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兽医考试复习资料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488281951 上传时间:2024-02-29 格式:DOC 页数:25 大小:24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兽医考试复习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中兽医考试复习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中兽医考试复习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中兽医考试复习资料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中兽医考试复习资料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兽医考试复习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兽医考试复习资料(2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绪论中兽医学 是研究中国传统兽医理论与方法,预防和治疗动物疾病的科学,又称中国传统兽医学。证 :对疾病当前状况的特质表述,概括了病因、病理、病位、症状、个体反应、变化趋势和时空因素的综 合结论。辨证 :通过四诊等手段获取临床资料,综合分析,辨别判断 “证”的过程。 论治:针对 “证”而确定治疗原则和方法的过程主要成果 :形成针灸雏形、 发现多种动物疾病与大量中草药、 学会制造药酒 (醫)、创立阉割术、 相马术 (孙 阳-伯乐)、出现兽医职业、逐步形成中医中兽医学理论体系黄帝内经。秦:最早的畜牧兽医法规厩苑律 ;汉:最早的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 ;汉:最早的外感病学专 著伤寒杂病论 ;唐:最早的畜

2、牧兽医高等学府太仆寺;唐:最早的兽医学教科书司牧安骥集 ; 唐:最早的国家药典 新修本草 ;宋:最早的动物病院牧养监; 元:诊断学独树一帜 痊骥通玄论 ; 明:综合兽医学典籍元亨疗马集 ;明:划时代的药物学巨著本草纲目 。基本特点:(一)整体观念 整体观念( Concept of wholism )是从整体出发,研究事物统一性、完整性和关 联性的思想方法。 (二)辨证论治 是中兽医诊断、治疗及预防疾病的基本程序与方法 中兽医学病证的关系 : 1. 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 2. 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学习方法: 掌握哲学内涵 理解认识观点 理论联系实践坚持中西结合宇 宙 观:古代唯物论与辩证法思想; 方

3、法论:整体观念,辨证论治;预防为主,治病求本 基本技术: 中药(天然,多样性,配伍组方) ;针灸(调动机体潜能)主要参考书:黄帝内经成书于公元前 722前221年,分灵枢和素问两部分。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奠定 了医学科学基础。;神农本草经成书于公元前 221220年现存最早的一部药物学典籍,载药 365种,大多为人畜共用,还 有一些动物专用药。伤寒杂病论作者:张 机(字 仲景,公元150219)内容:全书分两部:伤寒论外感热病专 著;金匮要略普通病学专著, 3 卷, 25 篇, 60 个疾病, 262 个方剂。司牧安骥集作者:李石(唐代 行军司马)内容: 第一部兽医学教科书,共分 5 卷。

4、 痊骥通玄论作者:卞宝(元朝)内容:中兽医诊断学专著。元亨疗马集作者:喻仁(字本元)、喻杰(字本亨)成书: 1594 年刊行: 1608年作序:兵部尚书丁宾内容:辉煌 400多年的兽医学典籍,内 容 涉 及畜牧学、基础兽医学、预防兽医学和临床兽医学等广泛领域。本草纲目作者:李时珍(明朝 15181593)内容:共分52 卷,载药 1892种,插图 1000余幅,附方 11096首,专述兽医方面的内容 229条,内容极其丰富,已译成英、日、俄、法、 意、拉丁和朝语等多种文字出版第一篇、基础理论第一章、哲学基础气一元论、阴阳五行学说 就是为中兽医学科的建立和发展提供了正确的宇宙观和方法论的古代唯物

5、论和辩 证法思想。气, 是指存在宇宙之中的一切无形而不断运动的极细微物质,是构成物质世界最基本的物质元素,也是生 命产生的本原。气是构成万物的基本物质气是不断运动的,气的运动称为 气机 。通过气的运动,产生的各种各样的变化, 称为气化 阴阳 :是指事物内部或一事物与他事物间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彼此间既相互对立和相互排斥,又相互统一 与相互依存,并在一定范围内消长进退,在一定条件下运动转化,成为宇宙万物存在、运动与发展的基本 规律阴阳的相互关系1 交感相错 是指阴阳双方在一定条件下交合感应、互错相融的关系2 对立制约 是指阴阳双方相互矛盾、相互斗争与相互制约的关系。3 互根互生 是指阴阳双方相互

