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达夫《故都的秋》原文阅读(DOC 11页)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488262728 上传时间:2023-11-01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郁达夫《故都的秋》原文阅读(DOC 11页)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郁达夫《故都的秋》原文阅读(DOC 11页)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郁达夫《故都的秋》原文阅读(DOC 11页)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郁达夫《故都的秋》原文阅读(DOC 11页)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郁达夫《故都的秋》原文阅读(DOC 11页)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郁达夫《故都的秋》原文阅读(DOC 11页)》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郁达夫《故都的秋》原文阅读(DOC 11页)(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郁达夫故都的秋一、 教学目标 1、 品味文章语言,体会故都的秋的特点。 2、 领略作者在文中流露的主观情感。 二、 教学重难点 1、 深入体会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 2、 作者在文中流露出来的情感。 三、 教学方法 朗读法、讨论法、研读发 四、 教学课时 2课时 五、 教学过程 积累写秋的句子: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宵.(刘禹锡)停车坐爱枫叶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枫叶荻花秋瑟瑟万紫千红常封春,枫叶泛红秋正浓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

2、黄落兮雁南归。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山流。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万里悲秋长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我屋上三重茅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秋声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秋叶夜深风竹敲秋韵,万叶千声皆是恨。 秋色雨侵坏瓮新苔绿,秋入横林数叶红。 秋月月光浸水水浸天,一派空明互回荡。秋菊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秋思故人万里无消息,便拟江头问断鸿。 秋愁莫道身闲总是,孤灯夜夜写清愁。秋兴西风吹叶满湖边,初换秋衣独慨然。 秋怀出门未免流年叹,又见湖边木叶飞。 秋梦清梦

3、初回秋夜阑,床前耿耿一灯残。秋忆砧杵敲残深巷月,梧桐摇落故园秋。 秋悟人人解说悲秋事,不似诗人彻底知。 秋味蟋蟀独知秋令早,芭蕉下得雨声多。秋雨高楼目尽欲黄昏,梧桐叶上萧萧雨。 秋夜睡起秋声无觅处,满阶梧叶日明中。第一课时 (一) 导入 古今中外写秋之作,或诵或悲,或扬或抑,可谓不胜枚举。秋之于人有一种特别的的情缘,郁达夫也秋情大发,写了一篇故都的秋,文章清新宁秀、质朴真挚。表现作者一种独特的悲凉心境,堪称咏秋之佳作。让我们一起走进文章当中,去感受郁达夫内心独特的世界。 板书:故都的秋 (二) 文章学习 1、现在,请同学们齐读一下第一自然段。并思考故都的秋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秋天,无论在什么地

4、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参考:北国的秋,却特别的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2、在这一段当中,哪一个词语最能体现作者对故都的秋的强烈情感?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参考:饱尝 作者对秋的热爱、向往和思念之情,体现情感的真切、热烈。 3、 一连用了三个地名:杭州、青岛、北平,又有怎样的意味呢? 参考:写出作者排除万难,不远千里,辗转奔波,不顾危险,就为看一眼故都的秋,体现作者对秋深深的热爱和思念之情。 4、 作者为了表达这些情感,他接着写了什么内容呢?请一

5、位同学起来读第二自然段。 2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一个人夹在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的市民中间,混混沌沌地过去,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1)这一段写了什么内容? 参考:江南的秋 (2)江南的秋有什么特点? 参考:草木凋零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时常多雨而少风。只能感到一点点的清凉。 (3)能够强烈表达作者对江南的秋的不满足的是哪个句子? 参考:秋的色,秋的味,秋的意境与姿

6、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 (3)作者为何要这样写江南的秋呢?有什么目的? 参考:与北国之秋形成对比,衬托出北国之秋味的厚重感,表达对北国秋的渴盼和思念。 5、 本段写的是北国之秋与江南之秋的对比,请同学们通观全文,还有哪一个自然段写了江南之秋与北国之秋的对比? 参考:第13自然段13南国之秋,当然也是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比如甘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河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1) 这段当中最明显的对比句子是哪一个?有何妙处? 参考: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

7、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 A、 黄酒的温和,白酒的浓烈 B、 稀饭的稀薄,馍馍的厚实感 C、 鲈鱼细腻鲜美,大蟹的刚强味浓 D、 黄犬的轻佻小巧,骆驼的沉稳高大 (黄犬走一段路,撒一泡尿,轻佻、个小;骆驼一步一个脚印,沉稳厚重,高大。) 前面三个对比是通过饮食之味形象写出秋之味,后面的对比通过动物的体形与性子写秋味的大、厚实。写出北国秋味的强烈和厚重感,对故都的秋的深深眷恋。 6、 作者对故都的秋有深深地情感,那么那一自然段最直接最强烈地抒发作者对故都的秋的爱之深,恋之切呢? 参考:最后一个自然段(14段)(请学生齐读一遍)14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

