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悲鸿励志学画》案例设计

上传人:m**** 文档编号:488285550 上传时间:2023-03-05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0.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徐悲鸿励志学画》案例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徐悲鸿励志学画》案例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徐悲鸿励志学画》案例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徐悲鸿励志学画》案例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徐悲鸿励志学画》案例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徐悲鸿励志学画》案例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徐悲鸿励志学画》案例设计(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徐悲鸿励志学画(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通过抓文本中的关键词语,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领悟课文内容,感受徐悲鸿勤奋刻苦的学习精神以及爱国之心。教学重难点:重点:读懂徐悲鸿怎样“励志学画”,感悟徐悲鸿勤学苦练的精神。难点:通过探究外国学生前后态度变化的原因,感受徐悲鸿为祖国勤学苦练的可贵精神。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 板书课题,师: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徐悲鸿励志学画这篇课文,上一节课同学们根据课题提出了三个问题,谁来说说是哪三个问题? 2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课文,共同探讨这三个问题。二、探究“为什么励志学画” 1先请同学们读读课文的1-3自然段,边读边思考:徐悲鸿为什么要励志学画? 2。徐悲鸿为什

2、么要励志学画? 能用文中的一句话来说吗?(必须要用事实让他们重新认识一下真正的中国人) 3徐悲鸿为什么要这么想呢?出示第2自然段,谁来读读这位外国学生的话?从外国学生的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是从哪些词语中感受到的?在外国人的眼中,我们中国人是怎样的?补充:同学们,1919年徐悲鸿在法国留学的时候,我们中国贫穷落后,国内战争不断,经常遭到外国列强的侵略,在国际上没有地位,中国人在外国常遭人看不起带着你的感受,一起读读这一节。 4听了外国学生的话,徐悲鸿是怎样表现的呢?指名说。你认为真正的中国人是什么样的呢?(有骨气、有志向)从徐悲鸿的表现中,你感受到什么?(爱国)齐读第3自然段。5、朗读指导,分角

3、色朗读。三、探究“怎样励志学画”1徐悲鸿是怎样励志学画的呢?请同学默读课文的4-6自然段,用笔画出相关语句。2. 再看看这三个自然段之间是什么关系呢?(总分)3 课文的哪一小节概括地写了徐悲鸿怎样励志学画?出示第4自然段,指名读。为什么说他“更加”奋发努力? 4.再读读这段话,有什么发现吗?(过渡句,比喻句)(1)比喻句。把什么比作什么?通常用来作比的两种事物之间都会有相似之处,徐悲鸿和马之间有什么相似之处呢?(2)过渡段。“从此”是从什么时候起?作者通过这个词把课文的前后联接了起来,这一段在这儿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我们称这样的段落为过渡段。5这一小节总写了徐悲鸿是如何奋发努力励志学画的,课文

4、哪些地方具体写了徐悲鸿的奋发努力?默读课文的5、6自然段,边读画出相关词句。(1)第5小节。哪些词语突出描写了徐悲鸿奋发努力?(每逢、常常、一整天)谁来读一读?读着这些词,你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引导:星期天别人都休息了,而徐悲鸿却在,过节时,其他人都享受节日的气氛,而徐悲鸿他却在,他上午在画画,中午仍然在,晚上依然在,徐悲鸿全身心的投入到了绘画中,这就是“潜心”。从这里,你感受到了什么?(徐悲鸿的勤学苦练、有志气)男同学带着你们的体会,读好这一节。 (2)第6自然段。这一小节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哪些地方表现了他生活清苦?(只、一间、小阁楼、一杯、两片)他住的是一间小阁楼。一到夏天,小阁楼

5、是多么炎热,一到冬天,小阁楼又是多么阴冷,如果让你住在这样的小阁楼,你会怎样?徐悲鸿却在这样的环境里整整住了三年。他吃的是一杯白开水和两片面包。不是一餐如此,一天如此,而是“经常每餐”,如果你每天每餐都吃这些,你会怎么样?徐悲鸿却整整吃了三年。是什么让徐悲鸿宁愿过着如此清苦的生活呢?(爱国精神、对艺术的追求)女同学一起读读这段话。(3)课文既然写徐悲鸿励志学画,为什么还要花大量笔墨写他的生活清苦呢?(衬托)是呀,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徐悲鸿依然能够奋发努力,就像一匹不知疲倦的骏马,日夜奔驰,勇往直前。齐读课文的4-6自然段,好好体会体会。四、探究“励志学画的结果”徐悲鸿这么努力,结果怎样呢?读读

