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细节体味文本内涵和人物情感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488224771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1.8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品读细节体味文本内涵和人物情感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品读细节体味文本内涵和人物情感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品读细节体味文本内涵和人物情感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品读细节体味文本内涵和人物情感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品读细节体味文本内涵和人物情感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品读细节体味文本内涵和人物情感》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品读细节体味文本内涵和人物情感(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品读细节,体味文本内涵和人物情感内容摘要:“教什么”和“怎么教”永远是语文教学的核心问题, 也是一直困扰一线教师的最大问题。读懂编者意图,读懂文本和作者, 依据学情,贴着文字,贴着学生选择教学策略,合理设计教学,实现 教师、学生、编者、文本之间的深度对话,是突破这一难题的有效手 段。运用这一手段,教学卖白菜,紧抓“穷”“人”“泪”,收效甚佳, 值得思考。关键词:卖白菜;教什么;怎么教;思考卖白菜是莫言忆旧系列作品中的一篇,这也是诺贝尔文学 奖得主莫言和他的作品首次进入初中语文教科书,出现在初一(七年 级)上学期。“作者聚焦一段非常岁月糠菜半年粮的1967年的冬 天,以一种孩子的真切和成人的冷静

2、,加上些微的温情,把当时社会 和家庭生活的本真呈现给读者。 ”1文章通过一段辛酸往事的回忆, 刻画了一个坚强、自尊、朴实、诚信的母亲形象,特殊年代里农民生 活的艰辛与酸楚让人疼痛,但母亲坚强自尊的脊梁却也支撑了一代又 一代人。这篇文章,课本里注释是说选自莫言文集小说的气味,可 也被莫言本人选入自己的散文随笔集。小说?散文?文体是什么,也 许并不要刻意去确定,就是那代人生命中一个真实存在又无法遥远模 糊的印记与流痕。爱说故事的莫言说: “我自己的故事,起初就是我 的亲身经历。”2卖白菜文中的“我”该是莫言,因为莫言在瑞典 学院的诺贝尔奖演讲时说:“我最后悔的一件事,就是跟着母亲去卖 白菜,有意无

3、意的多算了一位买白菜的老人一毛钱。算完钱我就去了 学校。当我放学回家时,看到很少流泪的母亲泪流满面。母亲并没有 骂我,只是轻轻的说:儿子,你让娘丢了脸。”这个“我”又不一定 就是莫言,因为冻哭在那个年代的每个孩子,都能通过莫言的文字找 到自己的影子,那个年代的穷苦,是所有人的穷苦,是整个社会的冰 寒,而我们,又都有这样坚强中摇摇欲坠的凄惶的母亲。“这是我看 到坚强的母亲第一次流泪,至今想起,心中依然沉痛。”如莫言言, 他的童年记忆是“黑暗、恐怖和饥饿”的,卖白菜的经历却是终身难忘。 往事依依,作为莫言忆旧系列作品中的一篇,文章直击文革时期底层 人民的生活现状,令读者如临其境。描绘的细腻、伏笔设

4、置的巧妙、 结局的奇峰突现以及字里行间真情的流转都紧紧地攫住了我们的心, 母亲高尚的人格影响了我的一生,让“我”时至今日仍然刻骨铭心,也 深深地感动着每个读者。一、卖白菜教什么?对初一学生,卖白菜要教什么呢?读读课文后的“探究练习” 就会明白。第一题是这样的。文章最后,作者说母亲是“坚强的”,结合全 文,说说她的“坚强”表现在哪些地方。为什么她的“第一次流泪”能让 作者铭记终生?作者“沉痛”的是什么?这说明,母亲的形象,母亲的“坚强”是教学的重点。贫困交加 的年代,羸弱的母亲以坚强、以慈爱、以自尊、以信守站成了光辉, 朴实、善良又伟大的母亲,给了我们太多的感动。读出母亲的性格, 读出母亲的品质

5、,读懂母亲的苦,读懂母亲的心,尤其读懂从不流泪 的母亲那第一次的流泪,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从这题的问话“为什么 第一次流泪能让作者铭记终生”中,我们可以感觉到,编者是把“我” 视为莫言的。莫言在很多场合很多作品中提到了他的母亲,比如散文 母亲,我们都会读到母亲的爱与坚强。莫言说:“我的母亲教育我, 人要忍受苦难,不屈不挠地活下去。”莫言的散文就是他小说的藤蔓, 更是全面理解他作品的灯塔。卖白菜的母亲,生动仁爱地站在近 乎白描的文字中,苦不失自尊,穷不丢诚信,凄惶的冬天见证了母亲 的酸苦疼痛,更留下了母亲的坚忍与美丽。编者问中刻意指向“坚强” 是可以理解的,毕竟文章的最后一句是“这是我看到坚强的母

