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系统分析课程设计

上传人:m**** 文档编号:488212777 上传时间:2023-04-20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20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电力系统分析课程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电力系统分析课程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电力系统分析课程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电力系统分析课程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电力系统分析课程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电力系统分析课程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电力系统分析课程设计(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电力系统编程潮流计算1设计任务及初步分析1.1设计任务条件:节点数:3支路数:3计算精度:0.00010支路1:0.0300+j0.09001HH2支路2:0.0200+j0.09002卜H3支路3:0.0300+j0.09003卜H1节点 1: PQ节点,S (1) 节点 2: PQ节点,S (2) 节点 3:平衡节点,U( 3) =1.0000 / 0.0000要求:编写程序计算潮流1.2初步分析潮流计算在数学上可归结为求解非线性方程组,其数学模型简写如下:f1(X1,X2,Xn)0f2(X1,X2,Xn)0fn(X1,X2,Xn)02牛顿-拉夫逊法简介2.1概述牛顿-拉夫逊法是目前求解非

2、线性方程最好的一种方法。 这种方法的特点就 是把对非线性方程的求解过程变成反复对相应的线性方程求解的过程, 通常称为 逐次线性化过程,就是牛顿-拉夫逊法的核心。牛顿-拉夫逊法的基本原理是在解的某一邻域内的某一初始点出发,沿着该 点的一阶偏导数一一雅可比矩阵,朝减小方程的残差的方向前进一步,在新的点 上再计算残差和雅可矩阵继续前进, 重复这一过程直到残差达到收敛标准, 即得 到了非线性方程组的解。因为越靠近解,偏导数的方向越准,收敛速度也越快, 所以牛顿法具有二阶收敛特性。而所谓“某一邻域”是指雅可比方向均指向解的 范围,否则可能走向非线性函数的其它极值点, 一般来说潮流由平电压即各母线 电压(

3、相角为0,幅值为1)启动即在此邻域内。2. 2 一般概念对于非线性代数方程组fi x1,x2, , xn0i 1,2, n(21)在待求量x的某一个初始计算值x0附件,将上式展开泰勒级数并略去二阶及f X0以上的高阶项,得到如下的线性化的方程组(2 - 2)上式称之为牛顿法的修正方程式。由此可以求得第一次迭代的修正量f X01f X0(2- 3)将X0和X0相加,得到变量的第一次改进值X1。接着再从X1出发,重复上述计算过程。因此从一定的初值X0出发,应用牛顿法求解的迭代格式为Xk XkXkXk1 Xk Xk(2(2-4)-5)上两式中:f x是函数f x对于变量x的一阶偏导数矩阵,即雅可比矩

4、阵 J ;k为迭代次数。由式(2-4)和式子(2-5)可见,牛顿法的核心便是反复形成求解修正方程式。牛顿法当初始估计值X0和方程的精确解足够接近时,收敛速度非常快, 具有平方收敛特性。2.3潮流计算的修正方程运用牛顿-拉夫逊法计算潮流分布时, 首先要找出描述电力系统的非线性方 程。这里仍从节点电压方程入手,设电力系统导纳矩阵已知,则系统中某节点(i 节点)电压方程为n?YUSiUi从而得?nSiUi YjUjj i(2- 6)? n进而有R jQi Ui YjU j 0j i式(2 6)中,左边第一项为给定的节点注入功率,第二项为由节点电压求 得的节点注入功率。他们二者之差就是节点功率的不平衡

5、量。现在有待解决的问 题就是各节点功率的不平衡量都趋近于零时,各节点电压应具有的价值。由此可见,如将式(2-6)作为牛顿一拉夫逊中的非线性函数 F X 0,其中节点电压就相当于变量 X。建立了这种对应关系,就可列出修正方程式,并 迭代求解。但由于节点电压可有两种表示方式一一以直角做表或者极坐标表示, 因而列出的迭代方程相应地也有两种,下面分别讨论。2.4直角坐标表示的修正方程? ?节点电压以直角坐标表示时,令Ui e jfi、Uj ej jfj,且将导纳矩阵中元素表示为Yij Gij jBij,则式(2- 7)改变为(2- 7)nRjQie jfiGjjBj ejjfj 0j 1再将实部和虚部

6、分开,可得p e Gj ej Bij fjfi Gij fj Bij ej0j 1n( 2 - 8)Qifi Gjej Bj fj e Gj fj Bij ej0j这就是直角坐标下的功率方程。可见,一个节点列出了有功和无功两个方程。对于PQ节点(i 1,2, ,m 1),给定量为节点注入功率,记为 R、Qi,则由式(2-8)可得功率的不平衡量,作为非线性方程np peGjej Bij f jfiGij f jBij ej(2 - 9)j 1nQi Qi fi Gjej Bij fj eGjfjBijejj 1式中p、 Qi分别表示第i节点的有功功率的不平衡量和无功功率的不平衡 量。对于PV节点

