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人教案范文七篇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488171136 上传时间:2023-09-12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30.3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穷人教案范文七篇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穷人教案范文七篇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穷人教案范文七篇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穷人教案范文七篇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穷人教案范文七篇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穷人教案范文七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穷人教案范文七篇(3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穷人教案范文七篇穷人教案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我帮大家整理的穷人教案7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穷人教案 篇1一、复习旧课1听写词语。摇篮 围裙 烤鹅 冻僵 火焰 薄纱 橱窗灌进来 暖烘烘 圣诞树 明晃晃 眨眼睛2同座互相批改。二、检查预习1穷人这篇课文的作者是谁?(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我们读过他写的什么文章?读过他写的跳水)2穷人这篇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谁能用两三句话把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说一说?(请两三个同学说说,大概意思正确就行。)3用生字生词卡片检查生字读音。(提醒注意”溅、填、怨”都是前鼻

2、音。)三、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1开火车朗读课文(按座位顺序每人朗读一段)。大家边听边想,这篇课文先讲什么,再讲什么,最后讲什么,可以分成哪几个局部。2这篇课文可以分为几段?每段讲的是什么?(可以分为三段。第一、二自然段是第一段j讲渔大的妻子桑娜在海风呼啸的夜晚,焦急地等待丈夫出海归来。从第三自然段到第十一自然段是第二段,讲桑娜出门去看丈夫是否回来,顺便去看生病的邻居西蒙,发现西蒙已死,便抱回西蒙的两个小朋友。从第十二自然段到结束是第三段,讲渔夫回来,听说西蒙死了,主动提出把西蒙的小朋友抱回来抚养。)四、按分成的三段朗读课文1同座互相练习朗读。2指名分段朗读。穷人教案 篇2教材简析:穷人是六年级上

3、册中的一篇课文,作者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课文讲的是渔夫和妻子桑娜,在邻居西蒙死后,主动收养她的两个孩子的故事,真实地反映了沙俄专制制度统治下的社会现实,表现了桑娜和渔夫勤劳、善良,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课文用朴实、准确的语言,恰如其分地表达了真情实感,读来使人深受感动。全课思想内容有以下两个重点:1、表现沙俄时代穷人的穷困和悲惨;2、赞颂穷人富于同情心、热心助人的美德。教学目标:1、抓重点词句,感受桑娜和渔夫的勤劳、淳朴和善良,学习他们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2、通过划出感动的语句并写出简单的感受,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珍视学生阅读过程中个性化的理解。3、有感情

4、地朗读课文。教学重点和难点:感受桑娜和渔夫的勤劳、淳朴和善良,学习他们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故事激趣导入1、同学们,今天老师要给你们讲个故事,故事的题目叫小熊找水2、课件出示熊妈妈的两句话,扣紧“善良”在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给予帮助。善良在自己迫切需要帮助时,还主动帮助别人。善良3、这节课让我们继续走进穷人这篇课文,走进桑娜和渔夫的内心世界。感受穷人的善良。二、研读文本,感悟人物品质请大家默读课文8-11自然段,划出让你感动的语句,自己读一读,简单地写一下感受。1、指名读划的句子。2、出示课件“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

5、做不可。”(1)学生交流感受。你特别从哪个词中体会到的? 板:非不可(2)“非这样做不可”就是什么意思?(一定要这样做)(3)为什么桑娜觉得非这样做不可呢?(如果不这样做,西蒙的两个孩子会死的)(4)那,是什么力量促使她在生活如此困窘的情况下,觉得非这样做不可呢?(善良的本性)小结:说得真好,善良的本能促使桑娜在生活如此困窘的情况下,觉得非这样做不可。她真是太善良了!谁能通过朗读把桑娜的善良读出来呢?(读好重点词)指名朗读(23人)让我们一起读这句话,再一次感受桑娜的善良。3、出示课件桑娜脸色苍白,神情激动。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她受的了是他来啦?

6、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学生交流(2-3人) (桑娜的心理极其复杂、善良等)(1) 同学们,“忐忑不安”是什么意思? (心神不定)刚才,大家是从词典中理解的,我们还可以从字形理解。“忐忑”,心七上八下,形容心神不定。(2) 是的,桑娜抱回孩子的一瞬间是心神不定的,此时,她想到了什么呢?(自由交流)小结:桑娜想到了(3) 这段话省略号特别多,从这五个省略号你感受到了什么?(4) 师过渡:从这五个省略号中,我们感受到桑娜的思绪混乱与不安,感受到了桑娜的内心矛盾。这就是忐忑不安。那谁能把桑娜忐忑不安的心理读出来呢?指名朗读(34人) 注意

