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回采工作面防治水安全技术措施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488196755 上传时间:2023-04-22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1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煤矿回采工作面防治水安全技术措施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煤矿回采工作面防治水安全技术措施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煤矿回采工作面防治水安全技术措施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煤矿回采工作面防治水安全技术措施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煤矿回采工作面防治水安全技术措施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煤矿回采工作面防治水安全技术措施》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煤矿回采工作面防治水安全技术措施(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煤矿回采工作面防治水安全技术措施一、概况24207 工作面是北二采区 4#煤第三个工作面。该工作面水文地质 条件较复杂,工作面带压回采,4#煤层底板标高 360450 米,太灰水 静水位标高780米,最大带压4.2MPa;奥灰水静水位标高800米, 最大带压4.4MPa。太灰水突水系数最小为0.43,远大于临界突水系 数值0.06,但太灰岩岩溶发育不均匀;奥灰水突水系数为0.031,属 相对安全区。 遇有大的断层及陷落柱时,必须坚持“有掘必探、先 探后掘”的防治水原则,谨防构造导水。现在的24207 尾巷(将来的 24208 工作面的轨道巷)几次突水表明该区域存在导水构造,导通了 太灰水,出水

2、点涌水量现在为 8m3/h 左右,对本工作面影响很大。回 采中必须坚持“预测预报,先治后采”的原则,完善工作面排水系统, 以防突水事故的发生。二、水情水害分析及防治措施1、地质构造由于工作面带压开采,局部顶板淋滴水现象严重。胶带巷一横 贯前345米处揭露一陷落柱(E34)、轨道巷轨9#点前291米处揭露 一陷落柱(E40)。要求抽采公司应特别对陷落柱(E34、E40 )进行钻 探验证,查明该构造是否导水,防止突水事故的发生。并且队组在回 采中过程中坚持“预测预报,先治后采”的防治水原则。(已出设计)2、太原组灰岩岩溶石炭系上统太原组灰岩含水层在井田以东大沟谷中零星出露,由L1L5等灰岩构成主要

3、含水层,平均厚度20.94m,本组灰岩厚度不 大,出露范围小,岩溶裂隙一般不发育,富水性较弱且差异性大。单 位涌水量 0.00064 0.014L/S m,渗透系数 0.0028 0.02784m/d, 水位标高在+780m左右。虽然太灰岩富水性较弱,根据附近钻孔资料分析,太灰水平均隔 水层厚度在 20.6 米,根据突水系数评价法分析T 二-M - Cp其中:T突水系数,MPa/m;M底板隔水层厚度,m;P隔水层底板承受水压,MPa;Cp 矿压破坏带深度,m。其中工作面最大水压P =780-370=410米,水头压力=4.10(Mpa )max工作面最小水压P =780-450=330米,水头

4、压力=3.30 (Mpa)minM=20.6米;当C=17.6米,P =1.37, P =1.1,都远大于突水pmaxmin系数临界值0. 06。 由此可知,该工作面底板太灰水突水系数远大于临界值,为此在 工作面回采前,要求钻探队每隔 50 米对工作面底板,进行钻探 验证,查明底板底板的富水性,防止突水事故的发生。(出设计) 抽采公司根据设计要求进行钻探。3、中奥陶统石灰岩水害分析奥陶系中统由下马家沟组、上马家沟组和峰峰组组成。岩性以灰 岩为主,次为泥灰岩、角砾状泥灰岩及巨厚层石膏。在井田以东煤系 外围大面积出露,井田内地层呈单斜构造,向西埋深逐渐增大。单位 涌水量1.02L/s.m,渗透系数

5、3.89m/d,水位标高为+800 m。据勘查 资料,峰峰组富水性极不均匀,浅埋区强于深埋区,相差悬殊。上马 家沟组岩溶发育,富水性强,基本不受埋深的影响。虽然奥陶系灰岩富水性较强,根据附近钻孔资料分析,该工作面 距奥灰层142 米,根据突水系数评价法分析T 二 PM - Cp其中:T突水系数,MPa/m;M底板隔水层厚度,m;P隔水层底板承受水压,MPa;Cp 矿压破坏带深度,m。其中工作面最大水压P =800-370=430米,水头压力=4.30(Mpa)max工作面最小水压 P =800-450=350 米,水头压力=3.50( Mpa)minM=142 米;当 C=17.6 米, P1

6、3565=0.035,P =0.028,都pmaxmin小于突水系数临界值 0.06,属相对安全区。但是遇构造及陷落 柱时,可能导通奥灰含水层,工作面在掘进过程中已揭露了两个 陷落柱(E34、E40),现准备进行钻探验证,查明是否存在导水 现象;若回采前,工作面存在褶曲、断层、陷落柱等构造,且可 能导通奥灰水及其它隐伏导水构造,因此要求对工作面进行物 探,查明工作面断层、陷落柱等构造是否有导水、涌水现象。4. “突水点”分析现在的 24207 尾巷(将来的24208 工作面的轨道巷)突水点,现 在涌水量仍在6m3/h左右。根据水质化验结果分析,此工作面导通了 太灰水,且该区域存在导水构造。建议

