(或新奇),引起读者爱好假如人类也有尾巴6、使形象生动喂出来7、点明主要人物(或事务)留意:题目中运用修辞的,要还

10、原它的本义后再分析作用。如心是一棵会开花的树(三)给文段拟题: 答题技巧:看开头、看结尾、看中心句、看过渡句、看反复出现的句子;语言要求简练,一般在个字左右。十二、理解词句的含义。考点一:理解文章重要词语的含义。题型:A.结合语境,理解文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B.说说你对加点词语含义的理解。答题技巧:词语的本义+说明在文中的含义(详细指代的内容)。题型:指示代词“这”“那”所指的内容。答题技巧:1、答案一般是往前找,不会超出前三句;2、找到之后,将找到的内容放在指代词所在句中读一读,看是否适合。考点二:理解文章重要句子的含义1、修辞句(比方):方法:明确本体和喻体,把本体和喻体代入句中,用自己比

11、较通俗的语言复述句子的意思。例:放心吧,孩子们!老天不会让我们总是呆在冬天里!答:告知孩子们,生活是有希望的,我们不会总生活在逆境中的。2、双关句 方法:一要答出本义;二要答出深层含义。例:父亲的格言中“不要为了几枚硬币而硌坏了自己的脚,那样自己走出的路就会歪歪扭扭。”分析:“硬币”既指实际的硬币,也指小利益;“硌坏了自己的脚”有损于自己的品质,“路”既指现实的路,又指人生道路;“歪歪扭扭”指误入歧途。3、富含哲理的句子:方法:着重体会关键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然后代入原句,用自己的话复述句意。例:说明下面句子的含义:或许生命早期的记忆是一个人生活的根吧!童年的生活经验可能影响着一个人一生的发

12、展。或童年的生活是一个人成长的基础。4、言外之意句: 方法:结合上下文理解句子的言外之意,写出作者的真正用意。例:其次天,邻居表扬小强说:“你真是个勤奋的孩子呀,都晚上十一点了,你还在练琴。” 答:邻居的意思是,小强练琴太晚影响了大家的休息。十三、赏析语言。语言赏析的方法:1、抓角度(词语、修辞、含义、手法、其他); 2、扣内容(析关键词、看上下文); 3、析情感(作用、主旨)。语言赏析的四原则、四联系:四原则:“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四联系:A、联系主旨; B、联系作者情感;C、联系人物形象;D、联系上下文语境。(一)赏析词语题型:A.体会加点词语的含义及作用(表达效果)

13、B.分析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效果、妙处)C.结合语境,分析下列加点短语运用的妙处方法:词的本义+对象+表达效果(特点,特征,感情)例:乡下父亲“啊”了以声,掏钱的手便不动了,悲观凝固在脸上。答:“凝固”是固定不动的意思,形象的刻画出父子得知时间已过,不能享受实惠时的悲观和无助的表现。(二)赏析句子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从句子的含义入手。假如句子形象而含蓄,具有言外之意,富有哲理的,要抓住中心词,挖掘出词语的深层含义和双关意义,也可以从它带给你的启迪这个角度体会。(所谓有哲理,就是指那些有关珍惜生命,感悟人生,感悟生活,有关亲情、友情、做人道理等的感悟。)答题技巧:句子的含义表达的感情。

14、即抓关键词,化含蓄为直白,把作者的意思用自己的语言再说一遍(偷梁换柱法)。其次,从句式和语言特点的角度。句式特点有:长短句结合、句子对仗工整、双重否定句、排比句、反问句、骈句、对偶句等。陈述句:语气平稳,不温不火。 疑问句:吸引读者,制造悬念; 设问句、反问句、排比句 感叹句:抒情剧烈。 答题句式:这是个句,表达了(思想感情)。语言特点:精确生动、朴实无华、详细形象、通俗易懂、幽默诙谐等。哲理之美:形象而含蓄、含义深刻、耐人寻味、富有哲理,能给人以启迪。第三,从修辞的角度。题型:文中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对文中的画线句进行赏析;请说说划线句的表达效果;找出文中你最喜爱的句子,并说说理由。)?常见答题形式: 修辞手法(写出了)内容(表达了)感情比方这个句子运用比方,化平淡为生动化深邃为浅显化抽象为详细,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抒发了)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夸张这个句子运用夸张,突出了(事物)的(特征),强调了的思想感情,给读者以显明而剧烈的印象。对比这个句子运用对比,突出了(事物)的(特征),表达了 反语这个句子运用了反语,剧烈地讽刺、否定了,表达了(抒发了) 对偶这个句子运用对偶,句式整齐匀整,节奏显明,音韵和谐,表现了 排比这个句子运用排比,(形式)句式整齐,节奏匀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