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复分习资料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488271229 上传时间:2023-11-05 格式:DOC 页数:31 大小:225.5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病理复分习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病理复分习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病理复分习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病理复分习资料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病理复分习资料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病理复分习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病理复分习资料(3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巨食道 megaesohagusl 由于食道神经肌肉功能障碍所致l 临床:上腹痛,下咽困难,食物反流l 肌间神经丛神经节细胞变性,数量减少l 病理:食道大部分高度扩张,壁肥厚,伴炎症反应EsophagealCarcinomal 男,48岁。距门齿30cm处可见结节状隆起,表面无溃烂,质硬,触之易出血中度狭窄 最后诊断?l 1.高级别上皮瘤变(重度不典型增生)组织破碎是否浸润不清 l 2.鳞状细胞癌 Disease of stomachGastritis(胃炎)l 胃炎分: 原发 浅表,萎缩,肥厚 继发浅表性胃炎分型:l 轻度:炎症局限在粘膜浅层,未超过粘膜全层的1/3l 中度: 炎症细胞浸

2、润 1/3, 2/3l 重度:炎症细胞浸润 2/3l 中性粒细胞伴急性活动萎缩性胃炎特点:粘膜固有腺体减少肠上皮化生l 胃镜:l 1、颜色:橘红-灰白l 2、厚度:正常-变薄l 3、血管:清晰可见腺体 1)原来的腺体萎缩变小、减少或囊状扩张 2)增生的腺体可发生肠上皮化生、 假幽门 腺化生。固有层:有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甚至可形成淋巴滤泡。假幽门腺化生:胃体和胃底腺体中的壁细胞、主细胞消失,由类似幽门腺的粘液细胞取代。慢性胃炎病理诊断标准及分类l 一、活检1.用于研究: 5块l 胃窦2块:距幽门2-3cm l 胃体2块:距贲门8cm l 胃角1块2. 临床: 3块 3.不同部位分瓶装4.须向

3、病理科提供取材部位、内窥镜所见、简要病史l 二.特染胃黄斑瘤l 又称:黄色素瘤、粘膜胃斑、脂质岛l 在胃粘膜内形成的黄白色瘤样斑块l 病理:粘膜上皮下,成堆胞体大、多边形、胞浆泡沫状、核居中或偏位的泡沫细胞.胃癌细胞的来源l 胃腺颈部和胃小凹底部的组织干细胞,此处腺上皮再生修复特别活跃,可向胃上皮分化,肠上皮,癌变常由此部位开始l 直径0.5cm 微小癌 直径0.61cm 小胃癌l 活检组织为癌,但手术标本连续切片均未发现癌 一点癌早期胃癌:与浸润的深度有关,与范围大小无关胃癌的组织学类型1、腺癌 乳头状腺癌、管状腺癌2、粘液腺癌:50细胞外粘液3、印戒细胞癌:50印戒细胞4、未分化癌扩散途径

4、:(1)直接扩散(2)淋巴道转移 (3)血道转移 (4)种植性转移 Krukenberg瘤胃粘液腺癌浸润到胃浆膜,脱落到腹腔, 种植于腹壁及盆腔器官腹膜,形成新的转移癌。 如果种植到卵巢,则形成卵巢的转移性粘液腺 癌,称Krukenberg瘤。胃间叶组织肿瘤l 胃间质瘤、平滑肌瘤、神经鞘瘤、血管瘤、淋巴瘤胃窦血管扩张症(GAVE):平均年龄69.1岁(42-89岁).女性多见。临床表现为慢性隐匿性出血,故病人多因为缺铁性贫血而就诊。亦可以有便血,吐血。内镜:胃窦部纵向皱壁黏膜内血管扩张,并在幽门处汇合,酷似西瓜条纹。病理:大体:黏膜增厚,黏膜下小静脉曲张。镜下:黏膜内毛细血管扩张并有局部血栓行

5、成,固有膜纤维平滑肌增生。治疗:胃窦切除,补铁。内镜治疗:激光,电烁等。Disease of stomach内分泌细胞肿瘤一、概述l 1.分布:内分泌细胞分布很广 食道 ,直肠,胆管,胆囊l 2.分泌激素 40余种APUD细胞系统 即弥漫性神经内分泌系统(diffuse neuroendocrine system) 1.广泛分布于全身各部位的一些内分泌细胞和细胞群2.这些细胞内有胺or具有摄取胺的前体,进行脱羧反应的能力3.APUD细胞银染色阳性,有称嗜银细胞4.APUD细胞遍布全身,脑和胃肠道最多见.肺、胰、咽喉、鼻、涎腺、泌尿、生殖道、皮肤分类:根据分化程度和生物学行为l 高分化内分泌细胞