7、对工作面太灰水进行疏放,并 安置大功率水泵,修建水仓。5. 钻孔水水分析工作面切眼附近有90年代施工的水文钻孔M15 (已经封孔),该 型号钻孔封孔质量进行过抽样启封检验,封孔质量为优,其终孔深度 在奥灰下 53.27 米。建议回采队组,在回采过程中密切注意该水文钻 孔是否有出水,涌水现象。并且遵循“预测预报、有掘必探、先探后 掘、先治后采”的防治水原则。三、防治水工程和排水设施1、工作面在回采过程中,随回采进度要在 24207 轨道巷配备两趟水 管,三台水泵,两台工作,一台备用。随回采进度在24207 胶带巷配 备两趟水管,三台水泵,两台工作,一台备用。各水仓内配置一台水 泵,并视出水情况适

8、当增加水泵。(要求:使用D88 45 x 2型水泵, 功率37KW,流量85m /h扬程90m。水管为4寸管。)2、配电设施:应同水泵、水管相适应,且能同时开动工作泵及备用 泵。3、排水路线:24207工作面-水仓-水泵-水管-北翼轨大巷水沟 -中央水仓-地面(附:24207回采工作面排水路线示意图)4、如果出水水量增大,应适当增加水泵及排水管路,保证排水设施 能在 20 小时内排除 24 小时的正常出水量。5、水仓的管理:由机电队派专人负责,并定期清理。6、排水方法:接力式排水四、应急措施1、必须严格执行“预测预报、有掘必探、先探后掘、先治后采”的十六字原则,落实“防、堵、疏、排、截”五项措

9、施。2、最早发现灾害事故的作业人员利用随身携带的通讯工具或就近的 电话,迅速将灾情汇报矿调度(包括发生灾情的地点、时间、灾害程 度等)3、矿调度及时通知井下作业人员及零散人员按规定的避灾路线撤离。4、矿值班调度员接到灾情电话后,按照沙曲矿重特大水害应急救援预案的相关规定,通知指挥部全体人员到矿调度室待命。5、通知汾西救护队。6、将灾情汇报公司值班领导、公司其他领导及有关部门负责人。7、按规定汇报山西焦煤集团及本地安监部门。五、突水征兆1、煤壁(或巷道壁)“挂红”:是指积水中含有铁的氧化物,煤壁出 现暗红色水锈,表明接近老空水或岩溶水。2、煤壁“挂汗”:指工作面接近积水区,水在自身压力作用下,透

10、过 煤岩裂缝,在煤岩层面上聚成的水珠。有时空气中的水分遇到低温煤 块,也会冷凝成水珠,这是一种“假象”。可以将“挂汗”的煤壁剥 去一层,如新面仍有挂汗、发潮现象,则是透水的前兆。3、巷道空气变冷:是工作面接近大量积水时的正常现象,人进去有 凉爽感,但时间越长,越感到阴凉。4、巷道产生雾气:巷道内温度高,接近积水时,积水渗到煤壁后, 引起蒸发而形成的。5、煤层发潮、发暗和煤壁“挂汗”相似。6、有“嘶嘶”的水叫声,顶板淋水加大:这是指工作面接近高压积水时,向煤层裂缝强烈挤压与两壁摩擦发生“嘶嘶”声,称作水叫声。7、顶板来压、底板鼓起或产生裂隙出现渗水。顶板来压和底板鼓起 有两种原因,一种是单方面受

11、采动压力作用引起的;另一种是顶底板 承受含水层静水压力和采动压力共同作用引起的,如果产生的裂隙有 水渗出,则可能是后一种的结果。8、有臭味:是指空气中含有硫化氢气体,是工作面接近老空积水和 岩溶水前的征兆。上述征兆,在一个工作面不可能全部出现,只要工作面出现一 两个,就有透水的可能,每个作业人员决不能麻痹大意,必须立即停 止作业,采取措施,并报告矿调度。如果情况危急,必须立即发出警 报,撤出所有受水威胁地点的人员。六、避灾路线1 、24207 回采工作面一旦发生水灾事故,施工队组职工在班组长的带领下沿下列路线撤离:24207回采工作面轨道巷-北翼轨道大巷-北风井24207 回采工作面一旦发生煤

12、层、瓦斯爆炸事故,施工队组职工在班组长的带领下沿下列路线撤离:24207 回采工作面轨道巷-北翼轨道大巷-北风井2、24207 回采工作面一旦发生水灾事故,施工队组职工在班组长的带领下沿下列路线撤离:24207 回采工作面胶带巷-北翼轨道大巷-北风井24207 回采工作面胶带巷-一横贯-24207 回风巷-北翼轨道大巷-北风井24207 回采工作面一旦发生煤层、瓦斯爆炸事故,施工队组职工在班组长的带领下沿下列路线撤离:24207回采工作面胶带巷-一横贯-24207回风巷-北翼轨道大巷-北风井(附:24207 回采工作面避灾路线示意图)煤矿回采工作面防治水安全技术措施地质测量科防治水办公室审批栏煤矿回采工作面防治水安全技术措施)总工程师: 地测副总: 安 监 处: 矿 调 度: 机 电 科: 抽采公司: 采 区: 生产技术科 审 核: 编 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