6、亲第一 次流泪”,其实除了坚强,我们还可以在文章的各处细节中读出母亲 诸多美德,如善良、仁慈、尊严、诚信、宽容、教人向善等等。这样, 这个“坚强”就有了拓展的必要,母亲的形象才更丰满更立体。为什么她的“第一次流泪”能让作者铭记终生?作者“沉痛”的是 什么?这是教学的另一个重点,也可以视为难点。苏教版教材主编洪 宗礼先生说:“选入这篇文章(卖白菜),一是因为文章写的是作者 12 岁时的故事,表达诚信主题,读初一的孩子们也正处于这个年龄, 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再就是因为莫言是诺奖获得者,让学生们多 接触一点他的作品很有必要。诚信这个主题的挖掘不难,学生可以通 过阅读白菜上的眼泪走近文本主旨。作者

7、沉痛的是什么?这个题目其 实是很有深度的。若是就文本基本意义理解,自然是和诚信关联。报 复性地多算了一毛钱,摧毁了母亲的尊严和诚信,让母亲彻底悲伤, 透骨寒冷,也让“我”陷入了无边的懊悔中,“至今想起,心中依然沉 痛”。莫言说:“在那些饥饿的岁月里,我看到了许多因为饥饿而丧失 了人格尊严的情景。”穷,不是丢弃善良的理由,不是走向丑陋的借 口,母亲要恪守的,是她的清白、尊严与诚实,这也是全天下善良的 母亲的美德。在丰乳肥臀这本书的卷前语上,莫言写下了“献给 母亲在天之灵”的话,但这本书,“实际上是献给天下母亲的”。那么, 卖白菜里的母亲,一样是莫言的母亲,也是我们的母亲,作者的 沉痛,也是我们的

8、沉痛。莫言说:“我的母亲是大地的一部分,我站 在大地上的诉说,就是对母亲的诉说。”“在写作时,必须站在人的立 场上,把所有的人都当做人来写。只有这样,文学才能发端事件但超 越事件,关心政治但大于政治。”3长期艰难的生活,让莫言对人性 有较为深刻的了解,“我知道真正的勇敢是什么,也明白真正的悲悯 是什么”4,他知道,“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片难用是非善恶准确定性的 朦胧地带”5。那么,人性的思考,也在白菜上,因为“饥饿的岁月使 我体验和洞察了人性的复杂和单纯,使我认识到了人性的最低标准, 使我看透了人的本质的某些方面”,卖白菜中的母亲,12 岁饥荒 的少年,撕扯菜帮子的老太太,还有很多不出场的穷人,其

9、实都在折 射年代的人性。那个荒凉的年代,那个苍冷的冬天,所谓“沉痛”,我 想,应该有许多内涵,只是面对初一学生,教学也不宜太做拓深。再来看看第二题:下面的情境,有些如果改为叙述,一句话就 能概括,作者却细致地描写;有些一句带过,却意味深长。读到这些 话时,你想到的是什么?例举的情境,有文章第一段母亲 “苦着脸,心事重重地在屋子 里走来走去,时而.”,还有母亲摘三棵白菜的特写等等。这说明, 这篇文章教学的时候要关注莫言的写法,即细致描写和一句带过的相 得益彰,尤其莫言巧用细节丰满形象的写法,更要重点引导学生品味。 卖白菜一问多处运用了细节描写来刻画母亲这一伟大人物形象。 情境 1 就是文章开头推

10、出的一组写母亲心事重重的特写镜头,用“苦 着脸,心事重重”描写母亲的神态,用“走来走去”“时而揭开、掀动”“时 而拉开、扒拉”描写母亲的动作,用“瞥”“锁定”“端详”描写母亲的眼神。 这一系列的细节描写虽然没有提到一个“穷”字,却把家境的贫困和母 亲的愁苦含蓄地表达了出来,虽然没有直接描述母亲的心理活动,却 能使读者清楚地感受到母亲那沉重而无奈的心理状态和从犹豫不决到痛下决心的心理变化,可见母亲是在无计可施、万般无奈的情况下 做出了要卖掉最后三颗白菜的决定的。没有这些细腻的描写,母亲的 形象就会单薄,作品蕴有的情感就难以真切地表达。读母亲,读细节,读光辉,悟沉痛。这样,我们就明白了卖 白菜一文