6、统一、相互依存与相互滋生的关系4 消长平衡 是指阴阳双方不断运动变化、此消彼长又力求维系动态平衡的关系。5 相互转化 是指阴阳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属性互换的关系。 阴阳两个方面, 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 各自向相反的方向转化,阴可以转化为阳,阳也可以转化为阴。生理方面 :阴阳平衡(阴平阳秘)正常(健康)病理方面:阴阳失调异常(疾病) 预防与治疗方面 :虚则补之(滋阴制阳 扶阳抑阴)实则泻之(寒则热之 热则寒之) 五行(five elements)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类不同属性的物质,彼此间相互联系,相互滋生和相互制约,以构成整个物质世界,并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 五行之间通过相

7、生、相克和制化关系进行调节,形成一个自稳态系统 五行的属性:木曲直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火炎上温热、升腾、能动、干燥 茫。土稼穡生化、滋养、承载、受纳。金从革肃杀、潜降、收敛、清洁 正。水一润下一滋润、寒凉、向下、静藏五行的相互关系 为了维持整体系统的固有结构及动态平衡,五行的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相生、 相克、制化等相互关系。1相生:滋生、促进、助长。一类事物对另一类事物具有促进、助长和滋生等作用。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木火土金水)2相克:克制、压抑、约束。一类事物对另一类事物具有克制、压抑和约束等作用(金木土 水火)3相乘:过克。一类事物对另一类事物的过度克制作用。克我者为所不

8、胜”我克者为 所胜”4相侮:反克。五行中某一行对其所不胜一行的反向克制,即反克,又称反侮”5制化:通过所生相克而反克制。当一类事物受到超乎寻常的克制时,该事物通过化生另一事物而对克制者进行控制、平抑,以解除受制太过的局面。生中有制,制中有生第二章脏腑脏腑学说:研究机体脏腑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所形成的系统理论,内部器官:五脏:肝,心脾肺肾一藏精气一阴;六腑:胆小肠 胃大肠 膀胱 三焦一传化物一阳;奇恒之腑: 脑髓骨脉胆胞宫一兼藏精气。代谢物质:气、血、津液五脏概念:指心、肝、脾、肺、肾的合称。特点:藏精气而不泻,故满而不能实一、心的功能1主血脉2藏神3主汗4开窍于舌二、肺1

9、主气,司呼吸3通调水道5开窍于鼻,上联咽喉三、肝1藏血3主筋,其华在爪四、脾1主运化3主肌肉和四肢五、肾2主宣发与肃降4主一身之表,外合皮毛2主疏泄4开窍于目2主统血4开窍于口,外应于唇1主藏精2主命门之火3主水4主纳气5主骨、生髓、通于脑6开窍于耳,司二阴六腑概念:指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六大空腔脏器。特点: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胆生理贮藏和排泄胆汁;病理胆失疏泄一一黄疸胃生理受纳和腐熟水谷特点喜润恶燥,胃气以和降为顺小肠生理受盛化物,泌别清浊病理小肠湿热,清浊不分(腹泻、尿赤、尿少)大肠生理消化吸收精微,传导排泻糟粕。病理大肠燥实(便秘)大肠湿热(下痢)膀胱生理贮存和排泄尿液,

10、病理:膀胱不利(尿癃闭)膀胱不约(尿失禁)膀胱湿热(尿淋浊) 三焦总司气化,通调水道。上焦-宣散气血,润养全身-如雾(司呼吸、主血脉)中焦一腐熟水谷,化生营血一如沤下焦-分别清浊,排泄糟粕-如渎病理:上焦壅塞-气血宣散受阻,中焦阻滞-水谷运化失职,下焦湿淤-湿浊水饮内停上焦壅塞气逆一一宣散(非轻不举)中焦气滞一一胀满一一疏导(非平不安)下焦湿浊淋痢渗利(非重不沉)奇恒之府 特性:兼藏精气 脑为髓海,元神之府,髓充养脑、骨,骨髓之府,为身体支架,脉血之府, 行气血,胆贮藏及排泄胆汁,胞宫 主发情及孕育胎儿。血液运行与呼吸 吐纳行血藏血和情志 调节血液的主成和运 行不肾相交(水火 既济、精神互用、

