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单元检测 1 含解析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488201717 上传时间:2022-11-21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46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单元检测 1 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高考历史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单元检测 1 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高考历史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单元检测 1 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高考历史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单元检测 1 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高考历史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单元检测 1 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单元检测 1 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单元检测 1 含解析(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精品资料单元检测提升一、选择题1(2017河北沧州质检)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写道:“中国古代社会中凭借血缘关系对族人进行管辖和处置的制度与中国古代社会中的宗族组织相配合,是统治阶级维护政治和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这说明宗法制()A有效维系了西周统治秩序的稳定B按照宗族组织原则组建地方政权C体现了血缘关系同政治关系的结合D实现了国家政治权力的高度集中解析:选C。解答此题抓住关键信息“是统治阶级维护政治和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说明了宗法制体现了血缘关系同政治关系的结合,故C项符合题意;A、B两项说法正确,但与题意材料不符;D项说法错误。2(2017福建福州六校第一次联考)柳宗元在封建论中写道:“周有

2、天下,裂土田而瓜分之,设五等,邦群后,布履星罗,四周于天下,轮运而辐集,合为朝觐会同,离为守臣扞(捍)城。”周初的这一做法()A有利于维护等级秩序B容易形成割据混战C有利于稳定政治统治D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解析:选C。据题干“周有天下,裂土田而瓜分之”,说的是分封制,从提问方式“周初的这一做法”可说明考查的是分封制的影响,时间是周初;分封制实行后,形成了等级秩序,所以等级秩序是分封制的产物,不能说是分封制维护了等级秩序,故A项错误;从“合为朝觐会同,离为守臣扞(捍)城”,说的是周初分封制的积极作用,维护了统治,故B项错误,C项正确;周初,尚没有实行中央集权体制,故D项错误。3(2017安徽江南十

3、校联考)左传载:“郑武公、庄公为平王卿士。王贰于虢,郑伯怨王,王曰:无之。故周郑交质,王子狐为质于郑,郑公子忽为质于周。王崩,周人将畀(b,给予)虢公政。四月,郑祭足帅师取温之麦。秋,又取成周之禾。周郑交恶。”材料反映出的实质是()A周天子地位衰微B分封制遭到破坏C宗法制崩溃D嫡长子继承制遭到破坏解析:选B。材料从“周郑交质”到“周郑交恶”实质上反映了周代分封制遭到破坏,故选B项。A项属于现象,排除;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周郑之间存在血缘纽带,故C项错误。D项与材料信息无关。4(2017山东潍坊第一次检测)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杨阳说:“中国历史绕不开封建制,也绕不开大一统和郡县制,就像中国的今天和未来绕

4、不开现代化一样。但是要从封建制中找到现代社会的必要元素,显然不大可能。”下列对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A一部中国历史就是封建的历史B封建制、大一统和郡县制是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C研究中国历史,必须要研究封建制、大一统和郡县制D封建制中有现代社会的基本要素,只是需要去寻找解析:选C。材料中的“封建制”即分封制,它是奴隶社会的重要政治制度,与封建社会是两个不同的概念,B项错;据材料信息“中国历史绕不开封建制,也绕不开大一统和郡县制”可知C项正确,A项错误;D项与材料信息“要从封建制中找到现代社会的必要元素,显然不大可能”不符,排除。5(2017河南洛阳调研)作为一位有作为的帝王,汉武帝在政治体制上形成

5、了两个官僚系统:一个由大将军、尚书等组成的中朝(又称内朝或内廷),是决策机关;一个以丞相为首的外朝,是政务机关。这一局面的形成()A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B促使了官僚政治的基本形成C限制了权臣对皇权的威胁D避免了帝王暴政局面的出现 解析:选C。本题考查汉代中外朝制度。材料反映的是汉武帝时期的中外朝制度,涉及的主要是中央皇权与相权的关系,不是强化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故A项错误;官僚政治在秦朝时已基本形成,故B项错误;材料中汉武帝设置中朝,主要是限制以丞相为首的外朝,有利于加强皇权,削弱相权,故C项正确;帝王暴政是封建专制制度的产物,不能真正避免,故D项错误。6秦朝的“三公九卿”中,奉常掌宗庙礼仪,

