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业医师笔记生理14单元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488227853 上传时间:2023-01-27 格式:DOC 页数:43 大小:1.1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执业医师笔记生理14单元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执业医师笔记生理14单元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执业医师笔记生理14单元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执业医师笔记生理14单元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执业医师笔记生理14单元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执业医师笔记生理14单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执业医师笔记生理14单元(4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单元血 液大纲要求血液1.血液的组成与特性(1)内环境与稳态(2)血量、血液的组成、血细胞比容(3)血液的理化特性2.血细胞及其功能(1)红细胞生理:红细胞的数量、生理特性和功能、造血原料及其辅助因子(2)白细胞生理:白细胞总数和各类白细胞所占百分数,白细胞的生理特性及功能(3)血小板生理:血小板的数量,血小板的生理特性及其功能3.血液凝固和抗凝(1)血液凝固的基本步骤(2)主要抗凝物质的作用4.血型(1)血型与红细胞凝集反应(2)AB0血型系统和Rh血型系统(3)输血原则第一节血液的组成与特性一、内环境与稳态(一)内环境机体中绝大多数细胞不与外界环境直接接触,而是浸浴在细胞外液中。在细胞

2、新陈代谢过程中,通过细胞膜与细胞外液之间不断进行物质交换,从细胞外液获取O2和其他营养物质,同时将CO2和其他代谢产物排入细胞外液,因此,细胞外液是细胞生存和活动的液体环境,称为机体的内环境。细胞外液约占体重的20%,其中约34为组织液,分布在全身的各种组织间隙中,是血液与细胞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细胞外液的14为血浆,分布于心血管系统,血浆与血细胞共同构成血液,在全身循环流动。(二)稳态在正常生理情况下,内环境的各种物理、化学性质是保持相对稳定的,称为内环境的稳态。这种内环境的稳态不是固定不变的静止状态,而是处于动态平衡状态。表现为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只在很小的范围发生变动,例如体温维持在37左右

3、,血浆pH维持在7.4左右等。内环境的稳态是细胞维持正常生理功能的必要条件,也是机体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内环境稳态失衡可导致疾病。内环境稳态的维持有赖于各器官,尤其是内脏器官功能状态的稳定、机体各种调节机制的正常以及血液的纽带作用。二、血量、血液的组成、血细胞比容(一)血量血量是指人体全身血液的总量,包括大部分在心血管系统中快速循环流动的循环血量和小部分滞留在肝、肺、腹腔静脉及皮下静脉丛内,流动很慢的储存血量。血量的相对恒定是维持正常血压和各组织、器官正常血液供应的必要条件。(二)血液的组成(三)血细胞比容血细胞在血液中所占容积的百分比称为血细胞比容。正常成年男性的血细胞比容为40%-

4、50%,成年女性为37%-48%。由于血液中红细胞约占血细胞总数的99%,所以血细胞比容可反映血液中红细胞的相对浓度。血细胞比容增加多见于红细胞增多症,减少见于贫血。三、血液的理化特性(一)血液的比重正常人全血的比重为1.0501.060,血浆的比重为1.O251.030,红细胞的比重为1.0901.092。血液中红细胞数愈多则全血比重愈大,血浆中蛋白质含量愈多则血浆比重愈大。利用红细胞和血浆比重的差异,可以进行红细胞与血浆的分离以及血细胞比容和红细胞沉降率的测定。(二)血液的粘度在体外与水相比,全血的相对粘度为45,血浆的相对粘度为1.62.4(温度37)。血液的粘度是形成血流阻力的重要因素

5、之一,从而影响血压。全血的粘度主要决定于所含的红细胞数,血浆的粘度主要决定于血浆蛋白的含量。全血的粘度还受血流切率的影响,在血流速度很快时粘度不随流速而变化,但当血流速度小于一定限度时,粘度则与流速呈反变关系,即在低切率条件下,血液的粘度增大。在人体内因某种疾病使微环境血流速度显著减慢时,红细胞在其中叠连和聚集,对血流造成很大的阻力,影响循环的正常进行。(三)血浆渗透压血浆渗透压由血浆晶体渗透压和血浆胶体渗透压组成,两者在形成、大小及作用上均有不同,其区别见表1221。(四)血浆pH值正常人血浆pH值为7.357.45。血浆pH值的相对恒定取决于血液缓冲系统的缓冲,肺的排酸功能以及肾的排酸保碱

