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流转规模经营发展现状的调研报告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488200654 上传时间:2022-12-12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土地流转规模经营发展现状的调研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土地流转规模经营发展现状的调研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土地流转规模经营发展现状的调研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土地流转规模经营发展现状的调研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土地流转规模经营发展现状的调研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土地流转规模经营发展现状的调研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土地流转规模经营发展现状的调研报告(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word可编辑土地流转规模经营开展现状的调研报告土地是农业开展最根本的消费资料,也是农民最根本的生活保障。改革开放以来,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村土地的经营权从所有权中别离出来,曾极大地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开展,但随之也产生了一些矛盾与问题,近年来显得尤为突出。随着农村改革开展的快速推进,在稳定家庭承包经营的根底上,以市场为导向,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那么,鼓励土地合理流转,是整合农业消费要素、促进农业产业化开展的有效途径,是促进农业专业化、规模化经营的现实选择,将有力推动我县农业产业化开展和城镇化建立进程。一、我县土地流转根本概况。我县有农业人口31.87万人,劳动力16.73万个

2、,耕地总资58.45万亩,二轮延包时,全县农户共承包土地48.66万亩。据不完全统计,截止2022月12月底,全县登记流转土地面积4180亩,涉及农户1452户。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全县农村土地流转呈现如下特点:(一)流转方式多样化。从全县土地流转情况来看,转包、转让、出租、入股等多种流转方式并存。一是转包(含代耕满一年的),大部分外出务工家庭采取了这种方式。即原承包户将承包地全部或部分转包给转入户,转包条件和利益关系双方达成口头协议,也不经过发包方,只是一年一定一结算。详细数据暂时无法统计。这种流转期限的不固定性,容易造成转入方的短期行为,对土地进展掠夺式经营。二是租赁,采取这种流转方式全县

3、共登记1983亩。如李家河乡青龙嘴村、干坝村,高罗乡九间店村、埃山村470户农民将736亩土地承包经营权出租给楚天林木公司建立贡水白柚基地;晓关乡茶叶加工大户龙维民等人在中村坝村租用土地,建立优质茶叶基地200亩。农户每年可从中获得350500元/亩的租金收入。采用这种流转方式,让转出方收入比较稳定,但未考虑到价格因素给收益所带来的影响。三是入股,登记面积1919亩。如李家河乡酉蔬菜专业合作社吸收青龙嘴村100户农户400多亩土地入股,建立蔬菜基地,仅种植大头菜一项,农户每亩可获得800元纯利。这种流转方式,将农民与企业(合作社)联成利益共同体,农民受益较大,但其收益受企业(合作社)的经营状况

4、影响较大,农民对此持观望态度。四是转让,登记面积274亩。如万寨乡移民通过转让从当地农户手中获得土地承包经营权,从而拥有稳定的生活来,当地农户在转让土地承包经营权时,已经有比较稳定的非农收入,通过转让土地承包经营权后,又得到了经济补偿用于扩大二三产业。通过转让,解决部分土地二轮延包后移民搬迁无土地耕种的问题,维护了社会稳定。(二)经营形式多元化。我县农村土地流转面积总体虽然较小,但蕴育出了适宜本地实际情况,符合经济开展规律的一些农业规模经营形式:一是专业合作社经营形式。全县共有各类农村专业合作社54个,其中种植业专业合作社49个。如李家河乡二虎寨村柑桔白柚专业合作社,流转500多亩土地用于规模

5、经营。二是农业公司化经营形式。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围绕建立农产品原料基地,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形式组建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如楚林白柚公司流转土地736亩建立白柚基地,科星流转270亩开展苗圃基地。三是专业大户经营形式。全县种植面积在50亩以上的经营大户50多户,流转面积达4000多亩(流转面积末完全登记)。如李家河乡燕子溪村农民朱道,流转土地80亩,用于种植柑桔。(三)开展效果明显化。近年来,随着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农村土地流转规模不断扩大,几十、几百亩集中成片流转呈上升趋势。农村土地合理流转,促进了土地资的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进步土地产出率。从调查的情况来看,业主把土地主要用于开展果

6、园、蔬菜、药材和农产品深加工原材料消费基地,对开展适度规模经营,推进农业产业化开展起到了示范作用。如李家河乡二虎寨村村民谭绍荣,2022租赁土地340亩建立白柚基地,今春遭受冰冻灾害后仍然采摘白柚两万多个,进入丰产期后,年均可采摘白柚20万个,收入可达30多万元;种植大户黄禹福,在椿木营乡租赁土地120亩种植蔬菜,除去租地费用人工工资等本钱,每亩获纯利1500元,带动周边农户200多户,开展蔬菜2800多亩。目前,在大户示范、基地带动下,全县已开展烟叶72990亩,茶叶 78390亩、水果 95130 亩,药材53280亩,农业产业化已初显规模。二、我县农村土地流转存在的主要问题。1、思想认识