6、癌 类癌l 中分化内分泌细胞癌 不典型类癌l 低分化内分泌细胞癌 小细胞未分化癌Carcinoid(类癌)(一)概述1.一种低度恶性的不常见肿瘤,生长缓慢。2.年龄:6070y,平均55y,(报道89y10d)。3.部位:胃,直肠,胆囊,胆管。4.瘤细胞含有神经分泌颗粒,1969年Pearse认为属于APUD系统,本瘤亦为APUDoma(二)肉眼特点 1.多位于粘膜下层,结节状,息肉状隆起,局限性增厚。2.一般较小,12cm,3cm较少,偶见小儿头大。3.质硬,切面灰白or淡黄色,境界清楚。4.肿瘤表面覆盖的粘膜一般完好(三)镜下特点 l 1 肿瘤组织排成巢状、索状、片状,部分见菊形团状排列l

7、 2 瘤细胞大小、形态较一致,小细胞,胞质淡粉色l 3 未分化型类癌:细胞异性明显(四)组织化学和免疫组化标记l 1.组织化学 肿瘤细胞 银染(+)l 2.免疫组化: 类癌细胞兼有:上皮细胞 分化的特征 内分泌细胞 上皮:EMA CK CgA 嗜铬素A NSE 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 Syn 突触素 类癌综合症(carcinoid syndrome) 1.类癌细胞可释放某些血管活性物质,如5羟色胺、缓激肽、组胺、儿茶酚胺等2.5羟色胺不断被肝脏和肺内的单胺氧化酶分解成5羟吲哚乙酸,自尿排出3.如癌细胞释放大量5羟色胺,未全部被分解,即能引起类癌综合症。4.表现:间歇发作局部潮红、腹痛、四肢厥冷、

8、血压下降,甚至呼吸停止(五)生物学行为及预后l 类癌生长缓慢,恶性程度低l 肿瘤1cm 转移率2%l 肿瘤13cm 转移率50%l 肿瘤3cm 转移率80%肠道疾病二、炎症性病变(一)肠结核 intestinal tuberculosis1.T.B杆菌引起的肠道肉芽肿性炎2.原发: 小儿 继发: 中青年好发回肠3.分型 溃疡型 增生型 4.显微镜: 结核结节溃疡型l (1) 环形溃疡, 与肠腔长轴垂直; l (2) 溃疡浅, 边缘不整齐, 底部为干酪样坏死,其下为结核性肉芽组织; l (3) 溃疡愈合引起肠窄; l (4) 肠浆膜面纤维素渗出和成串的结核结节或纤维粘连 l (5) 临床 腹痛,

9、 腹泻, 营养障碍增生型l (1) 大量TB性肉芽组织和纤维 组织增生, l (2) 肠壁肥厚, 肠腔狭窄 l (3) 肠粘膜有溃疡和息肉形成 l (4) 临床 慢性不完全性低位 肠梗阻 l (5) 与肠癌鉴别(二)伤寒1.由伤寒杆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2.病变特征:全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增生,形成伤寒小结,以回肠末端淋巴组织病变最明显。故称肠伤寒。3.临床表现:持续性高热,相对缓脉,脾肿大,皮肤玫瑰疹,粒细胞减少二、病因及传染途径1.病原体:伤寒杆菌 2.传染源:伤寒患者和带菌者3.传播方式:消化道感染含菌排泄物 污染水、食物、手、餐具(苍蝇为传播媒介)三、病变及临床病理联系 基本病变:以巨噬细

10、胞增生为特征的急性增生性炎。 伤寒细胞 伤寒肉芽肿(伤寒小结):特征性病变具有病理诊断价值1肠道病变:l 部位:回肠下段集合和孤立淋巴小结l 病变分期:髓样肿胀期、坏死期、溃疡期、愈合期(1)髓样肿胀期:第一周肉眼观:肠黏膜略肿胀,隆起,灰红 ,质软,形似大脑沟回。周围肠黏膜充血、水肿,黏液增多镜观:伤寒细胞增生,伤寒肉芽肿形成。周围肠壁炎症反应。(2)坏死期:第2周肉眼:肿胀淋巴组织中心灶状坏死,累及黏膜浅层,灰白/黄绿,失去光泽。镜下:见红染无结构物质周边及底部:伤寒肉芽肿。临床表现:中毒症状明显,稽留热 ;玫瑰疹;肝脾肿大;血、粪细菌培养(+);肥达氏反(+)(3)溃疡期:第3周(危险期

