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智能建筑的发展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488194547 上传时间:2022-12-15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智能建筑的发展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中国智能建筑的发展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中国智能建筑的发展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中国智能建筑的发展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中国智能建筑的发展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智能建筑的发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智能建筑的发展(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中国智能建筑的发展(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樊鸿凯)(Heilongjiang Bay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Fan Hongkai)摘要:智能建筑的概念,在本世纪末诞生于美国。第一幢智能大厦于1984年在美国哈特福德 (Hartford)市建成。我国于90年代才起步,但迅猛发展势头令世人瞩目,提高智能建筑运行应注意的事项,智能建筑的标准及设计规范制订的重要性。关键字:智能建筑;背景;现状;发展,;规范;存在问题Abstract:Intelligent building concept, in this century was born in the United S

2、tates. S an intelligent building in the United States in 1984, Hartford (Hartford) City completed. China only started in the 90s, but the momentum of rapid development has attracted worldwide attention, improve the operation of intelligent building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intelligent design constru

3、ction standards and the importance of the formulation.Keyword:ntelligent building; background; status; development; specification; problems0前言关于智能建筑智能建筑的概念,在本世纪末诞生于美国。第一幢智能大厦于1984年在美国哈特福德 (Hartford)市建成。我国于90年代才起步,但迅猛发展势头令世人瞩目。智能建筑是信息时代的必然产物,建筑物智能化程度随科学技术的发展而逐步提高。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标志是4C技术(即Computer计算机技术、C

4、ontrol控制技术、Communication通信技术、CRT图形显示技术)。将4C技术综合应用于建筑物之中,在建筑物内建立一个计算机综合网络,使建筑物智能化。4C技术仅仅是智能建筑的结构化和系统化。建筑智能化结构是由三大系统组成:楼宇自动化系统(BAS)、办公自动化系统(OAS)和通信自动化系统(CAS)。自从上个世纪70年代末,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中国经济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在这20年的时间里,中国国民生产总值(GDP)每年平均增长约9%;在最近4年中,中国国民生产总的增长情况是:1998年增长7.8%,1999年增长7.2%,2000年增长8.2%,而2001年增长超过7%。中国国

5、民经济的发展,直接带动了中国建筑业的发展。从建设规模论,中国建筑业的规模在世界建筑业近排行中可算是首屈一指的。目前中国建筑业有雇员3400万人,而在1978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建筑业雇员约为800万人。现在中国建筑业的年产值约为5500亿元,约合670亿美元,在建建筑面积约为14亿平方米,每年竣工的建筑面积约为6亿平方米。此外,中国对公共市政设施每年约投入6000亿元,约合733亿美元。1 智能建筑产生的技术背景进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变革,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也随之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全球出现信息革命的高潮,知识经济、可持续发展已引起广泛关注

6、,最近又有人豪迈地提出数字地球。智能建筑就是在这样的技术背景下产生的。由于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科技的突飞猛进,人们对建筑工程要求的数量上大发展的同时,对建筑工程美观、品质、安全、环境和功能方面提出了更大、更高的要求。面对这样繁重而复杂的任务,建筑设计与营造必须要具有现代化理念,开发采用现代化技术和运用现代化管理。其中智能化融入于建筑之中,乃是当今现代化建筑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和发展趋势。1.1智能建筑产生的社会背景20世纪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导致产业结构的深刻变化。据日本对各职业的分类,就业人口从事第三产业的职业人数,1955年100万人,占就业总劳动人数的26%;1985年2800万人,占就业总劳

7、动人数的47%。这表明一个从工业社会中脱胎而出的、新型的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信息资源成为社会生产的一种主要资源,成为人类生存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信息产业的产值成为国民生产总值的主要部分,因而它是一个国家产业,甚至是全球性产业,带有明显的独立和交融特性。2智能建筑在我国的现状2.1智能化建筑热潮悄然掀起,智能化水平逐步提高。中国智能建筑是逐步发展起来的,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人们对工作和生活环境的要求也不断提高,一个安全、高效和舒适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已成为人们的迫切需要;同时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特别是以微电子技术为基础的计算机技术、通

8、信技术和控制技术的迅猛发展,为满足人们这些需要提供了技术基础。这一时期智能建筑主要是一些涉外的酒店和特殊需要的工业建筑,采用的技术和设备主要是从国外引进的。虽然普及程度不高,但是人们的热情是高涨的,得到设计单位、产品供应商以及业内专家的积极响应,可以说他们是智能建筑的第一推动。2.2我国有关智能化建筑的规范在八十年代末建设部编制的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中,就已经提出了楼宇自动化和办公自动化,对智能建筑理念和各种系统有了比较全面的涉及。这个时候人们对建筑智能化理解主要是将电话、有线电视系统接到建筑中来,同时利用计算机对建筑中机电设备进行控制和管理。各个系统是独立,相互没有联系,与建筑结合也不密切。

9、虽然把综合布线这样一种布线方式技术的引入曾使人们对智能建筑的概念产生一些误解,把综合布线当作智能建筑的唯一方式。但它确实吸引了一大批通信网络和IT行业的公司进入智能建筑领域,促进了信息技术行业对智能建筑发展的关注。同时由于综合布线系统对语音通信和数据通信的模块化结构,在建筑内部为语音和数据的传输提供了一个开放的平台,加强了信息技术与建筑功能的结合,对智能建筑的发展和普及产生了巨大的作用。1995年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通信工程委员会发布了建筑与建筑综合布线系统和设计规范,这些都促进了通信网络和办公自动化系统在建筑中的应用。同年上海正式颁发了地方标准智能建筑设计标准,它根据不同的需求,把智能建筑

