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14版语文5年级上第二周教案-高云宏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488272337 上传时间:2022-12-19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3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14版语文5年级上第二周教案-高云宏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苏教14版语文5年级上第二周教案-高云宏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苏教14版语文5年级上第二周教案-高云宏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苏教14版语文5年级上第二周教案-高云宏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苏教14版语文5年级上第二周教案-高云宏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苏教14版语文5年级上第二周教案-高云宏》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14版语文5年级上第二周教案-高云宏(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讨论记录时间:2014年9月5日地点:办公室参与人:高云宏 戴庆花 蔡艳主备人:高云宏教材简析:陶校长的演讲,是陶行知先生一篇演讲稿,要求学生每天从健康、学问、工作,道德四方面问一问自己,以此激励和鞭策自己不断进步。演讲稿辞真意切,极有鼓动性,感染性;结构上,按“总-分-总”方式谋篇,以“问什么、为什么问,怎么办”方式构段,十分整饬。是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陶冶情性和思想教育的好教材。古诗两首:课文的两首古诗均是五言绝句,语言清新、平白。寻隐者不遇的作者是唐代诗人贾岛。诗歌记叙以诗人前往山中寻访隐者而没有遇到这件事。课文主要写了诗人与童子的问答,体现了隐者高洁的性格以及诗人对他的仰慕。本诗的特点

2、是寓问于答,平白如话。所见是清代诗人袁枚的作品。诗人向我们展示了一幅生动的牧童行歌捕蝉图。画面动静结合,活泼有趣。作者在对乡村自然的描摹过程中,抒发了自己对乡村田园风光的喜爱之情。教学目标:陶校长的演讲: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2、学会10个生字,会认4个,理解有关新词。3、了解演讲的特点,明白为什么要做到“每天四问”,培养学生不断激励自己、鞭策自己成为习惯。4、感受演讲稿的情真意切,乐于模仿迁移运用,体会“学做真人”,交流陶行知其人其事,激情。古诗两首: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学会本课2个生字,理解诗句中的词语,说说古诗的大概意思。3、凭借语言文

3、字,想象诗歌所描写的景象,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内蕴美。教学重难点:陶校长的演讲: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了解演讲的特点,明白为什么要做到“每天四问”。教学难点:培养学生不断激励自己、鞭策自己的好习惯古诗两首:借助语言文字,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景象,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内蕴美。学期分析:学生整体感悟不深,浮于比较表面的东西学生能较容易地体会到,而对于较深层次的内容学生很难感悟出来。其次是学生的整体朗读水平一般,主要表现在:一是朗读特别出众的学生没有,二是朗读时对情感的把握不够到位,三是一部分学生朗读的积极性不高。教学方法指导

4、:1重视抓好基础知识与技能的培养与习得。在教学中,一定要一课一得,将课中的知识点进行强化,逐一过关。另外,还要多进行课外的拓展学习,进行相关联的引申,便于把教学教活。2优化教材,用好材教,加强方法指导。教师要加强学生阅读课外书籍的指导,通过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的习惯培养使学生阅读整体水平得以提升。陶校长的演讲第一课时一、板题、交流资料、听范读1、板书解疑,陶校长(交流资料)原名文睿,安徽翕县人,近代教育家,晓庄学校,育才学校,“公德”和“私德”2、听演讲(录音范读)小结:演讲就是在群众集会或重大会议上就某个主题说明道理、发表见解的说话方式。二、了解演讲知识,引入课文1、谈演讲的特点(1) 真

5、实性(贴近生活,讲真话)(2) 鼓动性(激烈感情,感召力)(3) 礼仪性(称呼、交流、有祝语)2、文中陶校长怎样注意这三点的,自读(1)通问正音(2)划标题三、检查初读理思路1、出词正音2、按四部分抽个读,点评后四人组分别读,并解疑。3、交流分段知大意(1)陶校长的演讲主要讲了什么?(2)是分哪儿几个方面来谈这个问题的?(3)填充概括段意一(1)开门见山提出了()二(25)分别要求学生从()、()、()、()四方面问问自己有没有(),()了多少,并讲了这样问的()。三(6)总结全文,希望学生养成()的好习惯,争取在()取得()。4、引读全文5、质疑留疑四、学字词1、交流词语意思2、交流生字书写

6、3、比较组词 陶炼彼 葡练履4、抄词第二课时一、复习大意,板书:健康、学问、工作、道德二、教学第一问1、作者为什么要先问身体有没有进步?(默读圈画中的词句)2、交流导读卡片:健康第一健康是生命之本健康堡垒3、再读体会关联词的作用(填空比较,谈重要性) 因为有了才有,否则将4、怎样才能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抓住两个“离不开”,导读)5、三读本段(引读)理清层次:先问什么?再问为什么这样问?最后提出什么希望?三、教学第二问、第三问、第四问1、默读圈画方法同上2、交流讨论,学生为主(1)问什么?(2)为什么要这样问?(自己的学问有没有进步)(3)怎样才能使自己的学问有进步?3、点拨关键处(1)公德公共

7、道德,观念(2)私德私人生活上所表现的道德品质(3)真人真诚不虚伪的人四、以读比感悟,深化倾吐1、各组派一代表读(同内容的挑战读,点评有层次)2、男女生各派代表读,并谈谈陶校长为什么要作这篇演讲?体现了他怎样的感情?3、填空总结陶校长希望同学们从小树立(),筑起(),学习上认准(),刻苦钻研;工作上要培养(),认真负责地做好(),要学做()。这样就可以()。他的演讲言真意切,使我们感受到老一辈教育家对学生的()。4、激情齐读出这种关怀、爱护和演讲的语气。5、倾吐练习A、陶校长的演讲读后感B、我也要每天四问C、陶校长,您听我说第三课时(练习巩固)一、我是拼写小能手!fuz dunlin boli

