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市东关街学习考察报告(发稿时间:2013-10-29 阅读次数:1968)2013年7月4日下午,园区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秦筱靖同志 带领园区规划建设局、商旅公司相关人员赶赴扬州,对扬州东关历史 文化街区进行现场学习考察并与扬州市规划局、扬州市名城建设有 限公司、扬州古城保护办公室等单位主要领导就历史街区保护与规 划、开发模式、建设经验等方面进行交流讨论报告如下:一、扬州东关街介绍困1:东关街区位图卜扬州东关历史文化街区位于扬州老城区东北角,东至古运河,西 至国庆路,全长1122米,是扬州现存四个历史街区中面积最大、文化 内涵最丰富的历史街区它与苏州山塘街均为第二批中国历史文化名街东关街拥有比较完整的明清建筑群及“鱼骨状”街巷体系,保持 和沿袭了明清时期的传统风貌特色街内现有50多处名人故居、盐商 大宅、寺庙园林、古树老井等重要历史遗存,其中国家级文保单位2 处,省级文保单位2处,市级文保单位21处图2:东关城楼, 图3:东美冬二、扬州东关街规划特色扬州东关街规划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为城市道路围合的区 域,主要研究整体保护与发展定位,用地面积约78公顷第二层次为 核心区,主要是是东关街两侧文保单位、传统风貌建筑较为集中,空 间格局保存完好,需要严格控制的区域,用地面积为44公顷。
主要规 划特色有:1、传承历史文脉,确定核心文化价值东关街始建于宋代,历 代扬州城都以东关街为东西向城市中轴线,这条街不仅是古城水陆交 通的要冲,也是商业、手工业和文化活动的中心,更是扬州盐商的聚 居地和园林集中地规划通过历史文献研究,挖掘街区的历史积淀, 确定街区的核心文化价值内涵包括遗址文化、名人文化、园林文化、 书香文化、近现代工业文化等卜 图4: X2、延续空间格局与街巷肌理东关街南北两旁有许多通向全城的 小街巷,街巷狭长且曲折有致,首尾相连并内外相同,纵横交错的青砖 巷道和长条板石街道呈现出“鱼骨状”的线型空间肌理规划秉 承“修旧如旧、以存其真”的思想,保护历史形成的东关街、东门、运 河码头的空间格局、尺度与传统风貌,控制沿街建筑高度东关街沿街 建筑高度控制在10米以下,局部高度12-16米,以一层为主,局部两 层2)对街区内的历史街巷,保持和延续其传统格局、肌理和尺 度,保护和恢复传统街巷的历史名称规划在保持街巷原有走向、尺度 的同时,对部分街巷进行疏通与整治以形成完整的街巷系统东关街街 道宽度控制在4-8米之间,街巷宽度控制在1.5-3米3、保护传统风貌、体现传统细节为了重现历史街区的风貌和 神韵,规划充分利用“建筑方言”塑造建筑风格,延续原有建筑肌 理,再现明清历史街区风貌。
1)沿街建筑的维修复古遵照“前店后 宅、上宅下店”典型传统商业街的建筑空间组合,局部适当调整建筑 功能,形成连续、完整的传统商业空间界面2)在建筑风格和外观 上,尽量使用地方材料和传统工艺,对建筑本体进行修复,力求最大 限度恢复原貌3)在建筑符号表达上,重现青砖、小瓦、马头墙的 沿街建筑元素和文化符号,恢复使用旧砖、窗格、石雕、木雕、石 鼓、马条石等古建材料4)在外部环境和公共空间的规划上,对古 树名木进行保护以及绿化休闲空间设置;统一设计建筑立面悬挂匾 牌、店招,增设公共艺术设施、仿古灯具、标牌、垃圾箱等设施小品,融合名店旧宅,古井古树、立碑等诠释老街历史和文化韵味图6:规划总4、交通组织与停车规划为防止现代交通方式对街巷原真的空间 特质带来冲击,采取“分时步行”的交通组织方式,规定在主要时间段 内严格执行纯粹的步行交通方式,在不破坏街区的整体风貌,方便人车 出行的前提下,尽量维持原有道路格局、街巷尺度和道路路面铺砌方 式1)街区内部道路以步行与非机动车通行为主为方便小汽车出 行,规划在东关街南北两侧各新辟一条机动车道,红线宽度为米2)游客的交通组织尽可能将各个景点串联成环形旅游线,使游客不 走回头路。
