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S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真题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488286504 上传时间:2022-08-16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S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真题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语文S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真题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语文S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真题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语文S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真题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语文S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真题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语文S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真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S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真题(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语文S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真题班级:_ 姓名:_ 时间:_1. 根据课文杨氏之子内容填空,再回答问题。梁国杨氏子(),甚()。孔君平(),父不在,()呼儿出。为设果,果有()孔指以示儿曰:“()。”儿应声答曰:“()。”(1)用原文中的词语来回答:杨氏之子待客很热情,是从_看出来的;他反应很敏捷,是从_看出来的;他说话委婉而有礼貌,是从_看出来的。(2)杨氏之子的回答妙在_。2. 仔细读下面的句子,回答问题。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1)对话意思:_(2)对话精妙极了,妙在何处?_3. 课内文言文阅读。自相矛盾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

2、吾盾之坚,。”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1把文言文补充完整。2解释加点的词。(1)誉之曰(_)(2)于物无不陷也(_)(3)吾矛之利(_) (4)弗能应也(_)3“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是什么?_4假如你是楚国商人,你会怎样来推销你的“矛”和“盾”?_5学习这则寓言后,你得到什么启示?()A.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想好之后再夸大其词。B.说话、做事都要考虑周到,不要相互抵触,产生矛盾。C.做生意不能同时卖两种东西。4. 古诗文阅读。程门立雪杨时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

3、尺矣。(注释)见:拜见。盖:大约。瞑坐:打瞌睡。侍立:恭敬地站在一旁。既:已经。1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下面句子的意思。(1)颐偶瞑坐。_(2)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_2“时与游酢侍立不去”的原因是什么?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杨时与游酢在欣赏程家的雪景。B.杨时与游酢想拜见程颐,又担心打扰程颐休息。C.杨时与游酢没有经过程颐允许,不敢擅自离开。3你从这个故事中得到了什么启发?_5. 阅读小古文,回答问题。匡衡勤学而无烛,邻居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4、注释)匡衡:西汉经学家。不逮:指烛光照不到。穿壁:在墙上打洞。邑人:同县的人。大姓:富户,大户人家。佣作:被雇佣劳作。偿:报酬。资给:资助。遂:终于。大学:有学识的人。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1)邻居有烛而不逮 逮:_(2)主人怪而问衡 怪:_2翻译句子:愿得主人书遍读之。_3文章主要写了哪两件事?第一件是_。第二件是_。4我们应该在哪些方面向匡衡学习?_6. 课内阅读我最棒。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父不在,。为设果,。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2写出所填句子的意思。_7.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

5、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1解释加点词语。(1)余尝谓:_(2)却只漫浪诵读_2翻译文中画线句子。_3作者所说的“三到”是指_、_、_,其中最重要的是_,原因是_(用原文短句回答)。4优优经常嘴在读书,心却飞到别处去了,请你用这篇短文的道理来劝劝她。_8. 课内阅读。郑人买履郑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其尺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1给下面文中加点的字注音。履()遂( )宁( )度( )

6、2解释下列文中加点字的意思。置:_度:_ 操:_坐:_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1)何不试之以足?_(2)宁信度,无自信也。_4这则寓言讽刺了什么样的人?_9. 阅读下列古文,完成练习。何晏何晏七岁,明慧若神,魏武奇爱之,以宴在宫内,因欲以为子。宴乃画地令方,自处其中。人问其故,答曰:“何氏之庐也”。魏武知之,即遣还外。世说新语注释:若:好像。奇爱:十分喜爱。以:把。乃:于是。欲:想,希望。知:明白。1联系上下文,查字典解释文中的字,再理解词句的意思。(1)何氏之庐也。庐:_ _(2)人问其故。故:_ _(3)即遣还外。遣还:_ _2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_10. 读下面短文,回答问

7、题。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1这则寓言名叫_,选自_作者是_时期_家_。2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1)楚人有鬻盾与矛者_(2)物莫能陷也_(3)以子之矛,陷子之盾_(4)其人弗能应也_3用现代汉语说说下列句子的意思。(1)誉之曰。译文:_(2)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译文:_4这则寓言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A.我们说话做事要实事求是,不能盲目夸大,否则会出现无法自圆其说的局面。B.不要自己夸耀自己。C.同伙间不要相互争吵或冲突。D.同学之间要互相团结,不要发生矛盾。11

8、. 课内阅读。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宋 朱熹)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1)余尝谓_ (2)心不在此_(3)却只漫浪通读_ (4)心到最急_2用自己的话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1)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_(2)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_3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三到之中心到最急”的原因是:心到,眼、口才能到。B.文段阐述了怎么读书的问题,其中心到最重要。C.文段告诉我们读书要高度集中注意力,这样不仅能够加快阅读速度,还能提高阅读质量。12. 课外阅读

9、。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悦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闵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注释使人:叫人。必:总是。处士:没有官职的普通知识分子。请:要求。廪食:公家供给粮食。以:跟别人相同。好:喜欢。1联系注释与上下文解释句子。(1)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_(2)廪食以数百人:_2南郭先生逃跑的原因是:_3读了这则寓言,你有什么启发?_13. 快乐阅读。杨氏之子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_。”儿应声答曰:“_。”1在文中“_”上填入原文内容。2本文选自_这本书。3写出下列字的意思。诣:_ 乃:_示:_4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1)为设果,果有杨梅。_(2)父不在,乃呼儿出。_5说说从哪里可以看出杨氏之子的机智。_14. 阅读与理解。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为蛇足者,终亡其酒。1请你用一个成语为本文拟个标题,填在文前的横线上。2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习题/试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