11、编者意图中的教学内容:母亲的坚强,我的沉痛,细节描 写的艺术魅力。当然,这篇文章,留给我们阅读和教学思考的还有很 多很多。二、卖白菜怎么教?1、猜感动语段,读感人细节实录一:师:那个严寒的冬天,那段沉痛的往事,我读读都觉得内心感 慨感动,很多语段,老师是一读再读。字字句句都是那个冬天的泪, 令人不忍卒读。同学们,猜猜看,老师一读再读的语段会是哪个?生思考。生:老师,我觉得会是文章的开头部分, “母亲的眼睛湿漉漉 的,但她没有哭,她有些恼怒地说.”,这里写出了母亲的坚强, 其实她也舍不得卖白菜。师:确实,母亲湿漉漉的眼睛让我感慨万千,那你能不能用心 读好这些句子?生读“母亲的眼睛湿漉漉的,但她没

12、有哭,她有些恼怒地 说.”,读得很有感情。生:其实文章第一段,我就觉得很感动,母亲心事重重,内心 焦虑纠结,写得很感动。师:文章的一开场,我们就被作者带进了那个贫寒愁苦的冬天, 这段文字让我们不忍卒读,还是请你来好好地读读。生读。师:同学们想想,写母亲内心的愁苦,应该怎么读?生:读得慢一点,忧伤一点,感觉母亲很痛苦很无奈的样子。生再读,后面的回答都结合朗读来推动。生:母亲和我的对话,要决定去卖白菜的对话很让我感动。生:我觉得老师你会读这部分,也就是回忆那第三棵白菜的种植过程的语段,这里写得很感动,写出了对白菜的热爱与珍惜。生:母亲打我一巴掌,然后我哭了,母亲温暖说话的部分也很 感动。生:老太太

13、撕扯白菜,老师你会很细致地读,写出了我对白菜 的心疼。生:最后我和母亲流泪了,尤其母亲的流泪,我读了特别感动,老师也一定会读了再读。卖白菜一文,我们可以找到诸多个教学的切入点,比如母 子话语中的省略号,比如那多次闪烁的泪花,比如“最坏的事情”,比 如就那标题“卖白菜”,比如最后一句“这是我看到坚强的母亲第一次 流泪,至今想起,心中依然沉痛”等等。它们都能很巧妙地剖开文本 教学的切口,引导我们走进文章深处,去感知,去思索。最后选择了 这极为朴素的提问入手,要学生去猜教师读来特别感动的语段,其实 是希望和学生的阅读体验做灵魂的碰撞。情感是始终贯穿于语文教学 活动第一环节的,语文教学中如果能充分利用

14、情感因素,使学生在心 灵上与作者与其他读者沟通,在情感上与课文内容产生共鸣,就会大 大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得到 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与提升。所以,不管是从教学起因角度理解还 是从教学效果角度理解,语文教学只有激发学生的情感,学生才容易 进入课文情境中去。“那个严寒的冬天,那段沉痛的往事,我读读都 觉得内心感慨感动,很多语段,老师是一读再读。字字句句都是那个 冬天的泪,令人不忍卒读。同学们,猜猜看,老师一读再读的语段会 是哪个?”猜的是教师阅读的语段,实际上学生阅读感受的另一种呈 现,这种问法其实是“你最感动的语段是什么”这样一问的巧妙转换, 是希望撬动学生的学

15、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期待自 己的阅读感受能与教师的相一致,从而获得阅读的成就感。每个学生 的生活经验、社会阅历、知识掌握程度、思维方法、个性气质等各不 相同,他们在阅读同一文本时,会有不同的情感反应,这也就保证了 卖白菜一文的诸多生动的场景和细腻的描写都能浮现在课堂上, 学生也得以再温文本,阅读的内化就逐渐加强。朗读是引导学生还原 语言形象,感受语言情境,体味语言情感,理解语言内蕴的重要方法, 是培养学生语言的感受力、领悟力的有效手段。强调真诚用心的朗读, 在读中品味卖白菜里最感动最催人泪下的描写语段,为课堂教学 营造了适宜的气氛,师生很快入境。2、读母亲之“穷”,感受贫寒的冬

16、天实录二:师:大家有没有发现,我们找出来的这些个语段,都是? 生:细节描写! 师:是的,这就是这篇文章打动我们心灵的原因之一,细腻的细节描写,让那个冬天的故事那些挣扎在冬天的人物都鲜活生动了起来,有着很强的感染力。那你们再想想,这些细节描写又都写出了什么?”生:写出了温暖,我觉得这些细节都写出那个冬天的温暖。” 师:哦?你能具体说说吗? 生:从我们卖白菜的过程中,母亲打我一巴掌,后来又安抚我,我觉得母亲对我很温暖。”师:是的,很多细节我们都可以这样感受到。你呢,你有什么发现?生:都写出了爱!我爱这些白菜,母亲也很爱我。卖白菜的时候那种痛苦,其实都是爱。生:都写出了那个寒冷的冬天,寒风吹来,感到特别可怜,我们卖白菜,很不容易。”师:寒冷,寒风,卖白菜,都让我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