8、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作者原意用生命的代价来换取北国的秋,足见作者的“痴”对北国秋的深深眷恋。也让没有到过北国的人产生了去北国赏玩,一饱眼福的念头。 7、 文章开头抒情,结尾又抒情,第二段江南之秋与北国之秋对比,倒数第二段有进行对比,请问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参考:首尾呼应,有一种荡气回肠之感,也使整篇文章结构完整。 第二课时 作者对故都的秋的特别情感,对故都的秋的独特感受又是通过那些劲舞的描写来表达的的?让我们随作者神游故都,观秋色、闻秋声、品秋情。请同学们看到描绘秋天的311自然段。 3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

9、,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4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辍。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

10、软的触觉。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5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这秋蝉的嘶叫,在北方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6还有秋雨哩,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的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7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便息列索落地下起雨来了。一层雨过,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天又晴了,太阳又露出脸来了,着着很

11、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的都市闲人,咬着烟管,在雨后的斜桥影里,上桥头树底下去一立,遇见熟人,便会用了缓慢悠闲的声调,微叹着互答着地说:8“唉,天可真凉了-”(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9“可不是吗?一层秋雨一层凉了!”10北方人念阵字,总老像是层字,平平仄仄起来,这念错的歧韵,倒来得正好。11北方的果树,到秋天,也是一种奇景。第一是枣子树,屋角,墙头,茅房边上,灶房门口,它都会一株株地长大起来。像橄榄又像鸽蛋似的这枣子颗儿,在小椭圆形的细叶中间,显出淡绿微黄的颜色的时候,正是秋的全盛时期,等枣树叶落,枣子红完,西北风就要起来了,北方便是沙尘灰土的世界,只有这枣子、柿子、葡萄,成熟到八九分的七八月

12、之交,是北国的清秋的佳日,是一年之中最好也没有的GoldenDays。12有些批评家说,中国的文人学士,尤其是诗人,都带着很浓厚的颓废的色彩,所以中国的诗文里,赞颂秋的文字的特别的多。但外国的诗人,又何尝不然?我虽则外国诗文念的不多,也不想开出帐来,做一篇秋的诗歌散文钞,但你若去一翻英德法意等诗人的集子,或各国的诗文的Anthology来,总能够看到许多并于秋的歌颂和悲啼。各著名的大诗人的长篇田园诗或四季诗里,也总以关于秋的部分。写得最出色而最有味。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地特别能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不单是诗人,就是被关闭在牢狱里的囚犯,到了秋天,我想

13、也一定能感到一种不能自己的深情,秋之于人,何尝有国别,更何尝有人种阶级的区别呢?不过在中国,文字里有一个“秋士”的成语,读本里又有着很普遍的欧阳子的秋声与苏东坡的赤壁赋等,就觉得中国的文人,与秋和关系特别深了,可是这秋的深味,尤其是中国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13南国之秋,当然也是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比如甘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河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1、生齐读,并思考这一部分写到哪些景物?找出文章中表示颜色的词语,声音的词语及划出体现作者心境的词语和句子。 景物:秋

14、院、楸树、秋蝉、秋雨、秋果 秋色:碧绿、青、蓝、白、紫黑、淡红、灰沉沉、青(布)、淡绿微黄、 以冷色调为主,喜欢冷色调,主要体现体现清,当然还有静和悲凉 秋声:驯鸽的飞声、足音、蝉声、雨声、人声 主要体现静。也有清和悲凉。采用以动衬静的手法。 鸟的飞声是极细微的,一般是听不到的,除非是很安静的时候。 写到踩上落蕊的时候,声音也没有。 蝉声,不同于夏天的热闹非凡,这里的蝉声是衰弱残声,嘶叫的,嘶哑的,疏疏落落,时有时无,低沉的声音。在萧条的秋天里,安静的环境,再加上作者一颗细腻的心,这样的声音尤显突兀,凄凉这是静静地秋天里单调的哀婉之调。 雨声息列索落,疏落的寂静的悲凉。 人声:能够清晰地听到人

15、声及谈话的内容。安静的环境才显人声的突兀。例如,夜晚深巷的琵琶,夜晚深巷的犬吠,婴孩的啼哭声又有诗歌“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体现的还是静。 秋情: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空远,辽远,天越高越显认的渺小孤单寂寞 “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静对着拉巴似的牵牛花”, 细数、静对闲适,独享秋味,亦显一种惆怅哀伤之感,悲凉之情。 作者看到扫帚的丝纹时“细腻、清闲、落寞”悲凉心境 都市闲人的话语“唉,天可真凉了”一个“凉”字,不仅说的是秋雨的凉,秋天的凉,又何尝不是作者内心的悲凉呢? 2、 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悲凉的心境呢? 作者背景介绍: 现代作家,浙江富阳人。 1913年留学日本,曾广泛涉猎外国文学,深受近代欧洲、日本各种社会思潮和文艺作品的熏陶。1922年回国,从事文学创作活动,与郭沫若、成仿吾等组织了“创造社”并在北京大学、武昌师范大学、中山大学任教。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抗日战争爆发后,赴武汉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并到新加坡积极参加抗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