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安排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488211381 上传时间:2022-11-27 格式:DOCX 页数:63 大小:39.5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安排_第1页
第1页 / 共63页
四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安排_第2页
第2页 / 共63页
四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安排_第3页
第3页 / 共63页
四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安排_第4页
第4页 / 共63页
四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安排_第5页
第5页 / 共6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四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安排》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安排(6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四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安排时间过得真快,总在不经意间消逝,成果已属于过去,新一轮的工作即将来临,来为今后的学习制定一份安排。什么样的安排才是有效的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四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安排,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四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安排1一、教学内容分析:品德与社会是九年义务教化课程开设的一门综合性课程,品德与社会应当加强相识社会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的培育,要为学生呈现出详细的、生活化和情境化的学问,给学生留有肯定的空间去发觉问题,解决问题,并要留意教科书编写的儿童化。本册教材编写追求的基本理念是:1、道德教化存在于儿童的全部生活中,让道德培育回来生活。2、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促进学生在发展

2、中生活。3、选取有教化意义的教化内容,引导学生生活。4、追求情感、看法、行为习惯、学问技能培育的内在统一。5、体现课程标准的综合性、社会性、生活性,提倡自主的体验学习、探究性学习和问题解决式学习。本册教材共有三个单元:第一单元是生活中讲规则,分别介绍我们的约定;做守规则的小学生;我做小小普法员。其次单元健康的生活,支配了走进健康;远离“诱惑”;健康生活每一天;第三单元交通连着你我他:从马车到飞机;天涯海角任我游;我做交通设计师。二、教学目标和任务:1、情感、看法、价值观目标:(1)养成自觉讲规则,遵守公共秩序的看法。(2)养成文明礼貌、诚恳守信、团结协作、有责任心的品质。(3)初步形成民主、法

3、制观念,做到遵守法律自律。(4)酷爱生活,感受生活的欢乐。(5)学会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用法律爱护自己,约束自己的行为。(6)养成自尊自主、乐观向上的生活看法。(7)健康成长,远离诱惑,形成优良的道德品质和良好的心理素养。(8)了解水陆交通及航空的光辉历程,及给人们供应的便利。2、实力目标:(1)能与他人同等的沟通与合作,学习民主的参加探究活动。(2)学习从不同的角度视察、相识、分析社会事物和现象,尝试合作的、有创意的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习对生活中遇到的道德问题做出正确的推断和选择。(3)养成搜集、整理和运用社会信息的实力,能够运用简洁的学习工具探究和说明问题。(4)学会用法律来

4、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用法律爱护自己,约束自己的行为。(5)健康成长,远离诱惑,形成优良的道德品质和良好的心理素养。(6)树立法制观念,培育学法、用法的意识。3、学问目标:(1)初步理解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关系。(2)初步懂得法律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3)知道科技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影响。(4)知道我国的一些法律法规,了解法庭审判的基本程序。(5)知道我们生活中的一些危害健康的东西,用主动的心态促进自己健康成长。(6)知道生活中的很多规则能给社会带来秩序与公允、平安与信任。(7)知道诚信是做人之本,从小做一个诚恳守信的人。(8)初步了解生产、消费活动与人们生活的关系。(9)初步懂得讲文明、

5、遵守法律律对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三、方法措施: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帮助学生全面提高。2、丰富学生的生活阅历,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3、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习爱好。4、充溢教学内容,联系丰富生活。5、拓展教学空间,开发和利用地方和校本的各种课程资源。四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安排2一、指导思想1、对学生进行良好特性品质的教化。2、对学生进行酷爱大自然、爱护环境意识的教化。3、培育学生不怕困难,英勇前进的意志教化。4、对学生进行合作意识和关爱他人的道德规范教化。5、培育学生的消费意识,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金钱观。二、教学目标1、 教化学生从小要养成良好的特性品质,培育自己健康的爱好爱好。2、

6、 教化学生要有战胜困难的信念和决心,时刻保持乐观的心态。3、 教化学生要懂得与人团结协作,相互帮助,关爱他人。4、 教化学生发觉自然规律,懂得与自然和谐相处。5、 教化学生酷爱社会主义祖国,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念、骄傲感,为维护祖国统一,民族的团结奋斗。三、教学原则a) 品德与社会课必需坚持马列主义的指导,力求思想性与学问性,趣味性与实践性相统一。b)观点正确,说理明白,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接受。c)加强针对性,讲求实效。d)坚持正面教化。e)以情感人、情理交融。f)坚持启发式。g)坚持教化的一样性。四、学科实践活动支配:1、 开展一次“我的成长经验”沟通会。2、 开展一次超市购物活动。3

7、、 收集公共生活中一些社会道德的实例,开一次“公共道德靠大家”的主题班会。四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安排3一、学生状况分析四年级是小学生学问、实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相识,养成了肯定的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相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须要。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学生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习,能主动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习活动中去。本教材以四年级儿童不断扩大的社会生活为主线,以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为前提,以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为标,以体现与人为本的现代教化价值取向为理念;引导学生通过与