8、 do d binc( )( ) ( ) ( )( )二、我的收藏夹。专心( )( ) 坚( )不拔 ( )的理想( )( )的彼岸 ( )负责 ( )的进步三、关联词语填空,我能行!1、( )健康是生命之本,有了健康的身体,我们( )有本钱去寻求幸福,实现崇高的理想。、根本一坏,( )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 )不会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这些工作( )都是一些小事,( )能培养我们的责任心。、每个人( )讲究“公德”,( )讲究“私德”。四、我会填近义词。崇高( )持久( )坚固( )激励( )五、回味课文,我能填!、这篇演讲要求学生每天从_、_、_、_四个方面问一问自己有没有进步?以此_和_

9、自己不断进步。、“我们到学校里来,除了要学习文化知识,更要紧的是要学习做人,学习做真人。”“真人”是什么样的人?_。、陶校长希望同学们从小树立_,筑起_,学习上认准_,刻苦钻研,工作上要培养_,认真负责地做好_,要学做_,这样就可以_。寻隐者不遇一、导入新课1师:今天,老师想为大家介绍一首我十分喜欢的古诗,诗的名字就叫寻隐者不遇(课件出示古诗)伸出手,我们一起来写出这首古诗。这是唐代诗人贾岛写的一首五言绝句。(教师提醒有些字的写法:寻、遇、松、)二、读。(读通古诗)1师:以往拿到一首古诗,你们会怎么去学习?学生交流方法,教师肯定:的确,拿到一首古诗,首先要读,把诗读通顺了。(板书:读)2先自己

10、读一读,做到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时别把题目丢了,开始。生自读。3指名检查读诗。评价一下,他们的朗读怎么样?注意停顿,读出节奏有点韵味,(教师划出节奏线)4齐读古诗。三、理解古诗的大概意思1过渡:读这关过了,那接下来如何理解这首诗呢?你们有好方法吗?(板书:解)2生交流,教师引导学法:使用工具书,同座互相探讨,借助插图。3师:那请大家打开书,轻声读读古诗,发现不理解的地方就用我们刚才说的方法去解决,解决不了的地方打问号。重点解决:(1)“隐者”,层层递进理解。(这里的“者”就是指的人。那隐者仅仅指隐居山中的人吗?这种人还像诸葛亮那样很有对,所以隐者是隐居山中的学者;而且这种人不想为官,想过清净

11、悠闲的生活。)(2) “童子”指儿童,在这首诗中,童子的身份其实就是隐者的:徒弟。(3)“云深”:云会有深浅吗?看看书中的插图,巍峨的高山直插云霄,半山腰处地云雾怎样?这里的云深指什么?对呀,还可以用哪些四字词语来形容这云雾吗?生交流,老师也搜集了一些,我们一起来读读。(云雾缭绕。云雾飘渺,云雾深重,云海茫茫,云遮雾罩,云雾弥漫)课件出示,学生读。(4)“只”:教师提出:“只”字你们理解吗?我们来看看工具书中的注释: 第一声:量词;单独的、极少的;第三声:表示限于某个范围;唯一,仅有;。这首诗中读第几声,是什么意思呢?在诗中可以说成是“就在这座山中”。课件出示:这些诗句中的“只”又是什么意思?

12、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京口瓜洲一水间, 钟山只隔数重山。(5)寻:仅仅指寻找吗?寻访更好。5师:现在请同座位互相说说古诗的意思。6学生练说古诗的意思。7指名说古诗的意思。(开小火车说)诗题:谁寻访?更完整了。第一句:谁问的?第二句:第三句:这句还是谁说的?第四句:这句仍然是童子说的。师:你们看,这首诗的意思一看就明白了,这就是老师喜欢的第一个原因:平白如话。(板书:平白如话)来,一起读读这平白如话的诗。四、悟。1.教师引导:古诗会读、理解了,是否就学完了呢?(板书:悟)其实,我们还要学会感悟诗歌背后做隐含的东西,这是最难的,也是最有意思的。2.来,请学生闭眼,听老师读古诗,边听边想

13、象、边感悟,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又仿佛听到了什么? (1)仿佛看到了什么?生交流,师引导。师引导:看到的还真多,有景有人。再走进些,能将看到的情景描述地更生动清晰些吗?你们看,这是老师来到林间看到的松:走进山间,郁郁葱葱,充满生机。我抬头远眺,是一棵棵古朴苍劲的松树,枝干遒劲,松针密集,满眼苍绿。(课件出示)老师看到的松怎么样?(颜色、形态描写具体了,仿佛眼前就是一棵棵苍松。)试着写写你眼前看到的某个情景,可以是高山,可以是云深,也可以是人,可以采用老师的这种短句,用上学过的四字词,写在作业纸的第一题上。生写,交流。师评价:围绕松苍、山高、云深来评价。师总结:同学们,此诗虽平白如话,但诗中包含的情境却如画般美妙,真是“诗中有画”啊!(悟诗境)(2)你们又仿佛听到了什么?生自由交流。(多有情趣啊,真是生机勃勃,别忘了还有诗人和童子两人的)教师引导:同学们说听到说话声,谁和谁再说话?他们说了些什么呢?对照古诗,同座位试着说一说,再现一下当时的场景。指名交流。(看着这图,老师给你们起个头啊:诗人在山间小道上走着走着,突然看到了一座茅草屋,正巧一个童子从小木屋蹦蹦跳跳地跑了出来,诗人忙走上前去问道: 说得不错,那我想问问了,诗中只有童子的回答,诗人的话在哪啊?诗中找啊!聪明,从童子的回答中我们悟出了诗人的问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