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的学科特点及目前高等中医教育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488268966 上传时间:2022-08-01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1.7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的学科特点及目前高等中医教育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中医的学科特点及目前高等中医教育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中医的学科特点及目前高等中医教育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中医的学科特点及目前高等中医教育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中医的学科特点及目前高等中医教育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医的学科特点及目前高等中医教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的学科特点及目前高等中医教育(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医的学科特点及目前高等中医教育存在的问题一、中医的概念中医(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指中国传统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等的一门学科。它承载着中国古代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和理论知识,是在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辨证法思想指导下,通过长期医疗实践逐步形成并发展成的医学理论体系。在研究方法上,以整体观相似观为主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为基础,以辨证论治为诊疗依据,具有朴素的系统论、控制论,分形论和信息论内容。中医的基础理论是对人体生命活动和疾病变化规律的理论概括,它主要包括阴阳、五行、气血津液、脏象、经络、运气等学说,以及病因、病机、诊

2、法、辨证、治则治法、预防、养生等内容。二、中医的理论体系及其特点中医具有完整的理论体系,其独特之处,在于“天人合一”、“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及辨证论治。主要特点有: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个组成部分,由阴阳两大类物质构成,阴阳二气相互对立而又相互依存,并时刻都在运动与变化之中。在正常生理状态下,两者处于一种动态的平衡之中,一旦这种动态平衡受到破坏,即呈现为病理状态。而在治疗疾病,纠正阴阳失衡时并非采取孤立静止的看问题方法,多从动态的角度出发,即强调“恒动观”。认为人与自然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即“天人合一”、“天人相应”。人的生命活动规律以及疾病的发生等都与自然界的各种变化(如季节气候、地区方域、昼夜晨

3、昏等)息息相关,人们所处的自然环境不同及人对自然环境的适应程度不同,其体质特征和发病规律亦有所区别。因此在诊断、治疗同一种疾病时,多注重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并非千篇一律。认为人体各个组织、器官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不论在生理上还是在病理上都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因而从不孤立地看待某一生理或病理现象,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多从整体的角度来对待疾病的治疗与预防,特别强调“整体观”。中医学理论体系是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在唯物论和辨证法思想指导下,逐步形成的,它来源于实践,反过来又指导实践。通过对现象的分析,以探求其内在机理。因此,中医学这一独特的理论体系有两个基本特点,一是整体观念,二是辨证论治。

4、(一)整体观念整体是指人体的统一性和完整性。1.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是由若干脏器和组织、器官所组成的。各个组织、器官都有着各自不同的功能,决定了机体的整体统一性。2.人与自然的统一性,自然界存在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自然界的变化可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体,而机机则相应地产生反应。在功能上相互协调,相互为用,在病理上是相互影响。(二)辩证论治1概念:所谓“证”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包括病变的部位、原因、性质以及邪正关系,能够反映出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变化的本质,因而它比症状能更全面、更深刻、更准确地揭示出疾病的发展过程和本质。所谓“辩证”,就是将四诊(望、闻

5、、问、切)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辩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从而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证候的过程。所谓“论治”又叫施治,则是根据辩证分析的结果来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治疗方法。辩证是决定治疗的前提和依据。论治则是治疗疾病的手段和方法。所以辩证论治的过程,实质上是中医学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过程。2辩病与辩证的关系疾病是具有特定的症状和体征的,而证则是疾病过程中典型的反应状态。中医临床认识和治疗疾病是既辩病又辩证,并通过辩证而进一步认识疾病。例如感昌可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等症状,病属在表。但由于致病因素和机体反应性的不同,又常表现为风寒感冒和风热感冒两种不同的证。