6、功能。最重要的缓冲对为NAHCO3/H2CO3.第二节血细胞及其功能一、红细胞生理(一)红细胞的数量成年男性:(4.05.5)10 12L;血红蛋白浓度为:120160gL。成年女性:(3.55.0)10 12L;血红蛋白浓度为:110150gL。(二)红细胞的生理特性和功能1.红细胞的生理特性(1)可塑变形性:指正常红细胞在外力作用下具有变形能力的特性。红细胞必须经过变形才能通过口径比它小的毛细血管和血窦孔隙。红细胞变形能力与表面积和体积之比呈正相关;与红细胞内的粘度呈负相关;与红细胞膜的弹性呈正相关。(2)悬浮稳定性:指红细胞能相对稳定地悬浮于血浆中的特性。通常用红细胞沉降率(ESR)表示

7、,红细胞沉降率是用红细胞在血浆中第一小时末下沉的距离来表示,正常成年男性ESR为015mmh,女性为020 mmh。ESR愈慢,表示悬浮稳定性愈大;ESR愈快,表示悬浮稳定性愈小。ESR快慢与红细胞无关,与血浆的成分变化有关。测定ESR有助于某些疾病的诊断,也可作为病情变化判断的参考。(3)渗透脆性:指红细胞在低渗盐溶液中发生膨胀破裂的特性。常以红细胞对低渗盐溶液的抵抗力作为脆性指标。测定红细胞脆性也有助于一些疾病的诊断。2.红细胞的功能:红细胞的主要功能有:运输O2和CO2;对血液中的酸碱物质有一定的缓冲作用。(三)红细胞的造血原料及其辅助因子蛋白质和铁是合成血红蛋白的基本原料,维生素B 1

8、2和叶酸是合成核苷酸的辅助因子。二、白细胞生理正常成年人血液中白细胞总数为(4.010.0)109L,其种类和功能见表1222。三、血小板的数量及其在生理止血中的作用(一)血小板的数量正常成年人为(100300)109L。(二)血小板在生理止血中的作用生理止血过程包括血管收缩、血小板血栓形成和血液凝固三个环节。血小板与这三个环节均有密切关系。1.血管收缩:血管内皮受损,血小板粘附于内皮下组织并释放5-羟色胺、TXA 2等缩血管物质,引起血管收缩。2.血小板血栓形成(1)血小板粘附识别损伤部位,使止血栓正确定位。(2)活化的血小板释放ADP和TXA,促进血小板发生不可逆聚集,形成血小板血栓,达到

9、初步止血。3.血液凝固(1)活化的血小板为血液凝固过程中凝血因子的激活提供磷脂表面,参与内、外源性凝血途径凝血因子X和凝血酶原的激活。血小板还释放纤维蛋白原等凝血因子,大大加速了凝血过程。(2)凝血块中血小板收缩,引起血块回缩,挤出其中的血清,使血凝块变得更加坚实,牢固封住血管破损部位。第三节血液凝固和抗凝一、血液凝固的基本步骤血液凝固包括三个基本步骤:凝血酶原酶复合物的生成;凝血酶原的激活;纤维蛋白的生成。凝血酶原酶复合物的生成可通过内源性凝血途径和外源性凝血途径生成。二者主要区别在于:1.启动方式不同:内源性凝血途径通过激活凝血因子启动(内累12个月);外源性凝血途径是由组织因子暴露于血液

10、启动。(外why3个字母)2.参与的凝血因子不同:内源性凝血途径参与的凝血因子数量多,且全部来自血液,外源性凝血途径参与的凝血因子少,且需要有组织因子的参与。3.外源性凝血途径比内源性凝血途径的反应步骤少,速度快。二、主要抗凝物质的作用体内生理性抗凝物质可分为丝氨酸蛋白酶抑制物、蛋白质C系统和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三类。(一)抗凝血酶通过与凝血酶和凝血因子IXa、X a、a等分子活性中心的丝氨酸残基结合,从而抑制它们的活性。肝素可使抗凝血酶的抗凝作用增强2000倍。(二)蛋白质C系统1.灭活凝血因子Va、a,抑制凝血因子X及凝血酶原的激活。2.促进纤维蛋白溶解。(三)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