8、自己生活亲密联系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获得对现代社会生活的主动看法和参加实力;在感悟和体验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和发展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相识和理解;逐步养成社会主义合格公民所必需具备的道德观、价值观及相应的良好行为习惯。二、教材分析本教材共有三个单元,分别为:生活中的消费、生活中的习俗、平安的生活。教材以四年级儿童不断扩大的社会生活为主线,以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为前提,以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为标,以体现与人为本的现代教化价值取向为理念;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亲密联系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获得对现代社会生活的主动看法和参加实力;在感悟和体验的

9、基础上,不断丰富和发展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相识和理解;逐步养成社会主义合格公民所必需具备的道德观、价值观及相应的良好行为习惯。三、教学目标1、情感与看法目标:(1)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养成酷爱劳动、勤俭节约的看法,养成文明礼貌、诚恳守信、友爱宽容、公允公正、团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质。(2)酷爱祖国,珍视祖国的文化传统和节日习俗。(3)尝试合理地、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习对生活中的道德问题作出正确的推断和选择。2、行为与实力目标:(1)初步了解个人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初步理解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关系。了解一些社会组织机构和社会规则,初步懂得规则、法律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2)知道一

10、些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知道社会生活中不同群体、民族、国家之间和谐相处的重要意义,懂得和平与发展是人类共同的愿望。3、学问与技能目标:培育学生逐步建立自觉遵守公共秩序的意识,知道怜悯和帮助残疾人是一个人的良好品德的体现,并养成主动关爱境况困难或者不幸人的行为;知道自己是集体中的一员,关切集体、参与集体活动、维护集体荣誉担当义务,了解家乡环境问题,主动参与力所能及的环境爱护活动,了解民风民俗及对人们的影响,抵制不良风气和迷信活动,感受家乡的改变和发展,培育对家乡的酷爱之情;了解交通发展的状况,感受交通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体会电视、网络等媒体与人们生活的关系,了解办一张报纸的

11、基本方法,学会合作办小报,了解通信的发展,知道现代通信的种类和方式,学会常用的通信方法四、教学措施:1、变更陈旧的观念,树立新观念(1)转变教材观。教学是对教材的再创建,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依据新课程的教学要求,要运用好教材。要做到“删减、替换、补充”。,教材是为学生供应的案例。老师在备课过程中,要留意理清教材的思路,把握教材的教学主题。在教学过程中,要以教材供应的教化主题为基础,引导学生去学习,去探究。(2)转变教学观。新的课程改革,把关注人作为课程的核心理念,提出:“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第一要变“目中无人”为有人。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更新观念,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要关注每一位学

12、生情感、看法、价值观、实力的形成。其次,变“重结论轻过程”为重视学生学的过程。新课程强调过程,强调学生探究新知的经验和获得新知的体验。老师的教学过程,要指导学生怎样学,通过什么方法学;不要把现成的结论强加给学生,要让学生用自己的眼光、方式来看待世界,允许学生有自己的看法。2、遵循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理念(1)帮助学生参加社会、学习做人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的核心是帮助学生参加社会、学习做人。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体现以人为本的现代教化价值取向。培育学生对生活的主动看法和参加社会的实力,使学生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特性品质的人。(2

13、)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化意义在于对儿童生活的引导,用经过生活锤炼的,有意义的教化内容教化儿童。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所选取、引用的教化内容和形式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须要,引导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动身,用自己的眼睛视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探讨社会。3、要追求教化的基础性和有效性儿童期是品德与社会发展的启蒙阶段,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从儿童发展的现实和可能动身,要采纳他们乐于和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帮助、引导他们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为他们今后人格和谐发展与完善奠定基础。4、改革教学方式老师要留意遵循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基本教学理念,实行以客观社会为基础与学生为主体

14、的敏捷多样的教学形式。广泛采纳活动型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在自主活动中自我体验感悟,探究发觉训练技能,养成习惯。5、重视学生学业评价品德与社会课评价目的是获得反馈信息,帮助老师改进教学,促进儿童发展,保证课程目标的实现,而不是对学生品德与社会性发展水平做终结性的评定,更不是利用评价结果对儿童进行比较与分等。因此,要从每个学生原有基础动身,敬重学生的特性特点,强调以激励为主的发展性评价。五、学困生帮扶措施:正如乌申斯基所说:“老师的人格对于年轻的心灵来讲,是任何东西都不能代替的有益于发展的阳光,教化者的人格是教化事业中的一切。”学生透过老师的行为来推断老师的人格,一旦他认可了老师的人格,他就会接纳之

15、,从而完善自己的人格。只要我们用一种合理的、民主的激励和宽容的看法来对待学生,以学生的特性发展为目标,用发展的目光看待学生,用满腔热忱和期望去塑造学生的性格,信任耕耘就会有收获!1、课堂内外敬重个体。爱是教化的前提,没有爱就没有教化,而这种爱又必需是真诚的。打开孩子心里的那扇门,当我们与学困生建立一种友好,同等的关系时,他们就会主动向我们吐露心迹,放开心扉地与我们交挚友,这样他们就会亲其师而信其师,喜爱听老师的课,对老师的指责教化也乐于接受。马克思曾说:爱须要用爱来交换,心灵须要专心灵来塑造。我们不能把学生培育成一模一样的人,也不应当这样要求学生。因而,敬重学生,还表现在敬重学生的特性,只有这样,才能培育出有创建力又具特性特征的人。2、点燃自信、磨砺性格。自信是胜利的保证,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念、战胜自我很重要,要让他们明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