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2课《五柳先生传》导学案(人教新课标版)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488271339 上传时间:2023-06-26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2课《五柳先生传》导学案(人教新课标版)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2课《五柳先生传》导学案(人教新课标版)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2课《五柳先生传》导学案(人教新课标版)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2课《五柳先生传》导学案(人教新课标版)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2课《五柳先生传》导学案(人教新课标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2课《五柳先生传》导学案(人教新课标版)(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22课五柳先生传导学练测【字词综合运用】(1)注音嗜(sh) 辄(zh) 吝(ln) 褐(h)箪(dn) 颇(p) 黔(qin) 汲(j)俦(chu) 觞(shng) 赋(f) 欤(y)(2)多音字辨析(3)解词先生不知何许人(处所)因以为号焉(语气词,无义)不慕荣利(羡慕)好读书(喜欢)每有会意(指对书中的意旨有独到的体会。会,体会、领会。意,书中的意旨)欣然忘食(喜悦,高兴)性嗜酒(特别喜爱)或置酒而招之(有时)造饮辄尽(造,到、往;辄,就)期在必醉(希望,愿望)曾不吝情去留(吝惜)环堵萧然(冷寂空落的样子)不蔽风日(遮挡)晏如也(安然自若的样子)不戚戚于贫贱(忧愁的样子)不汲汲于富贵(

2、心情急切的样子)(4)成语不求甚解:这里指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下功夫。(5)特殊词语“因以为号焉”中“以为”是“以之为”的省略。“曾不吝情去留”中“去留”是偏义复词,指“去”,离开。【重点句子分析】(1)赞文集中评价了五柳先生是怎样一个人。前一层先引黔娄妻子的话:“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与前文“不慕荣利”相照应,接着说“其言兹若人之俦乎”,意思是五柳先生跟黔娄一样,是能安贫守贱的人。后一层再次提到五柳先生之志,而后把他说成无怀氏和葛天氏之民,实际上是说他能顺乎自然而生活,对五柳先生的品格起了烘托作用。(2)“闲静少言,不慕荣利”点出五柳先生的隐者心境。然后用“好读书

3、,不求甚解”;“性嗜酒”“期在必醉”;“环堵萧然”“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忘怀得失”等写出五柳先生精神愉悦、率真放达、安贫乐道、淡泊名利的特点。(3)翻译句子“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不为贫贱而忧虑,不热衷于发财做官。)“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这话大概说的是五柳先生一类人吧?)“衔觞赋诗,以乐其志”(一边喝酒一边作诗,来愉悦自己的心志。)【课文背景知识】(1)作家作品陶渊明(365427),名潜,字元亮,东晋浔阳柴桑(现在江西省九江市西南)人,晋宋时期著名诗人、散文家。著有陶渊明集。(2)文学常识文言虚词是指:没有实在意义,在句子中只有语法作用,帮助造句的词。因为文言虚词的意义比较抽

4、象,所以常常容易被忽略。其实,虚词和实词在句子中同样重要,其数量虽然比实词少,但常见文言虚词的出现频率却很高。文言虚词一般指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等。文言虚词也可以包括一些代词、动词等,这是因为文言虚词的概念是沿用古代留存下来的传统提法,古人的语言观念不如今人明确,分类自然也不够细密。初中阶段要着重掌握的文言虚词有:主要起代词作用的:其、之、何、所;主要起句子组合作用的:以、于、为;起连接作用的:而、则、乃;起语气辅助作用的:也、乎、哉、焉、矣等。文言虚词的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在不同的语境中词性和作用会发生不同的变化,如:“之”,既可以是代词,也可以是动词或助词。作助词时又分别有:当“的

5、”讲;放在主谓之间起舒缓语气作用;补充音节作用;提前宾语的作用等。因此,在学习时应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具体辨析虚词的用途。(3)背景知识本文是陶渊明晚年的作品。虽然用了传记体裁,却又颇似一幅人物画像。作者以“宅边有五柳树”为这位隐士名号,实际上是以他自况,艺术地再现自我形象,用客观描述的方式来表达他安贫乐道的思想。【课文结构分析】(1)层次结构第一部分(第1段),即主体部分,叙述了五柳先生的生平行事。第二部分(第2段),“赞”是作者对五柳先生的评价。(2)中心意思这篇文章是陶渊明替自己写的一篇传记。作者以幽默的笔调,对自己的生性爱好和生活情况进行了真切地描述,向人们展示了他不求名利,甘于贫苦,

6、期望以诗、酒自乐的情怀。(3)写作特点语言质朴自然,于平淡之中表现深刻内容。(4)课文翻译五柳先生不知道是什么地方的人,也不清楚他的姓名和表字。因为住宅旁边有五棵柳树,就用它们做了自己的号。他安安静静的,很少说话,不羡慕荣华利禄。喜欢读书,不过分在字句上下功夫,每当对书中意旨有所领会的时候,就高兴得连饭也忘了吃。他有嗜酒的天性,家里穷,经常没有酒喝。亲戚朋友知道他这种情况,有时摆了酒叫他来喝。他一来就要喝得尽兴,希望一定喝醉。喝醉了就回家去,并不装模作样,说走就走。简陋的居室里冷冷清清,遮不住风和阳光,粗布短衣上面打了许多补丁,饭篮子和瓢里经常是空的,可是他安之若素。经常写文章来消遣时光,从文