11、TFPI是体内主要的生理性抗凝物质,其先与凝血因子Xa结合而抑制后者的催化活性,同时TFPI变构与凝血因子VIIa-组织因子复合物结合,形成四合体灭活凝血因子a-组织因子复合物,负反馈的抑制外源性凝血途径。(四)肝素1.增强抗凝血酶的活性而发挥间接抗凝作用。2.刺激血管内皮细胞释放TFPI而抑制凝血过程。第四节血型一、血型与红细胞凝集(一)血型血型通常是指红细胞膜上特异性抗原的类型。至今已发现25个不同的红细胞血型系统,其中,与临床关系最为密切的是AB0血型系统和Rh血型系统。血型鉴定是安全输血的前提,对法医学和人类学的研究也有重要的价值。(二)红细胞凝集若将血型不相容的两个人的血液滴加在玻片

12、上并使之混合,红细胞可凝集成簇,这个现象称为红细胞凝集。红细胞凝集的本质是抗原-抗体反应。起抗原作用的是镶嵌在红细胞膜上的一些特异蛋白质或糖脂,称为凝集原。能与红细胞膜上凝集原起反应的特异抗体是存在于血浆中的-球蛋白,称为凝集素。发生红细胞凝集时,由于每个抗体上具有2-10个抗原结合位点,因此,抗体可在若干个带有相应抗原的红细胞之间形成桥梁,使它们聚集成簇。输血反应就是由于在体内发生了红细胞凝集。在体外可利用红细胞凝集进行血型鉴定。二、AB0血型系统和Rh血型系统(一)AB0血型系统1.AB0血型的分型(表1223)。2.AB0血型的遗传:人类AB0血型系统的遗传是由A、B和O三个等位基因控制

13、的, A基因和B基因是显性基因,0基因是隐性基因,故各种血型的基因型分别是0型(OO)、A型(AA,AO)、B型(BB,BO)和AB型(AB)。3.AB0血型的鉴定如图1-2-2-1。(二)Rh血型系统1.Rh血型系统的发现在寻找新血型物质的探索中发现,当把恒河猴(Rhesus mon-key)的红细胞重复多次注射入家兔体内,使家兔血清中产生抗恒河猴红细胞的抗体,再用含这种抗体的血清与人的红细胞混合,发现部分人的红细胞可被这种血清凝集,表明这些人的红细胞上具有与恒河猴同样的抗原,称为Rh阳性血型;还有部分人的红细胞不被这种血清凝集,称为Rh阴性血型,这一血型系统即称为Rh血型系统。2.Rh血型

14、的特点及其临床的意义:在人血清中不存在抗Rh的天然抗体,只有当Rh阴性者在接受Rh阳性的血液后,才会通过体液性免疫产生抗Rh的抗体。这样,Rh阴性受血者在第一次接受Rh阳性输血后,一般不产生明显的输血反应,但在第二次或多次再输入Rh阳性血液时,即可发生抗原-抗体反应,输入的Rh阳性红细胞凝集而溶血。Rh系统的抗体主要是IgG,能透过胎盘。因此当Rh阴性的母亲怀有Rh阳性的胎儿时,Rh阳性胎儿的少量红细胞或D抗原可以进入母体,使母体产生抗体,这种抗体透过胎盘进入胎儿的血液,使胎儿的红细胞凝集溶血,造成新生儿溶血性贫血,严重时可致胎儿死亡。但一般只有在分娩时才有较大量的胎儿红细胞进入母体,而且母体血液中的抗体浓度是缓慢增加的,一般需要数月的时间,所以Rh阴性的母亲怀第一胎Rh阳性的胎儿时,很少出现新生儿溶血,但当Rh阴性母亲再次怀有Rh阳性胎儿时,母体血液中的Rh抗体则可进入胎儿体内引起新生儿溶血。练习题一、A1题型1.形成血浆胶体渗透压的主要物质是:A.NaClB.白蛋白(清蛋白)C.球蛋白D.纤维蛋白E.血红蛋白答疑编号500737020101:针对该题提问正确答案B2.下列细胞中吞噬能力最强的是:A.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