6、只有辩别清楚是风寒还是风热,才能确定选用辛温解表还是辛凉解表方法,给予恰当有效的治疗,而不是单纯的见热退热”头痛医头”的局部对症方法。(三)相似观念是取象比类的现代化科学化分形是上个世纪美国人创立的,但分形即一一相似的观念中国几千年前就有,如著名的阴阳,五行就是最古老的分形观,上个世纪邓宇等的新发现。是取象比类、象数学、取数比类的现代化科学化,即通过类比、象征方式把握对象世界联系的思维方法,运用带有感性、形象、直观的概念、符号表达对象世界的抽象意义。三、中医与西医的思维方式比较与中医人才素质特征任何一种医学都是文化,都是以一定的哲学思想为基础,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形成其特定的思维方式。中西医分

7、属不同的思想体系,具有不同的思维方式。中医的思维框架主要来源于中国古代哲学易经、阴阳五行学说,注重整体、功能、直觉的思维;西医的思维主要建立在西方哲学、科学的基础上,注重分析、结构、实证的思维。中医思维方式西医思维方式整体-类比思维个体-分析思维动态-功能思维实体-结构思维直觉-体悟思维实证-量化思维中医人才的素质特征包括:1哲学素质中医学的优势表现在哲学思维上,中医学的成就是中国哲学思维所造成的。正是在中国文化及哲学的统一下所生成的中医学本体论,使中医学的医学理论和实践在历史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从哲学的高度研究中医学的哲学本体论及其在实践中的作用,是中医学的研究基础,也是中医人才所应必备的基

8、本素质。医学大家孙思邈对中医学的学术性质的观点认为:“凡欲为大医,必须谙素问、甲乙、黄帝针经、明堂、流注十二经脉、三部九候、五脏六腑、表里孔穴、本草、药对、张仲景、王叔和、阮河南、范东阳、张苗、靳邵等诸部经方,又须妙解阴阳禄命、诸家相法及灼龟五兆、周易六壬,须精熟。如此乃得为大医。若不尔者,如无目夜游,动致颠损;次须熟读此方,寻思妙理,留意研究,始可于言于医道者矣。又须涉猎群书,何者?若不读五经,不知有仁义之道;不读三史,不知有古今之事;不读诸子百家,则不能默而识之;不读内经,则不知有慈悲喜舍之德;不读庄老,不能任真体运,则吉凶拘忌,触涂而生。至于五行休王,七耀天文,须探微,若能具而学之,则医

9、道无所滞碍,而尽善尽美者矣。”(孙思邈:备急千斤要方)。同时也解读了中医人才所应必备的哲学素质。2中国传统文化素质传统文化与中医学有特殊的历史渊源,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医学本身就是传统文化,传统文化不仅渗透和表现于中医学,还直接参与了有关概念、范畴乃至整个理论体系的构建。中医理论的许多概念和原理都是古代哲学的直接应用。它用哲学的“阴阳”解释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病理变化,指导疾病的诊断、治疗,用“五行”的特性来分析五脏之间的生理联系。传统文化有关天文、历法等方面的知识也被引进到中医学的“五运六气”、“子午流注”等学说中。事实上,传统中医教育已经给我们提供了典范。传统中医教育的教育目的、教学内容

10、等无不渗透着传统文化,所以有人断言“孔子仁学造就了古代名医”。既然如此,传统文化在塑造当代名医方面必然有其特殊的功用,这是值得现代中医教育认真挖掘的内容。惟有继承才能发展,只有发展才是最好的继承。要继承和发展古老的中医学,就必须好好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在思想观念上重建起传统文化的框架。3中医思维方式的素质科学思想是具有一个内在规律的系统,思想的发展必然形成一定的逻辑构架,同时也构建起一定的观念体系。学习传统文化的思维方法,其意义在于探求中医药科学发展的内在规律系统,构建中医药科学的观念体系,为中医药科学的发展寻找理论的支撑和突破口。思维模式是文化的表现,也是素质的表现。人的素质就是在不断的内化与

11、外现中推进的。而作为素质的东西,实质上就是去掉一切外在的东西之后,潜藏于人的身心之中的品质因素。中国人在没有形式逻辑体系和系统的试验做支撑的情况下,用什么样的思维方法揭开了如此众多的科学的奥秘,使古代中国在世界古代科技史上处于遥遥领先的地位呢?就拿中医学的理论体系来说,它的形成必然有其独特的思维方法。如今要继承和发展中医学,就必须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求其根本,破解其中的奥秘。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使大家了解我们古人的思维模式,从而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掌握中国传统文化的整体思维、辩证思维、直觉思维、中和思维、意象思维,是学习中医学的要道。4理论与实践反复印证的素质中医理论的建构,一方