街区内部统一规划为步行电瓶车观光的旅游交通方式,在 规划区外围的城市主次干道上增设公交站点和社会停车场,实现游客内 外交通的转换3)规划按照商业、文化娱乐、行政办公0.5个泊位/100平方米,餐饮0.6泊位/100平方米,街区内老式住宅0.3泊位/户 配建标准,通过地面停车、地下停车、立体停车、多种停车方式相结 合,总计规划停车位1000个(目前已建约500个),不足的停车位通过 街区外围地段设置停车场加以补充三、扬州东关街改造与开发模式2000年,扬州市政府决定对东关街进行修缮和改造,一期建设主 体为扬州建设局,重点修缮建筑,原住民保留,但效果不明显,人气不 足2006年开始成立名城建设有限公司,作为扬州市建设局下属单位, 负责东关街的街区规划、居民搬迁和招商运营等工作2008年东关街改 造后,游客量大增据统计,年平均游客量400万人次,节假日高峰 期,日游客量达30万人次东关街现状建筑按照建筑年代划分主要有:明清及以前建筑、民国 建筑、80年代以前建筑、80年代至2000年建筑主导历史风貌应当是 “明清以及近代建筑风貌”规划采取保留、修缮、改造、拆除几种方 式,在改造和开发的过程中,部分原住民被选择性保留下来,以维持原 生态生活方式的延续性,避免割裂原有的生活环境,提升城市活力。
累 计外迁居民约1600户,这1600户采用外迁异地安置解决拆除总建筑 面积约4万平方米,费用约1.6亿元截止目前,东关历史文化街区改 造工程的开发成本总额约12亿元名城建设有限公司对改造后形成的沿东关街约1.8万平方米、238 户商铺全部持有,以租赁的形式进行招商在业态上,以传统商铺、纪 念品店、传统餐饮、特色餐饮、茶楼、酒吧、客栈、家庭旅馆、精品主 题酒店为主ffi s:东关街老字-四、启发与借鉴意义东关街作为历史文化街区,拥有其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保存相 对完整的历史肌理和众多历史文化遗存园区斜塘老街的开发建设全 部是推倒重建,与东关街的开发方式不尽相同,但扬州东关街在历史 文化传承、规划控制、业态定位和特色打造上的经验和做法,对于我 们建设斜塘老街仍有许多有益的启发和借鉴意义1、关于历史文化传承东关街在规划和建设过程中,充分挖掘 历史,确定了东关街在扬州漕运史上的地位,明晰“河、城、街”的 空间格局特征延续了明清时期传统商业风貌,维护街巷历史的原真 性、风貌的完整性和生活的延续性斜塘老街地名最早见于文献是在 南宋淳祐年间,距今760多年历史斜塘老街紧临斜塘河,斜塘河东 段又称吴淞江,吴淞江可谓上海的母亲河,上海开埠后,由于外国人 发现可以乘船从这条河到苏州,所以又叫它苏州河,而斜塘河正是苏 州河的源头。
在清朝初年,斜塘地区因商业繁荣,人口增多,形成了 一条商铺林立的街市斜塘老街作为园区集中展现江南传统风貌和传 统文化的载体,可以对其历史文化和典故进行充分挖掘并加以提炼, 恢复一些老字号、老景点和老路名等,展示名人文化、水乡文化和商 业文化2、关于规划控制与特色打造东关街规划通过整体保护与局部 修缮、改造相结合,以规划进行总体控制,从保护区和控制区划分、 建筑风貌保护、交通限制等方面进行系统规划,保证历史文化街区传 统商业文化氛围在细节的控制上,强调文脉特征,关注建筑美学和 视觉,以重现历史街区的风貌与神韵斜塘老街作为重建老街,在规 划上要做好不同功能区的协调和联系,对车行、人行、旅游线路等不 同交通流线进行合理组织,保证沿河公共慢行交通系统的连通;运用 传统建筑符号,统一沿街界面,保证江南传统建筑风格的延续;对建 筑外部环境、小品、灯具、店招等进行统一规划和引导等,形成园区 特有的传统文化集中展示地和特色品质空间3、关于业态定位东关街在业态上,以传统商铺、工艺品商店、茶楼、酒吧为主,其中穿插传统与特色餐饮、客栈、家庭旅馆、精 品主题酒店等店面大小不一,设有大量的小店面,业态十分丰富鉴于东关街的历史地位及扬州市政府的大力支持,经过几年的运营, 街区整体商业氛围良好。
斜塘老街要突出商业、文化与旅游相结合 由于苏州范围内历史街区数量多,在斜塘老街业态定位上,要与苏州 山塘街、平江历史街区等形成错位发展,对传统工艺品零售方面的内 容要相对弱化,打造能积聚人气的特色商业侧重于品质和休闲体 验、突出老百姓的大众消费和斜塘河沿线休闲旅游氛围参加本次考察的有规划建设局刘浩、李盛、曾辉华、王青坪,商 旅公司范醒磊、彭剑飞、张亮赴扬州东关街学习考察组2012年7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