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废除利弊之再思考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488272947 上传时间:2023-02-13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科举废除利弊之再思考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科举废除利弊之再思考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科举废除利弊之再思考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科举废除利弊之再思考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科举废除利弊之再思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科举废除利弊之再思考(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科举制废除利弊之再思考杨 银 权宝鸡文理学院历史系 陕西宝鸡 721013摘要:科举制在晚清废除是其自身弊端和近代中国特定的社会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科举制的废除对中国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不仅加速了中国教育近代化以及中国新兴知识分子的形成,而且究科举精髓被西方现代文官制度的借鉴,甚至我们今天的公务员考试也在某种程度上与科举制有相似性。此外,科举废除所产生的诸如社会秩序的动荡、传统知识人对国家向心力的丧失,等等。所以,科举废除是利是弊,我们需要从两方面来评价。关键词:科举制 新式学堂 废科举一 科举制废除始末庚子事变发生后,清王朝仓慌逃往西安,为了继续维持其腐朽统治,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不得

2、不寻求变革。于是,1901年1月,清朝宣布改革,命令高级官员提出建议。随着各种建议送到朝廷,一场涉及教育、法制、军事、经济和政府结构的改革开始进行,史称“晚清新政”。这一时期的科举制变革,主要是彻底废除了八股文。在科举废除的奏疏中,以山东巡抚袁世凯、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等封疆大吏的意见最受重视,也最有影响。光绪二十七年三月(191年),袁世凯建议:“似暂宜量为变通但将各省岁试、乡试取中定额,先行核减二成,另增实学一科。即将旧科所减之额,作为实科取中之数。旧科中额,每次递减一成,实科中额,每次递增一成,以五成为度”1 卷28,光绪二十四年八月乙巳拉开了新学代替旧科举的帷幕,与此同时,两

3、广总督陶模则直接请求废除科举,他说:“变法必自设学堂始,设学堂必自废科目始.今宜明降谕旨,立罢制艺、大卷、白折等考试,饬下直省督抚通行各属州县,限一年内建立小学堂一区。” 卷6,山东巡抚袁世凯覆奏条陈变法于是,101年8月2日,清廷发布上谕:“科举为抢才大典以八股文取士乃行之二百余年,流弊日深“一切考试不准用八股文程式。3 卷1,通论中至此,八股文走到了历史的尽头,呜呼哀哉了。八股文废除后,91年9月,清政府命令切实整顿京师大学堂,并按戊戌变法时的规定将书院改为高等、中等和初等学堂。 卷27朝廷的命令颁发后,各地的书院迅速组建成新式学堂。然而,新式学堂发展并不顺利。对此,时人普遍认为,新式学堂

4、发展受阻的一个主要原因是人们受传统的影响,仍然以科举及第为荣.因此,张之洞、袁世凯等人认为出:“科举一日不废,即学校一日不能大兴;学校不能大兴,将士子永远无实在之学问,国家永远无救时之人才。所以,他们再次恳求朝廷接受逐步递减科举考试及格人数的建议.5p4998,并进而要求渐罢科举,“使天下士子舍学堂别无进身之路。” 卷19从而彻底扫除科举制对新式学堂发展的阻碍。于是,清廷在核定重订学堂章程的同一上谕中,最终批准递减科举名额。卷29至此,科举取士实际上已处于不废而自废的境地。事实表明,陈旧的科举制度和新式学堂之间的矛盾已激化到了不能共存的地步,科举非废不可了.194年至195年的日俄战争,则加速

5、了废除科举的进程。此后,190年9月2日,清廷下令:“从1906年起,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亦即停止。”p70这一诏文的发布,标志着科举制的寿终正寝。二 科举废除的积极意义废除科举有着复杂而深刻的历史原因,科举被废之后的确产生了一些积极作用.比如,学界大多认为,科举制的废除不仅解放了士人的思想,从空泛的四书五经中解脱了出来,而且科举制下男子垄断教育局面的被打破也促进了近代女子学校教育的发展壮大。此外,也有学者认为,科举制的废除促进了古代士人的分化与瓦解,不仅促进了中国近代知识分子的形成,也促使了农工商学军等领域的发展.“科举是一把利弊显明的双刃剑”。它的废除给近代中国社会产生了重大影