6、郎中令掌宫殿警卫,少府管皇帝的生活供应,宗正管皇帝家族和亲戚等。这反映了中国古代政体的本质是()A职分细化,各负其责B化国为家,君权至上C选贤举能,唯才是用D官员众多,政务繁杂解析:选B。依据所学,三公九卿只是秦朝时期的中央官制;题干中所列出的奉常、郎中令、少府、宗正所掌管的宗庙、宫殿、皇帝生活、皇帝家族和亲戚,表明秦朝将与皇帝及其家族有关的事情上升到国家政治的高度,体现了化国为家,君权至上的特点。故选B。7(2017湖南省郴州市高三检测)下图所示是四方古印文,联系秦朝的历史,我们可以得到的正确结论是()秦朝创立皇帝制度秦朝在中央设立丞相、御史大夫等职秦朝在地方推行分封制秦朝统一了文字ABC

7、D解析:选A。皇帝信玺可印证秦朝创立皇帝制度,故正确;右丞相印、御史丞印可印证秦朝在中央设立丞相、御史大夫等职,故正确;秦朝在地方推行郡县制,故错误;印玺都是用小篆刻成的,说明秦朝统一了文字,故正确,选择A项符合题意。8(2017湖南十三校联考)在中国古代,常有“前主所是著为律,后主所是疏为令”的做法,体现的是以皇权为代表的个人立法与决策,后实现一定的法定决策程序,并开始有所改观的是()A汉初的内外朝制度 B隋唐三省体制C宋代二府三司制度 D明朝内阁制度解析:选B。注意材料信息“实现一定的法定决策程序”。隋唐三省体制下,中书省负责草拟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再由皇帝裁决,最后交尚书省执行,体现决

8、策程序制度化,故B项正确;当初的内外朝制度下,中朝在宫廷之内事先对重大事件做出决策,不符合“实现一定的法定决策程序”,故A项错误;二府三司制度主要体现的是分割宰相权力,不符合“实现一定的法定决策程序”,故C项错误;明朝内阁无决策权,D项无法体现“实现一定的法定决策程序”。9(2016江西新余高三期末)易中天先生在帝国的终结一书中指出,皇帝对官员常有一种复杂的心理。一方面,他离不开官员;另一方面,他又近乎本能地认为帝国的事情会坏在这帮家伙手里。下列哪些属于皇帝为了避免“帝国的事情会坏在这帮家伙手里”而采取的措施()汉武帝设中朝宋朝实行二府三司制元朝设中书省明朝废丞相,设内阁A BC D解析:选B

9、。为了避免“帝国的事情会坏在这帮家伙手里”,皇帝采取削弱和分割相权的措施。汉武帝设中朝,成为新的中央决策机构,削弱三公的地位,故正确;宋朝实行二府三司制,枢密使、三司使分别削弱宰相的军权、财政权,故正确;元朝时中书省权力很大,威胁到皇权,故错误;明朝废除丞相制度,设立听命于皇帝的内阁,故正确。B项符合题意。10(2016河南洛阳二模)唐太宗命令高士廉等人修撰的氏族志,不再沿袭南北朝以来以山东士族为高门的惯例,而是以本朝的官品作为门第高低的根据,没有做本朝高官的士族,都将其门第品级降下来。这种做法()A利于扩大唐朝统治基础B扭转了唐代的等级观念C提高了庶族的社会地位D改变了官吏选拔的标准解析:选

10、C。从材料中“以本朝的官品作为门第高低的根据”信息可知,该做法会使一些原本出身不高的庶族地主的地位上升,故C项符合题意。材料中的做法属于统治阶级内部门第的调整,和扩大统治基础无必然联系,排除A项;无论是山东士族还是本朝士族都是士族,调整门第等级不会扭转唐代等级观念,故B项错误;材料信息未涉及选官,故D项错误。11明朝都察院下设十三道监察御史,为正七品官,分区掌控监察,称“巡按御史”。巡按御史“代天子巡狩”,大事奏裁,小事主断。州县官员在巡按御史到来前,“迎跪道旁,倘遇风雨,即知府亦陷膝泥中”。这表明()A监察官员位卑权重B监察官员掌握了地方行政权C监察机构庞大臃肿D监察制度利于提高行政效率解析