11、 君相安位)心人体壬松升 降的调节气的生成与 水液代谢S代谢、 呼吸运动及 阴阳互滋疏泄与运化、 藏血与统血 命血同源、藏 泄互用、阴阳 互滋互制先天与后天 互促互助、 水就代谢心包心阳温煦J同司篥共王皐嘗开合一控制合犁墓的主水f 水腑内陷心包t 温番三焦小肠 大肠 胆 胃 膀胱 三焦111II气、血、津液 是脏腑功能活动不可缺少的物质基础,禀承于先天之精,靠后天水谷精微及大自然清气不断 充养。一、气是构成机体并维持其生命活动的精微物质,也是脏腑组织的功能活动。生命之精气、营养之气、功 能之气、脏腑之气、经络之气均反映了质与能的统一。机体气的来源 1禀受于父母(先天之气)2化生于水谷(水谷之气

12、)3来源于空气(大自然清气) 机体气的生理功能1激发、推动:生理活动的开始 2温煦、营养:生理活动的维持3固摄:血液;汗;精液及其它体液;脏器定位;护胎。4防卫:抗御外邪 5气化:全身代谢元气生成:先天之精化生,分布:藏之于肾,功能:激发、推动脏腑功能、决定生长、发育和衰老 宗气生成:清气加水谷之气,分布:积于胸中,功能:为脏腑之气提供源泉。营气生成:源于宗气,分布:行于脉中,功能:营养二、血 功能:通过营养、运输、排泄、防卫,维持各脏 腑组织的正常功能1 水谷精微所化(脾胃)2 肾精骨髓所生(肾)3 肝精所化三、津液是机体内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来源于水谷,在脏腑作用下生成。主要是指体液而言还

13、包括唾液、胃液、肠液、关节液等机体的分泌物。 清而稀薄者叫津, 浊而浓稠者叫液。功能:滋润、营养、运化、防护。 通过脾的运化、肺的通调、肾及膀胱的主宰和三焦的气化而完成代谢四、气血津液的关系共同点 属性: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来源:禀承于先天之精,靠后天水谷精微及大自然清气不断充养。功 能:营养、运输、排泄、防卫。不同点 属性:气为功能(阳) ,血、津液为物质(阴) 。分布:气:全身各部;血:脉中;津液:腔隙, 全身。第三章 经络经络学说 是研究机体经络系统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组织、五官诸窍、四肢百骸、 气血津液等相互关系所形成的理论体系经络 是动物体内运行气血、传递信息,联

14、络全身脏腑肢节、沟通表里上下、调节体内各部分功能的网络系 统。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经:为径路,是经络系统的主干,又称经脉; 络:为网络,是经脉的分支,又称络脉,犹如网络一样,遍布全身,无处不至。经络汇集部头:诸阳之会 胸:诸阴之会 手之三阴胸内手,手之三阳手外头;足之三阳头外足,足之三阴足内胸。奇经八脉 是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共 8 条)的总称。奇经 : 与脏腑没有直接络属关系,奇经间也没有表里配合,有别于十二正经。任脉总任一身的阴经 (阴脉之海) ;督脉 总督一身的阳经 (阳脉之海) ;冲脉 调节十二经气血,故称 “十二经 之海 ”,或称 “冲为血海

15、”。一源三岐 :冲脉与任脉、督脉同起于胞中 十四经脉 十二正经与任脉、督脉合称十四经脉。 经络的生理功能 联络功能 运输功能 感传功能生理方面 联络脏腑器官以沟通表里上下;运行全身气血以确保新陈代谢;感应传导信息以调节机能平衡, 最终实现有机整体的高度协调统一。病理方面 经络闭阻,不通则痛;传变疾病,由外入内;反映病变,由里出表 针灸学以经络学说为基础;穴位是经络上气血输注的功能部位第四章 病因和病理健康: 机体处于阴阳相对平衡(阴平阳秘)状态。疾病: 机体在致病因素作用下,阴阳平衡遭到破坏而发生的正、邪交争过程正邪关系 正气(真气) :机体的抗病能力,与品种、年龄、性别、饲养管理等因素有关。邪气: 外界致病因素。病因 是指破坏动物机体生理平衡, 导致疾病发生的各种原因和条件, 又称致病因素, 中兽医学称之为 “邪气” 病理 是指各种致病因素作用机体,引起疾病发生、发展和变化的机理致病原因 1 外感:六淫、疫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自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