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苏教版语文必修一第2专题《劝学》word导学案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488171795 上传时间:2023-11-17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苏教版语文必修一第2专题《劝学》word导学案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22苏教版语文必修一第2专题《劝学》word导学案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22苏教版语文必修一第2专题《劝学》word导学案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2022苏教版语文必修一第2专题《劝学》word导学案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2022苏教版语文必修一第2专题《劝学》word导学案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2苏教版语文必修一第2专题《劝学》word导学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苏教版语文必修一第2专题《劝学》word导学案(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22苏教版语文必修一第2专题劝学word导学案【学习目标】1借鉴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和学习态度的论述。2掌握、积累“劝、青、中、疾、致、假、绝、兴、功、强、用”等文言常用实词;学习“于、而”2个文言常用虚词;熟记“有(又)、暴(曝)、生(性)、輮(煣)、知(智)、乎(于)”等通假字。3理解从三个角度论述中心论点的方法。4学习以喻代议、寓议于喻的设喻方法。【学习过程】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借助资料能自行翻译第1、2小节。掌握、积累“劝、中、疾、水、假、绝”等文言常用实词;学习“于、而”2个文言常用虚词;熟记“有(又)、暴(曝)、生(性)、輮(煣)、知(智)”等通假字。2背诵第一段【课前预习】1

2、自读课文完成下列注音并在文中标出輮( )以为轮 参省( ) 槁暴( ) 须臾( )木直中( )绳 跂( )望 舟楫( ) 跬( )步锲( )而不舍 驽( )马 蛇鳝( ) 骐骥( )学生补充: 写出文中的通假字并作解释 2语篇初步感知:(1)走近作者荀子(约公元前前)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2)解题。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目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预习反馈】三

3、、质疑探究:(一)学生阅读1-2自然段。借助工具书能自行翻译。要求:认真阅读课文,用红笔标出疑难点、重点字词。将疑难点(包括实词、虚词和句式等)抄写在下面的横线上,并用序号标清楚。1自然段: 2自然段: (二)思考:1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第1自然段提出文章中心论点之后,用了5个比喻来论述学习的意义,请说说它们的不同含义。 参考答案:第一自然段作者用了五个比喻。“青出于蓝”、“冰寒于水”,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提高。“直木为轮”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还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说明:肯下功夫。必见成效。推论出人必须通过学习和参省才能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地。本段是从总论学习的重要性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3第2自然段也用了比喻来论述学习的作用,请分析这些比喻的意义。 参考答案:“跂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只有摆正“学”和“思”的关系才能使学习产生显著效果。“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四个比喻,阐明了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利用和借助外界条件所起的重要作用,从而说明人借助学习,就能弥补自己不足,取得更显著的成效。【当堂检测】1解释下列划线词语劝学 学不可以已木直中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