11、:选A。本题考查明代监察制度。巡按御史为正七品官,品位较低,却是“代天子巡狩”,大事奏裁,小事主断,连品级远高于御史的知府(一般为正四品)也要“迎跪”,由此可以看出监察御史位卑权重,故A项正确;监察御史只管地区监察,故B项错误;材料未体现监察机构臃肿,故C项错误;监察制度的主要作用在于替皇帝监督官员,故D项错误。12清史稿感叹说:“任军机者,自亲王外,其领袖者必大学士(内阁成员),唐、元三公(唐设置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为正一品,宋元基本仿此制)尚不及也。”这表明清代()A军机大臣拥有一定决策权B军机大臣品级不断提高C军机处获得内阁的控制权D亲王与大学士彼此牵制解析:选A。本题考查清代军机处

12、。材料主要反映军机大臣的地位,与品级的提高无关,B项错误;任军机大臣的主要是内阁成员,并不能说明军机处获得内阁的控制权,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亲王与大学士的牵制问题,D项错误;“任军机者,自亲王外,其领袖者必大学士,唐、元三公尚不及也”说明军机大臣和唐、元三公一样,拥有一定的决策权,故选A项。二、非选择题13(2017南京高三模拟)地方政治制度是中央集权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史记秦始皇本纪材料二诸侯王,高帝初置,金玺

13、绶,掌治其国,有太傅辅王,内史治国民,中尉掌武职,丞相统众官,群卿大夫都官如汉朝武帝改汉内史为京兆尹,中尉为执金吾,郎中令为光禄勋,故王国如故。损其郎中令,秩千石。改太仆曰仆,秩亦千石。成帝绥和元年(公元前8年)省内史,更令相治民,如郡太守,中尉如郡都尉。(东汉)班固汉书卷十九百官公卿表材料三行中书省,凡十一,秩从一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疆,与都省为表里。国初,有征伐之役,分任军民之事,皆称行省,未有定制。中统、至元间,始分立行中书省,因事设官,官不必备,皆以省官出领其事。其丞相,皆以宰执行某处省事系衔。其后嫌于外重,改为某处行中书省。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元史百官

14、志材料四在史学里,制度本属一项专门学问。任何一制度之创立,必然有其外在的需要,必然有其内在的用意,则是断无可疑的。纵然事过境迁,后代人都不了解了,即其在当时也不能尽人了解得,但到底这不是一秘密。在当时,乃至在不远的后代,仍然有人知道得该项制度之外在需要与内在用意,有记载在历史上,这是我们讨论该项制度所必须注意的材料。否则时代已变,制度已不存在,单凭异代人主观的意见和悬空的推论,决不能恰切符合该项制度在当时实际的需要和真确的用意。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1)根据材料一,概括战国时期“诸侯更相诛伐”的原因,并指出秦朝是如何破解的。(2)根据材料二,指出汉代诸侯王国政治地位发生了怎样的演变。(3)根据

15、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朝行省的性质及创立的目的。(4)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如何理解材料四中“任何一制度之创立,必然有其外在的需要,必然有其内在的用意”。解析:本题考查阅读分析能力。(1)第一小问原因,根据材料一“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可以看出宗法制遭到破坏,此时周王室已经不能禁止诸侯之间的诛伐;第二小问破解,根据材料一“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可以推导出秦朝采取的措施是统一国家、推行郡县制。(2)根据材料二,汉朝初年实行郡国并行制,由诸侯王实际统治封国,汉武帝之后“损其郎中令,秩千石。改太仆曰仆,秩亦千石。成帝绥和元年(公元前8年)省内史,更令相治民,如郡太守,中尉如郡都尉”,表明已经采用俸禄制,地方长官相当于郡守县令。(3)第一小问性质,根据材料三“以宰执行某处省事系衔”及所学知识可以推断出其具有地方行政机构和中央派出机构的双重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