7、不到位,思想观念亟待转变。一方面,部分干部存在怕费事的思想,不愿意引导农民进展土地合理流转,对土地合理流转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到位。另一方面,许多农民对土地的所有权、承包权和经营权三者之间的关系模糊不清,对土地流转的相关政策理解不多,担忧因流转而失去承包权和收益,宁可粗放经营,也不愿轻易流转。2、流转机制不完善,流转信息不畅通。缺乏中介效劳组织和土地流转平台,土地流转的供求信息不能及时有效沟通,转出方找不到转入方,种植大户和产业业主难以集中成片流转。3、盲目注重当前利益,随意改变流转土地农业用途。有的借土地流转之名随意改变土地的农业用途,根本农田不能得到有效的保护;有的流转耕地未能落实相应的

8、复耕措施,掠夺式经营方式仍然存在。4、缺乏相应的资金政策配套,土地流转需求动力缺乏。农业消费投资量大,农作物消费周期长,见效慢,当前农业规模经营缺乏相应的资金、政策配套,难以调动消费大户进展规模经营的积极性,阻碍了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步伐。5、转移劳动力就业不稳定,影响了农村土地流转进程。目前,土地对农民兼有消费和社会保障双重功能,当农民非农就业才能低时,种地仍然是农民谋生的首选之计。即使进展流转,期限也比较短,导致有的转入方采取短期经营行为,耕作、施肥、投入等不合理,难以形成适度规模化经营和产业化经营。三、鼓励土地合理流转,开展我县农村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建议。(一)搞好宣传发动,统一思想认识

9、。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围绕“烟、茶、畜、果、药、菜”六大产业的开展,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那么,加强对土地流转的正确引导,破除基层干部“怕找费事”的顾虑;加强土地流转政策的宣传,引导群众转变“自给自足”的消费理念,树立“规模经营、共同开展”的思想;加强土地流转典型事例的宣传,创造良好的言论环境。(二)建立效劳体系,标准流转行为。推进土地流转,开展土地适度规模,应建立“政府搭建平台,业主选准工程,中介搞好效劳,农民共同开展”的土地流转体系。1、建立健全组织领导体系。坚持以产业为依托,以业主为主体,开展土地流转中介效劳组织,搭建土地流转交易平台,做好土地流转政策咨询、信

10、息发布、供求登记、土地评估等效劳工作,为土地流转提供全程效劳。2、建立健全政策支持体系。制定相应的鼓励措施,在资金、技术、税收等方面给予优惠。一方面,引进有实力的农业龙头企业、种植大户、社会资本到我县投资经营,另一方面,培育本地懂技术、有管理经营才能的种植能手承包经营。如对连片成块进展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的农用地,建议将其优先列入土地整理、根本农田建立等工程中去,对经营业主按其经营规模的大小给予一定的奖励扶持等,进步其规模经营的积极性,从而推行土地产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开展现代农业。3、建立健全监视管理体系。首先要标准土地流转合同文本,确保流转双方利益得到有效保护,不形成遗留问题,维护社会

11、稳定。在现有流转合同的根底上,建议将土地流转费用以实物为参照物进展折价,可以防止因物价上涨或下跌而导致流转双方利益受损的现象出现;明确土地流转后到期还地于民时,归还的方式、面积等,解决土地流转整理后原有土地四至界限被打乱而无法复原的问题。其次加强土地流转后用途的监管。相关部门要做好协调配合,对流转后擅自改变农用地用途的,要坚决予以打击,保护耕地资。三是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流转档案,努力做好档案信息管理的完好、真实。4、建立健全调解仲裁体系。流转主体、方式、期限的多样性,决定了土地流转矛盾纠纷范围具有广泛性、纠纷主体具有多样性、纠纷的性质具有多元性、纠纷的原因具有复杂性的特点,要求必须有一支业务素质

12、较高的仲裁人员,构建出具有可操作性的土地纠纷仲裁机制,以期为化解全县农地流转纠纷提供新的途径。5、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没有土地,农民就缺失平安感,而要让农民解除后顾之忧的根底就是社会保障。对自愿进城的要在就业方面提供扶持,加强技能培训,进步就业才能。对迁居城镇,并放弃了承包地、宅基地的农民,低收入家庭应享受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在户籍制度上应消除城乡差异,让农民进城后可以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同等的教育、医疗、住房、养老,至少能保证农民进城的根本生活。(三)开展合作组织,促进规模经营。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鼓励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进步农民组织化程度。一是催生新型市场主体,推进农业标准化消费,开展规模经营。二是农民可以通过土地入股参与分红得到收益,并让转出土地的农民成为新消费业主体的农业工人,获得土地收益与工资双重收入。三是可解决其外出务工时家中留守老人、留守儿童等社会问题。(四)推进城镇建立,促进劳力转移。不断进步城镇化程度,使已转移劳力拥有稳定的非农收入来,从而实现农村土地合理流转,推进全县农业消费的规模化、产业化、集约化经营。通过“阳光工程”等工程对农村劳动力进展转移培训,进步农村劳动力素质,增强农村劳动力就业层次,加速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带动农村土地流转,实现“人走在先,流转在后”的目的。第 页 共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