6、响,学术界对废除科举持肯定态度的学者较多.科举废除的积极意义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科举制的废除引起了中国教育行政系统的大变动。改变了教育在中国社会发展史上的地位,消除了新式学堂创办过程中的最大阻力,使近代意义上的教育制度在中国得以建立起来。尤其是科举废除后,女子学堂教育的兴起,其意义之大不言自明.其次,科举制让位于近代学校教育,也推动了民族救亡运动的高涨。科举制废除后,士人知识分子有了更多接触和学习西方文化知识的机会。从而促使他们进一步实践着“教育救国”“实业救国”“科学救国的口号,并由此把挽救民族危机与学习西学推进到一个更高阶段。第三,科举制的废除,使士绅失去了读书作官这一统一目标,从学

7、而优则仕的藩篱中解放了出来,打破了士农工商的界线.他们或投身工商业,或置身于文学,医学等广泛领域,从而瓦解了以前由科举制造成的那种对封建政府的强大凝聚力,而代之以不可制的社会离心力。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科举制的废除也动摇了清王朝的统治根基,加速了辛亥革命的爆发和清王朝的灭亡。三学术界有关科举的误读关于科举,当时社会上也存在着许多认识误区。首先,因为没有搞清楚八股和科举制的区别。他们将明末以后时人对八股文的批判等同于对科举制的批判.其实,黄宗羲、顾炎武、康有为、严复等人,其激烈言论基本上都是针对八股文而非科举制本身.对此,许多学者都有明确地论述:郑若玲说:“历史上科举考试与学校教育的矛盾互动最后以

8、兴学堂废科举为结局,那是因为科举考试的内容不合理,跟不上时代的步伐。”8王一多先生也说“晚清时有不少官宦子弟在科举考试中舞弊,并非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科举制本身不合理,而是由于政治腐败所致。对此,需要清除的只应是官场的腐败”;“此外,八股文体不好,则换一种文体未尝不可?这也不涉及科举考试的本质问题”;在谈到科举废除的根本原因时,王先生也说:“中国古代科举制被废除的根本原因,并非是因为这一考选制自身已经走到了绝路,而是在近代中国新旧文化大转变的过程中,它伴随着西方近代科学文化在中国的兴起,以及传统儒家文化在中国的衰落而成了时代的牺牲品”9p349。谢俊美也说:“科举制度本身并无太多的弊病,它所要革

9、除的只是考试的内容和八股文体以及培养方向1。其次,没有区别开科举制与封建主义的关系.科举制作为我国封建社会的干部人事裁判制度,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因此,科举制必然带有浓重的封建主义因素。但科举制并不等同于封建专制主义制度。因此不应“把科举制的废除当作封建制度的废除1p66,从而动摇了社会稳定必不可少的干部人事裁判制度。第三,对于科举制与传统学校教育阻碍了人才培养的错误认识。在清代,学校是完全掌握在政府手中的,而科举作为统治阶级笼络人才.加强思想统治的工具,也是受皇权控制的。所以,无论是科举,还是学校,都是封建专制皇权的附庸.对此,王德昭先生说:“在清代的取士制度下,学校成为科举的刍狗.”“

10、学校既成了储才以应科举之地,又莫不受政府的统辖和管制,所以不能以其为教育机构而得遂其独立的发展。“各类学校,莫不受政府管制和监督。”9p47所以,过分指责科举制阻碍了学校教育的发展和人才培养的观点也是不恰当的。四 科举制废的负面影响科举废除的负面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首先,科举制的废除,使土绅阶层失去了对政府的向心力,进而造成社会道德风气的破坏,使“嗜利忘义的风尚风行,并导致官场腐败的加剧。尤其是科举废除后的保举制度,进一步滋长和加剧了清王朝统治的覆亡,甚至有学者认为科举选官制度在中国的废除,与近代中国的军阀割据与混战都有一定关系。其实,当时许多人在著作中都对科举制废除后产生的负面影响做过论述。

11、例如,面对科举废除后,读书人为求保举而出现的各种非正常现象,时任南书房翰林的袁励准就说:“比年以来,科举废,捐纳停,然向之习科举者,自举、贡以致诸生,皆为分筹出路,其因停捐以后求仕不得者,则又力图保举为进身之阶如此而欲无人之学,为他日预备立宪之预备,是欲南辕而北其辙也。”654面对学堂既无法最大吸纳士人,又发展不前的状况,候补内阁中书黄运藩在光绪三十年七月十八日请变通学务科举与科学并行中学与西学分造呈中就论道:“原科举之失业者千万人,既难一切收入学堂,为定人心而奠国势起见,拟请变通学务,科举与科学并行,中学与西学分造。”p85其次,科举制的废除,打破了社会阶层的上下流动,对社会整合功能造成了长

