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明理学学案3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488281478 上传时间:2022-09-09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宋明理学学案3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宋明理学学案3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宋明理学学案3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宋明理学学案3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宋明理学学案3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宋明理学学案3》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宋明理学学案3(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3课宋明理学标准要求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知道与了解1. 汉代以来至唐朝的儒学状况2. 复兴儒学运动和“理学”的形成3. 程朱理学的代表人物4陆王心学的代表人物5.宋明理学代表人物的主要观点理解与运用1“二程”与朱熹在“理”与“格物致知”上的异同2陆九渊、王阳明心学观点的异同3. 宋明理学的精神价值与道德理想4. 宋明理学的弊端重点解析1. 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解析】魏晋南北朝以来,佛教盛行,道教在民间也广泛传播, 唐朝统治者奉行“尊道、 礼佛、崇儒”三教并行的政策,儒学的正统地位开始受到挑战。另一方面,儒学也在吸收佛 教和道教的精神,隋朝的儒学家即主张以儒学为主,

2、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唐中叶以后,韩愈等儒学大师便积极援佛入儒、援道入儒,开了宋明理学之端绪。北宋时,统治者 倡导尊儒读经,儒家学者则继续融合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由此,儒学得以复兴,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一一“理学”。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包括“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两个阶段。程朱理学的核心是“天 理”说和“格物致知”论, “陆王心学”是理学发展的新阶段,其核心是“心即理” 、“心外 无物”,即便是“知行合一”说,也是强调知和行都产生于心。程朱理学在南宋以后成为长 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陆王心学在明中期以后得到广泛传播。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是儒、 释、道三教长期争论和融合的

3、果实, 也是春秋战国和汉代这 一历史时期所形成的儒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思想体系的完善过程。 它以程朱理学和陆王心 学的形态呈现出来,对中国社会政治、文化教育以及伦理道德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它于 16 世纪传入欧洲之后, 正与欧洲复兴“理性主义”的历史诉求相吻合,作为助力推动了欧洲理 性时代的到来,此后法国的启蒙运动、德国的古典哲学都受到了它的影响。2. 宋明理学的特点【解析】 首先是儒学进一步思辨化。 宋明理学家一方面借鉴佛教和道教在哲学本体论方 面的成果, 一方面在传统儒学中寻找能够利用的因素, 创造性地提出了许多富有特色的儒学 概念,例如“太极” 、“天理”、“心”等,从而使传统儒学的道德信

4、条式的语录变成了哲学理 论体系。 其次更加强调伦理道德为思想核心。 理学特别强调义理, 其实就是强调儒学的伦理 道德学说。 无论是哲学层面上的各种各样的本体论, 还是作为道德基础的人性论、 存理去欲 的修养论、格物(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由修齐而治平的功能论,都是 以伦理道德为核心的。再次是更多地吸收了佛道因素。宋明理学作为儒学发展的一个阶段, 带有明显的佛学化特点, 例如吸收禁欲主义思想作为理学的核心思想, 提出“存天理, 灭人 欲”的道德主张。难点突破1. 从“天理”入手,理解宋明理学【突破】“理学”一词,是指当时学者们从道统观念出发所说的符合先秦儒学精神的正 统儒学。程颢

5、“自家体贴出”了“ 天理二字” ,这就将儒家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表达 成“天人一理” 的形式了, 中国上古哲学中 “天”所具有的本体地位, 也就被“理” 代替了, 宋明理学也就由此得名。宋明理学所谓的“天理” ,既是指自然的普遍法则,也是指人类社 会的当然原则, 它适用于自然、 社会和一切具体事物,所谓万物只是一个天理。朱熹更把天 理视同三纲五常,升格为人性的最高境界,由此推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论断。王阳明 的心学则将一切合法性与合理性的根源从外在的天理转化为内在的良知,将良知视为天理。2. 从字词的理解入手,理解“格物致知”的认识论【突破】“二程”提出了“格物致知” 的认识论。 所谓“

6、格”,用二程的话来说, 就是“格 犹穷也”,即深刻探究、穷尽。 “物”就是万物的本原,朱熹进一步将“物”确定为天理、人 伦、圣言、世故。“致”就是求得、获取的意思,“理”就是事务的本质, 他们眼里的 “天理”。 如何格物呢?就是“今日格一件,明日又格一件,积习既多,然后脱然自有贯通处” 。朱熹 认为,要贯通,必须花工夫, 格一物,理会一事都要穷尽, 由近及远,由浅而深, 由粗到精。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成四节次第,重重而入,层层而进。所谓“格物致知”就是花工夫,讲方法,深刻探究万事万物的本质,以掌握天下之理, 达到对普遍天理的认识,并且进而认识人伦世故、道德文章,以明道德之善。显然