10、划分为三级,为智能建筑规划、设计和施工提供了依据,推动了智能建筑的发展。建设部在1997年颁布了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设计管理暂行规定,在1998年10月又颁布了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设计和系统集成专项资质管理暂行办法以及与之相应的执业资质标准两个法令。这两个法令规定了承担智能建筑设计和系统集成的资格,实际上是个市场准入的标准,它禁止一切不符标准、不具实力、没有业绩的不合格企业进入市场,以确保市场的秩序和产品的质量。到2001年底,全国获得建设部批准颁布的建筑智能化专项资质证书的单位共有905家(含国外独资企业)。其中工程设计资质257家,系统集成商资质339家,子系统集成商资质309家。 2.3我国

11、智能建筑存在的问题智能建筑在我国刚刚起步,与国外相比智能化水平普遍不高。大多数建筑单位并不了解何为智能大厦,只是抓住这个时耀的词汇套用在自己的建筑物上,致使我国真正意义上的智能化建筑甚少。比如综合布线系统是智能建筑连接3A系统各种控制信号必备的基础设施,但调查中只有少数单位考虑了综合布线。大多数建筑楼宇、消防、保安自控等系统相互独立,自成体系分散布线,互联性差,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计算机网络管理,使资源、设备重复设置,造成极大浪费。一座建筑物一经建成,其主要结构及外形不会发生变化,但随着社会、技术、经济发展及用户日益增长的需求,建筑物智能程度也应不断地提高,如不具有适应情况变化的能力就算不上智

12、能建筑。随着社会进步,中国的智能建筑市场十分巨大,但智能建筑技术及产品都由外国公司控制,工程也由外国公司把持,如:霍尼维尔、江森、玛斯特公司等。我国现今还没有一家自己的智能建筑技术工程公司来承担国内大型智能化工程任务,使大量外汇流失。而且很多设备往往由不同的国外厂家提供,产品兼容性差,以致单个产品性能不错,但组成系统后效果较差。加上系统建成后的后期维护和系统升级也缺乏一个国内的队伍予以支持和配合,使整个系统运行效果往往不佳。智能建筑市场缺乏政府部门的统一管理,智能建筑设计没有可依据的设计规范和标准。现在我国智能建筑技术的发展处于一种分割管理无序的状态,牵制了我国智能技术的发展。比如消防设备是消

13、防部门管理,供配电由供电部门管理,保安部分由安全部门管理,楼宇部分由建设部门管理,邮电、电子等部门也都欲把“智能建筑”纳入自己的行业管理中。各个部门分管一块,没有一个统一的部门加以协调管理,智能建筑各个系统集成时,就很难达到智能建筑的水平。另外,缺乏智能建筑的设计规范和等级评价标准,也是智能建筑市场混乱的重要原因,使一些只有部分智能功能的建筑也都冠以“智能大厦”。2.4我国智能建筑发展的对策及建议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协调统一管理,使智能建筑行业有一个明确的主管部门,以实施对智能建筑市场的政策导向及管理。加强智能建筑专业施工队伍的归口管理并建立相应的资质审查、招投标、监理制度,维护国家及投资方的利益

14、,促进智能化建筑在我国健康、有序的发展。应大力提倡支持引进、消化、吸收国外的先进技术和产品,走上国产化的道路,逐步缩小我国智能建筑技术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并扶植我国自己的专业化智能工程设计及施工队伍。尽快制定“智能建筑”设计、施工的国家规范、标准。加强各类院校“智能建筑”学科的建设。目前,上海交通大学,哈尔滨建筑大学和北京建筑工程学院计划招收“智能建筑”方向研究生,南京建筑工程学院已开设了“建筑物智能化工程”本科专业,培养大量各种层次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以适应工程建设发展的需要。以主管部门牵头和相关行业部门联合组织“智能建筑学会”或“智能建筑协会”,以加强相关行业专家学者联系,共同开展技术

15、研究和学术交流,吸收国际先进技术,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3结论我国智能建筑广阔市场潜力为智能建筑的发展提供了巨大机遇,但也随着中国加入WTO,管理制度与国际接轨,市场的开放,中国智能建筑行业也面临严峻的挑战。对智能建筑要有正确认识,根据不同的需求来发展智能建筑。建筑中各种智能化系统存在的必要性在于他们能否满足人们各种需要,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智能建筑应该是利用信息技术来提升建筑的服务功能、管理功能和安全功能,不同类型的建筑因为服务对象不同其智能化应该有不同的解决方案;不同档次、不同地区的建筑因为需求的不同其智能化也应该有不同配置,不应该强求一致,应该根据人们的需求对市场进行细分和优化,并为此制

16、定出可以满足不同需要的建筑智能化发展道路。建立新型的运行管理方式,提供社会化的服务。建筑智能化是整个社会信息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智能建筑中很大服务功能具有较强的社会性,过去那种以一栋建筑和一个小区为单位运行和管理模式不能很好发挥智能化系统应有的功能,应该把智能化系统构筑在社会统一信息平台上,并以此平台为建筑和建筑中的人员提供服务,这就需要对智能建筑的投资、建设、运行和管理模式进行调整。这种服务模式也有利于满足不同的服务需求,和降低智能化设施维护管理成本。总之技术在进步、制度在变革,中国智能建筑充满着希望,也面临严峻挑战,需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研究,共同探讨智能建筑的发展道路。参考文献:1 曾斌,田峻智能建筑工程M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