12、期的消极影响.1 卷548对此,刘海峰先生说:“科举废止后,由于政府用人缺少标准,于是讨官跑官,任人唯新、植党营私等弊端也随之而来9p471。对于这种缺乏人才选拔标准而引起社会动荡表示了极切关注的还有余秋雨先生。他说:“新型的学者在成批地产生,留学外国的科学家在一船船地回来,但管理他们的官员又是如何产生的呢?而如果没有优秀的行政管理者,一切学者,科学家都会在无序状态中折腾得精疲力竭。”12正是由于废科举后的这些不利局面,所以有人甚至提出了恢复科举的建议,如在戊戍变法中对科举批判尤为激烈的梁启超。他在1910年说:“夫科举,非恶制也。所恶夫畴昔之科举者,徒以其所试之科不足致用耳人方拾吾之唾余以自

13、夸耀,我乃惩末流之弊,因噎以废食,其不智抑甚也。吾故悍然曰:复科举便!13严复在废科举也说:“科举之废,意欲上之取人,下之进身,一切皆由学堂.(然而),结果如何,非吾党浅学微识者所敢妄道.”657显然,梁启超等人之所以甘冒顽“顽陋”之风险而提出此惊世之论,正是其对科举存废利弊进行深刻反思的结果.废科举后,提议恢复科举的还有中书黄运藩、给事中臣李灼华、吏部文选司员、外郎黄允中等。其中,以黄运藩“科学与科举并行”的观点影响较大,14p68以至有些地方的国文教员甚至欲以八股试学生的打算。五科举制之精华作为一项行之千余年的制度文明,我们必须思索它存在千余年的合理之处,而不该受清末反封建潮流下片面呼喊废

14、除科举思潮的影响,客观评价科举制在历史上曾经的积极作用以及其精华,不但是对古代文明成果的尊重与继承,也是历史研究者不可或缺的求实态度。所以,我们不得不回顾科举制度在历史上的积极作用.首先,它取代魏晋时门阀士族的垄断局面,打破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庶族的状况。因为在科举制下,“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成为一种可能,这种现象的积极意义就在于,科举制扩大了选官层面,使得贫寒的读书人意识到,通过科举考试也有希望进入政权,从而光耀门楣,所以从这点上看,科举制增加了普通民众对封建国家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保障了社会的正常流动.其次,科举制统一的考试模式有助于统一选取国家所需的优秀人才,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了请托

15、和各种舞弊,有利于公平地选拔人才。也许有学者会说,科举制下,各种科举迷信思想和作弊手段也层出不群啊!但是,我们不该忽略的是,任何制度都不是尽善尽美的,科举制当然也不例外。因为,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仔细探究我们现代的高考考试、研究生入学考试、公务员考试,我们发现,这些考试与科举制有某些几乎完全相似的地方.比如,我们提到的高考、研究生入学考试、公务员考试等等,无一不是统一的考试类型、统一集中的时间、并最后按照从高到低的分数排列录取的。最后,我们清末废除的科举制,正是西方近代国家文官选拔制度所借鉴的。总之,回顾科举精髓被西方现代文官制度借鉴的历史,环视我们今天的各种选拔考试制度,我们不得不承认,并非科举制度之不善,而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没有有效地实现对这一制度的进一步改革和完善,从而导致了其被彻底废除。因为,科举之废,不但产生了严重的社会后果,引起诸如读书人上升途径中断后的心理失衡,诸如科举入仕中断后它自身固有的凝聚力的消失所导致的,读书人和社会大众在一定时期内人生追求的盲目和社会正常向上流动道路的中断和阻塞。因此,我们在对科举废除之利弊进行评价时,必须从两个方面入手、客观地看待这一问题.参考文献1清德宗实录北京:中华书局186.王延煕、王树敏辑。皇朝道咸同光奏议。上海: 久敬斋,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3甘韩辑皇朝经世文新编续集M近代中国史料丛刊C第9辑,台湾:文海出版社,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