7、(i m 1,m 2, ,n ),给定量为节点注入有功功率及电压数值,记为P、Ui,因此,可以利用有功功率的不平衡量和电压的不平衡量表示出非线性方程,即有Pnpe GijejBij f jfiGij fjBijejj 1(2 - 10)Ui22 2 2Uiefi式中Ui为电压的不平衡量对于平衡节点(i m ),因为电压数值及相位角给定,所以Us es jfs也确 定,不需要参加迭代求节点电压。因此,对于n个节点的系统只能列出2n 1个方程,其中有功功率方程n 1 个,无功功率方程m 1个,电压方程n m个。将式(2 9)、式(2- 10)非 线性方程联立,称为n个节点系统的非线性方程组,且按泰

8、勒级数在 fi0、e0(i 1,2, ,n,i m )展开,并略去高次项,得到以矩阵形式表示的修正方程如下。PH11N11H12N12Q1J11L11J12L12巳H21N21H22N22Q2J21L21J 22L22PpHp1Np1Hp2Np2u2Rp1Sp1Rp2Sp2PnHn1Nn1Hn2Nn2u;Rn15i1Rn2Sn2:H1pN1pHmNmJ1 pL1 pJ1nL1nH2pN2pH2nN2nJ2pL2p2nl-2n-H ppNppHpnNpnRppSppRpnSpn.H npNnpHnnNnn上式中雅可比矩阵的各个元素则分别为HjNjPejJijQiLjQiejRjUi2SjUi2e

9、j将(2 11)写成缩写形式PQU2对雅可比矩阵各元素可做如下讨论:当j i时,对于特定的j只有该特定点的fi和e是变量,中各非对角元素表示为HijBjUGjfiNijJPejJijQiBj fiGjeiLjQiejRjUi2Sjej当j i时,雅可比矩阵中各对角元素的表示式为HjnGij f jBijqGii fi Biie(2 11)(2 12)于是雅可比矩阵Gij eiBijfiGij fiBij eiNijejJijQiGij ejBijfjijBjfjijGieGiielBii fiBiifLijQiejGijfjj iijBijqGii fiBiiUi22fiSij2eej由上述表

10、达式可知,直角坐标的雅可比矩阵有以下特点:1)雅可比矩阵是2n 1阶方阵,由于Hj Hji、NjNji等等,所以它是一个不对称的方阵。2)雅可比矩阵中诸元素是节点电压的函数,在迭代过程中随电压的变化而 不断地改变。3)雅可比矩阵的非对角元素与节点导纳矩阵Yb中对应的非对角元素有关,当Yb中的Y为零时,雅可比矩阵中相应的 Hj、Nj、JLj也都为零,因此, 雅可比矩阵也是一个稀疏矩阵。3程序设计3.1 程序流程图输入原始数据形成节点导纳矩阵设电压初值e(。)、2设迭代次数k=0 计算误差向量?pk)、?Q(k)、?U2(k)是收敛否,否求雅可比矩阵元素解修正方程, 求解?ek)、?f(k)修正节

11、点电压e(k+i)=gk)_?e(k)f(k+1)=f(k)-?f(k)求支路功率分布和损耗F停机求PU节点无功功率, 求平衡节点功率K=K+1KKmax不收敛停机图3-1程序流程图3.2源程序n=3n1=3isb=3pr=0.0001B1=1 2 0.03+0.09i 0 1 0;1 3 0.03+0.09i 0 1 0;2 3 0.02+0.09i 0 1 0B2=0 -0.5-0.2i 1 0 0 2;0 -0.6-0.25i 1 0 0 2;0 0 1 1 0 1X=1 0;2 0;3 0%X=input(节点号和对地参数:X=);Y=zeros( n);Times=1; %置迭代次数

12、为初始值%创建节点导纳矩阵for i=1: n1if B1(i,6)=0 % 不含变压器的支路P=B1(i,1);q=B1(i,2);丫(p,q)=Y(p,q)-1/B1(i,3);丫(q,p)=Y(p,q);Y(p,p)=Y(p,p)+1/B1(i,3)+0.5*B1(i,4);Y(q,q)=Y(q,q)+1/B1(i,3)+0.5*B1(i,4);else %含有变压器的支路p=B1(i,1);q=B1(i,2);丫(p,q)=Y(p,q)-1/(B1(i,3)*B1(i,5);Y(q,p)=Y(p,q);Y(p,p)=Y(p,p)+1/B1(i,3);Y(q,q)=Y(q,q)+1/(B

13、1(i,5)A2*B1(i,3);endendYOrgS=zeros(2* n-2,1);DetaS=zeros(2*n-2,1); % 将 OrgS DetaS 初始化%创建OrgS,用于存储初始功率参数h=0;j=0;for i=1:n % 对PQ节点的处理if i=isb&B2(i,6)=2h=h+1;for j=1: nOrgS(2*h-1,1)=OrgS(2*h-1,1)+real(B2(i,3)*(real(Y(i,j)*real(B2(j,3) -imag(Y(i,j)*imag(B2(j,3)+imag(B2(i,3)*(real(Y(i,j)*imag(B2(j,3) )+imag(Y(i,j)*real(B2(j,3);OrgS(2*h,1)=OrgS(2*h,1)+imag(B2(i,3)*(real(Y(i,j)*real(B2(j,3)-ima g(Y(i,j)*imag(B2(j,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