11、)病变: 多发性溃疡,圆形、卵圆形,长轴与肠的长轴平行,重者穿孔/出血临床表现:症状同坏死期,症状好转,粪菌(+),血菌(-)。 (4)愈合期:第4周病变:坏死组织脱落,肉芽组织修补,溃疡周围粘膜上皮增生覆盖而愈合,不造成肠狭窄。临床表现:体温恢复正常、粪菌(+)、其他症状及体征逐渐消失。 2其他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的病变(1)肠系膜淋巴结: 肉眼:肿大,充血,质软。 镜下:淋巴窦扩张充满伤寒细胞,形成伤寒肉芽肿,重者灶状坏死。 (2)脾:中度肿大,呈暗红色,呈果酱样(伤寒脾) 镜下:脾窦扩张,脾窦及脾索有伤寒细胞增生,形成伤寒肉芽肿,重者灶状坏死。 (3)肝:镜下:肝窦扩张充血;肝细胞高度水肿、

12、脂变及灶状坏死,形成散在伤寒肉芽肿; 汇管区淋、巨噬细胞浸润。(4)骨髓: 镜下:巨噬细胞增生,伤寒肉芽肿及灶状坏死,末梢血中白细胞减少 (毒素作用、巨噬细胞增生影响骨髓造血功能;白细胞破坏过多所致)四、结局和并发症1.痊愈:可获较强免疫力。2.并发症:肠穿孔(最严重)、 肠出血(最常见)(第2、3周)、支气管肺炎等3.复发: 10%左右4 死因:败血症、肠穿孔等。 三 、细菌性痢疾(bacillary dysentery)一、概述:1.由痢疾杆菌引起的一种假膜性肠炎。2.病变特征:以大肠黏膜大量纤维素渗出形成假膜及浅表溃疡。3.临床表现:好发于儿童、青壮年;夏秋季多见;发热、腹痛、腹泻、里急

13、后重,粘液脓便。 二、病因及发病机制1.病原体:痢疾杆菌(福氏、宋内氏、鲍氏和志贺氏) 致病因素:侵袭力,内毒素,外毒素2.传染源:患者和带菌者3.传播途经:消化道痢疾杆菌三、病理变化及临床病理联系:部位:大肠(主要)乙状结肠和直肠 类型:1.急性菌痢2.慢性菌痢3.中毒性菌痢1.急性菌痢:l 病变:l 早期:急性卡他性炎症(黏液性)l 表现:结肠黏膜充血、水肿及炎细胞浸润,点状坏死。镜下:假膜、大量纤维素、坏死黏膜组织 、炎细胞、红细胞、细菌l 愈合期:临床病理联系: 全身毒血症(发热、头痛、乏力,中性粒细胞); 腹痛、腹泻、里急后重,水样便,粘液脓血便; 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 结局及

14、并发症: 痊愈:病程1-2W 少数慢性 并发症少见2、慢性细菌性菌痢病程2个月、病原菌、福氏菌多见、新、旧病灶同时存在病变特点 慢性溃疡:大深、不规则,形成息肉,肠壁增厚变硬,肠腔狭窄3、中毒性细菌性菌痢病原菌:福氏或宋氏痢疾杆菌病变特点:呈卡他性肠炎、滤泡性肠炎、消化道症状不明显全身中毒症状重:中毒性休克、呼吸衰竭临床特点四、阿 米 巴 病 阿米巴病:是由溶组织内阿米巴原虫引起的具有传染性的寄生虫病。原虫主要寄生在结肠引起原发病损,称为肠阿米巴病,因其有痢疾症状,又称阿米巴痢疾。 阿米巴原虫还可移行至肠外器官,引起继发性阿米巴病,其中以阿米巴性肝脓肿最为常见一.肠阿米巴病(阿米巴痢疾)(一)病因及发病机制:病原体:为溶组织内阿米巴原虫。 其生长繁殖分: 阿米巴包囊(感染型) 滋养体:大滋养体(致病型) 、小滋养体(非致病型)。(二)病理变化及临床特点部位: 主要在盲肠和升结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