7、, “格物 致知”包括认识的方法和认识的目的两层。就认识目的而言,程朱的“格物致知”是有局限 的,我们还必须求科学之真。就认识的方法而言, 对我们的启发还是颇多的:学习要脚踏实 地,深入探究,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成四节次第,重重而入,层层而进” , 以达融会贯通。基础测评一、选择题(在每小题所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在下列四个历史时期中, 哪一时期的儒学家提出了 “三教合归儒” (又称“三教合一” ) 的主张A. 魏晋南北朝B.隋朝C.唐朝D.宋朝2. 宋代新儒学吸收、融合的思想包括A. 佛教和道教思想B. 法家与“天人感应”说C. 道教和“三纲五常

8、”说D. 佛教和“经世致用”说3. 下列哪位人物不是宋代理学的代表人物程颢( 1032 1085)王阳明( 14721528)朱熹( 11301200)程颐( 1033 1107)ABCD4. “二程”和朱熹在认识论上提出的重要命题是A. “理气论”B. “致良知”C. “格物致知”D. “心外无物”5. 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 。认为人欲是一切罪恶的根源,其实质是A. 构建理学思想体系B. 维护封建专制制度C. 强调“理”是万物之源D. 反对民主启蒙思想6. 以下有关程朱理学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A是唐代以来复兴儒学运动的产物B. 自宋代以来就成了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C. 朱熹成为宋代理

9、学的集大成者D. 可以通过四书章句集注来了解理学内容7. 以下哪一观点比较经典地代表了南宋陆九渊的学说A.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C. 进学则在致知,穷理格物8. 提出“致良知”学说的是A. 程颢B. 程颐B. 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D. 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C. 朱熹D. 王阳明9. 明代王阳明把“理学”发展到“心学”的新阶段,总体看来,心学”的内容包括“心即理也”外无心”“天地万物皆备于心”“致良知”“心外无理、理A.B.C.D.10. 下列关于理学发展历程的叙述,错误的是A. 北宋的程颢、程颐二兄弟是理学的重要开创者B. 北宋的朱熹建立了理学体系C陆王心学是理学的组成并推动了理学的新

10、发展D. 明代王守仁是心学的集大成者、非选择题11.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 地得之而为地, 凡生于天地之间者, 又得 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材料二 人伦者,天理也。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凡一物上有一理,须是穷致其理。二程遗书 材料三 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物理不外于吾心,外吾心而求物理,无物理矣。王阳明答顾东桥书 请回答:( 1)材料一、二在思想上有何相同点?( 2)材料三的观点与材料一、二又有何不同?(3)据材料三与材料一、二的不同,概述阳明学的特点。(4)从材料一、二到材料三,反映了宋明理学怎样的发展脉络?就宋

11、明理学的积极意 义谈谈你的看法。12. 简要概述程朱理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古代中国的影响。13. 结合以下材料,阐释王阳明的“良知”说,并且谈谈你的认识。材料 夫人者,天地之心,天地万物,本吾一体者也。生民之困苦荼毒,孰非疾痛之切于吾身者乎?不知吾身之疾痛,无是非之心者也。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 知也。王守仁王文成公全书卷二答聂文蔚参考答案:、选择题1.B 2.A 3.B 4.C 5.B 6.C 7.A 8.D 9.A 10.B二、非选择题11. ( 1)理为万物的本原和人类社会的最高准则,先理后物。(2)材料三认为人“心”为宇宙的本体,而材料一、二则认为“道”或“理”为宇宙 的本

12、体。( 3)将一切事物的合法性与合理性的根源从外在的天理转化为内在的良知,以内在的 主体性取代外在的客体性。(4)从程朱理学转向心学阶段,理学走向极端。积极意义,例如:理学强调通过道德 自觉达到理想人格的建树, 强化了中华民族注重气节和德操、 注重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的文 化性格等。12. 程朱理学主要由“二程”和朱熹的思想构成。“天理”是万物的本源;人伦道 德、尊卑等级都是“天理”:理气论,宇宙万物都是由“理”和“气”两方面构成的,理先于气而存在,而理之源又在于天理;心性论,人们应该克制自己, 让道德理性来支配和指导行为,尤其要“存天理,灭人欲”;格物致知的认识论,但格物致知的目的是明道德之善

13、而非求科学之真。程朱理学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 备受推崇, 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哲 学,有力地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特别是用纲常名教几条绳索,把人束缚得更紧。朱熹编著的四书章句集注 ,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13. “良知”在王阳明认为就是本心或天理,是人所固有的善心,是“不虑而知,不学而能”的存在着的,是天地之心,所以,他认为“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没有“良知”,天地万物和社会人生都将成为毫无意义的虚无,所以“生民之困苦荼毒”的疾痛 远不如“无是非之心”的疾痛。但他又认为,良知往往被私欲侵蚀,所以要去掉人欲,恢复 良知,加强道德修养,通过知行合一以遏制伪善流行。就一般意义上的加强道德修养、 “致良知”来说,具有积极的启迪作用,但是,他的良 知说,陷入一种主观的唯心的思辨中,却是不足取的,也不是对认识和实践的科学说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