12、面来自于临床实践经验以及日常生活经验的归纳总结,另一方面来自于对中国古代哲学概念与原理的引进。其中,经验体系是中医学中最核心的部分,是中医学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石。辨证论治作为中医学临床诊疗的基本实践模式,是以状态调整为导向、证治效紧密相关的一种整体、动态的个体化复杂干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个体医生对临床经验进行积累,通过归纳总结个体病人形成的病人群体的共性特征,形成自己独特的学术观点;而个体医生的学术观点被医生群体所采用,学术观点逐渐变成了学术思想;如果学术思想被传承、被流传就形成了学术流派;学术思想如果被进一步的提炼升华,就上升为中医理论。无论个人经验、个人学术观点、学术思想或中医理论都是在

13、临床的实践中不断的得到检验和修正,不断的被凝练升华。因此,优秀的中医人才应具备理论与实践反复印证的素质。三、高等中医人才培养模式特点及存在的问题“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人才教育的过程的总和。它具体可以包括四层涵义:(1)培养目标和规格;(2)为实现一定的培养目标和规格的整个教育过程;(3)为实现这一过程的一整套管理和评估制度;(4)与之相匹配的科学的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自1956年我国在北京、上海、广州、成都4地创办高等中医药院校以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和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

14、地方高等中医药院校逐渐成为中医药人才培养的主体。截止2006年,全国设有独立建制的普通高等中医药本科院校24所,其中地方院校23所,占95.8%。近5年,23所地方高等中医药院校为社会和中医药事业培养中医药人才31万多人,初步形成了我国高等中医的培养模式。我国高等中医人才的培养模式情况是:就不同中医院校而言,培养目标要素大体趋同;培养过程要素各具特色;教学管理制度要素相对固定,但近年来也出现了不少的创新。就中医人才培养模式的适宜性而言,已经改变了长期固定不变的局面,虽然还存在相当多的问题,但其社会适应能力已经大大增强,中医人才培养模式已经转变为能主动适应社会变化的颇具活力的模式机制。(一)培养

15、目标对我国高等中医教育的培养目标比较认同的描述是:培养系统掌握相关专业理论知识和临床医疗技能,富有创新意识,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强,具有成为学科带头人的发展潜力,能适应21世纪社会经济和医学发展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级中医专门人才。高等中医药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虽然被普遍认同,但是缺乏比较具体而细致的可操作性标准。这种状况直接影响了高等中医药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并且造成了培养目标虽一致,而实际培养出来的中医药人才质量参差不齐。高等中医人才培养目标存在误区:一是目标趋同性明显,特色不显明。不同的院校中医专业的培养目标必然会存在共性,而且应该以共性为主,但也应该力求与各高校的专业

16、优势紧密结合,在求同存异中彰显特色。二是培养规格笼统,层次不清晰。不同的培养层次,必须在培养目标中体现层次上的差异性,不能笼统地提出培养高级专门人才,而要按层次要求提出培养什么样的高级专门人才。三是专业培养设计导向不明确。如:广西中医学院的专业培养目标中把中医药基础知识、临床医学理论知识、中药方剂学理论作为三个呈并列关系,中药方剂学理论显然不能与前两个概念并列。从培养目标的结构来看:知识结构中医学体系是哲学、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三者相互交融的体系,其知识结构应该包括中医学文化、哲学思想和医疗技能。重点要加强中医经典理论的学习1. 能力素质中医思维能力欠缺。除了传统中医基础知识外,还应将历史文化背景、哲学根源及认识论、方法论等贯穿其中,实现中医经典理论的“现代化”,加强中医经典著作的学习。全面领悟中医学的精神实质,自觉形成中医学思维方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