6、课文的7、8自然段。 1.“轰动”什么意思?(引起很多人的震惊和各方面的关注)他的画为什么会轰动整个画界呢?这样的画你们想欣赏吗?(欣赏图片)当外国人看到这样的画,会说什么呢? 2.徐悲鸿通过勤学苦练,最终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真是“功夫不负有心人”哪,让我们一起为他欣喜一回,引读第7自然段。 3.那个外国学生的表现如何呢?(震惊)什么是震惊?(震动而惊讶)他为什么会感到震惊?我们一起来读读外国学生的话,你能体会到什么?引读:他找到徐悲鸿你体会到什么?从哪里体会出来的?(鞠躬、“有眼不识泰山”) 4.什么是“有眼不识泰山”?(1)指名说。(2)关于这句俗语,还有一个小故事,想听吗?投影出示,

7、指名读。(3)鲁班说他“有眼不识泰山”,是因为他一开始没有发现他弟子泰山的才能,外国学生这样说是为什么呢?一开始他的态度是怎样的?现在呢?男同学读第2小节,女同学读第8自然段,感受一下他态度的变化。5.他的态度为何会有如此大的转变呢?(徐悲鸿为了祖国勤学苦练用事实让他们消除了对中国人的偏见,重新认识了真正的中国人。)五、总结全文 1徐悲鸿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最终让外国人重新认识了中国人,大长了中国人的志气。学到这,你想对徐悲鸿说些什么呢? 2同学们,在人生和学习的道路上,难免会遇到偏见和嘲讽,但只要我们奋发进取,就一定能看到属于我们的那一缕阳光。六、布置作业 1.学习了这篇课文,你还能想到那些

8、俗语呢?想一想,说一说,并写下来。 2搜集一些类似的励志故事,与同学交流。板书设计: 为什么?激怒学画刻苦徐悲鸿励志学画 怎样?奋发努力为国争光结果?轰动生活清苦徐悲鸿励志学画案例设计看点:一、用三个问题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即:“为什么励志学画” “怎样励志学画” “励志学画的结果”这样的教学设计使得教学过程更加完整,学生对文本的的研究激情更为高涨,同时也更利于教学目标的实施。二、这节课突出了两个对比 一是外国学生对徐悲鸿前后态度的对比。课文前后两个地方写到了外国学生的态度,一开始他表现出“不礼貌”,可见他的傲慢无理,他对中国人的轻视。 后来表现出“震惊”、“鞠躬”、“有眼不识泰山”又可见他的心悦

9、诚服、对徐悲鸿的尊敬和歉意。老师抓住这一变化,引导学生寻找到这种变化的内在因素是徐悲鸿用实际行动树立了中国人的形象,有力地回击了外国人的嘲笑与轻视,彻底改变了外国人对中国人的印象。二是徐悲鸿生活的清苦和刻苦学习的对比。 徐悲鸿在生活中无论是吃的还是住的都非常简单、清苦,而绘画方面,却是利用一切时间,刻苦励志。在教学中,通过这一对比,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他的决心大,勇往直前,从而有助于学生对“励志”的理解。三、抓住了一个比喻句 文中有一个描写徐悲鸿励志学画的比喻句:“他像一匹不知疲倦的骏马,日夜奔驰,勇往直前。”是个非常形象的比喻,徐悲鸿的成功就在于画马,马有什么样的精神呢?那么徐悲鸿和马又有着怎样的联系呢,教者抓住这个比喻句,通过品析,更加直接地让学生理解了徐悲鸿有着马的精神:刻苦、奋发、向上。四、采用了多种形式的读书 有读才有悟,只有通过多读,才能把文本内容内化为学生的知识和情感。这节课。老师安排了自读、分角色朗读、引读、齐读等多种方式,让学生更好地走进徐悲鸿的心灵深处,触摸人物的灵魂,从而更好地领会文本的思想内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