7、中也稍微透露出自己的志趣。他从不把得失放在心上,这样过完自己的一生。我认为:“黔娄的妻子曾经说过:不对贫穷表示忧郁,不对富贵表示渴求!这话大概说的是五柳先生一类的人吧?(他们)一边喝酒一边吟诗,来表达他们的志向,(就像)上古时代无怀氏和葛天氏的子民。”【课文写作特色】1以虚拟代实写,以抒情代记事。2文笔自然,语言简练。【课本习题提示】一、通过背诵,增加文言文语感。文中表现五柳先生性格的语句是:“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曾不吝情去留”“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等等。“说说你是否喜欢五柳先生,理由是什么”,

8、是开放性练习,没有统一答案,可以各抒己见,只要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言之成理即可。二、1指对书中的意旨有独到的体会。会,体会、领会。意,指书中的旨意。2辄,就。期,期望。3冷清的样子。4安然自若的样子。5戚戚,忧愁的样子。汲汲,心情急切的样子。三、这是一道拓展性练习,意在沟通课内外的联系,沟通本课与以前读过的陶渊明诗作的联系。此题没有统一答案,重在课外查找有关资料,谈自己的看法。可以互相交流,互相启发。有利于倡导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搜集和处理有关陶渊明资料的能力。谈自己的看法,同时又是一种口语表达的练习。四、译文:五柳先生不知道是什么地方的人,也不清楚他的姓名和表字。因为住宅旁边有

9、五棵柳树,就用它做了自己的号。他安安静静的,很少说话,不羡慕荣华利禄。他喜欢读书,但不死抠字句的解释;每当有心得体会的时候,就高兴得忘了吃饭。他有嗜酒的天性,家里穷,经常没有酒喝。亲戚朋友知道他这种情况,有时摆了酒叫他来喝。他一来就要喝得尽兴,希望一定喝醉。喝醉了就回家去,并不装模作样,说走就走。家里四周冷冷清清,遮挡不住寒风烈日;粗布短衣打上补丁,饭篮子和瓢里经常是空的,他却安乐自在。经常写文章来消遣时光,从文中也稍微透露出自己的志趣。他从不把得失放在心上,这样过完自己的一生。赞曰:“不为贫贱而忧心忡忡,不为富贵而奔走钻营。”从这话看来,他该是五柳先生一类人吧?一边饮酒一边吟诗,为自己的志趣

10、而感到无比快乐。他大概是无怀氏时候的百姓,或者是葛天氏治下的百姓呢?【同步达纲练习】(1)下列加粗的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仰慕(m) 嗜好(sh) 辄尽(zh) 吝情(ln)B环堵(d) 萧然(xio) 遮蔽(b) 短褐(h)C箪瓢(dn) 屡空(l) 晏如(yn) 颇示(p)D黔娄(qin) 俦乎(chu) 衔觞(shng) 赋诗(f)(2)下列句子与原文不完全一致的一项是( )A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B闲静少言,不幕荣利。C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D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3)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理解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体会

11、)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用)B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亲戚)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往、到)C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吝惜)环堵萧然,不蔽风日(这样)D其言,兹若人之俦乎 (辈,同类)衔觞赋诗,以乐其志(酒杯)(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5)填空。五柳先生传的作者是_的_,“五柳先生”是指_,“传”的意思是_。本文以“_” 自托,描绘了一个爱好_、不慕_、安贫_、忘怀_的封建时代知识分子形象,表达了作者卓尔不群的_和_。(6)翻译下列句子。闲静少言,不慕荣利。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

12、忘食。(7)简答。简述五柳先生的三大志趣。文中哪句话与“不慕荣利”一句相照应?五柳先生为人怎样?参考答案(1)D (2)B (3)C (4)C (5)东晋 陶渊明 陶渊明 传记(指记载个人或群体事迹的文字) 五柳先生 读书 荣利 乐道 得失 志趣 理想 (6)五柳先生安闲沉静,不好言谈,也不羡慕荣华利禄。亲戚朋友知道他这种情况,有时就置办些酒请他过去。他到人家那里喝酒总要把酒喝尽,愿望就是一定要喝醉。不为贫贱而忧虑,不热衷于发财做官。喜欢读书,不过分在字句上下功夫,每当对书中意旨有所领会的时候,就高兴得连饭也忘了吃。(7)a读书 b饮酒 c做文章 忘怀得失 不汲汲于富贵 不慕名利,淡泊世事,甘守清贫。(或:“闲静少言,不慕荣利”“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忘怀得失”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