7、读好省略号(如读不好,师范读,再指名读)(5) 那她为什么会忐忑不安的想到这些呢?请联系上文说说。师:是啊!桑娜的家境贫穷到如此地步,她还是把两个孩子抱了回来,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桑娜善良)同学们,你们从“嗯,揍我一顿也好!”感受到了什么?你能用“宁可也”来说一说吗?(桑娜宁可挨揍,也要抱回那两个孩子;桑娜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板书)(6)请大家好好读读这段话,读出桑娜的美好品质。(7)请同学们读读下文,还有哪些语句也能表现桑娜的忐忑不安?(“不,没有人!上帝,我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如今叫我怎么对他说呢?”桑娜沉思着,久久地坐在床前。等)指导朗读,谁也愿意来读一读,读出桑娜的忐忑不安师过

8、渡:桑娜出于善良的本能,抱回了两个孩子,尽管没有征得丈夫的同意,尽管心里忐忑不安,但她并不后悔自己所做的事,正心事重重地等待着丈夫回来。就在这时,渔夫拖着湿淋淋的渔网回来了。4、请同学们读读1226自然段,找出渔夫的表现学生交流出示课件:渔夫皱起眉头,他的脸变得严肃,忧虑。“嗯,是个问题!”他搔搔后脑勺说:“嗯,你看怎么办?得把他们抱来,同死人呆在一起怎么行!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快去!别等他们醒来。”(1) 请大家读读这段话,你有什么疑问?(2) 学生交流(3) 同学们,请注意渔夫的神情变化。“他的脸变得严肃,忧虑”他在为什么而忧虑?(4) “得怎么行”这个“得”你能给它换个词吗?从这

9、里你感受到什么?(下定决心)(5) 大家再好好读读这段话,文中的哪个字用得特别好?(6) 大家想象一下,什么样的日子是“熬”呢?学生想象交流(7)大家再想象:那再加两个孩子渔夫一家将来的生活会是怎样的熬呢? 教师小结:是啊!渔夫肩上的担子会越来越重,日子也会越来越难,可以说是度日如年。可他还是决定抱回两个孩子,从这里你感受到了什么?(渔夫的善良;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心灵)小结:这段话虽不长,但写出了渔夫由忧虑到最后作出决定的过程。抚养孩子成人这不是简单的接济、施舍,这是多么艰难而漫长的路啊。这期间,要消耗他多少精力、体力乃至生命,为了帮助别人,他宁愿牺牲这一切,从这里我们也感受到渔

10、夫和桑娜一样的善良,一样的心灵美好。谁能有感情的读一读,读出渔夫的善良和美好心灵。指导感情朗读5、过渡:12-26自然段重点描写了桑娜与渔夫的对话,写得细致、精彩,我们想不想来读一读?下面就请大家分角色朗读这部分对话,注意人物语气。学生练习指名朗读(教师适时指导)6、过渡:桑娜拉开了帐子,看到七个孩子安静的睡着了,睡得是那样的香(插图)渔夫和桑娜默默地看着。小结:是的,此时无声胜有声,两颗善良的心在进行着碰撞。这亮丽的火花深深地震撼了老师的心,同学们,你们被震撼了吗?此时,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呢?学生交流三、总结全文,升华中心1、课文学到这里,让我们再回味一下列夫托尔斯泰的这篇文章,课文通篇除了

11、课题之外,找不到一个“穷”字,然而在字里行间却处处反映了穷人的贫穷和困苦;全文也没有一个“美”字,而文章却赞美了桑娜和渔夫心地善良,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心灵。2、同学们,给处于不幸和痛苦中的人一份关心,一份安慰,能让他人点燃生命之火、扬起生命之帆。同时也使自己得到快乐,觉得生命有价值。请拥有一颗善心,献上一份爱,让我们的社会变得更加美好。3、让我们在音乐声中,一起饱含深情地把这一段话朗读一遍(课件),来结束我们今天的课。四、作业任选一题进行小练笔:1、续编穷人的故事 要求:A人物的坚强意志不能变;B人物的善良本性不能变C人物的悲苦命运不能变2、读穷人有感五、板书设计:穷人非不可桑娜

12、 善良忐忑不安得 怎么行 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 渔夫熬在这节课中,我充分珍视学生阅读中的独特感受和见解。因为语文是多义的,不同的人因为各自的“文化语境”和“阅读期待”不同,会产生千差万别的感受。为此,我主要通过抓重点词句,让学生去感悟人物的内心,例如:抓住“熬”进行想象,体会渔夫和桑娜有着一样美好的心灵。这样不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分析和思考问题的能力,而且使他们从中受到爱的教育。再则,让学生充分地读,使他们“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并且尽量在探究、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有话说,会说话。 但是,这节课也暴露了我平时上课的一些陋习:同一个问

13、题老喜欢去循环重复的强调。导致这节课里安排的11个幻灯片仅仅出示了一半。用评课老师的话来说,几乎把对人物的分析课上成了心理研究课。穷人教案 篇316日上午,我在学校五楼新学术参加了学校青年教师优质课竞赛。我执教的是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13课穷人。这是一篇人尽皆知的名篇。名篇之所以成名,除了赫赫威名的作者文学巨匠托尔斯泰外,要征服读者就要靠活生生的文字。教这样的文本,对于从未担任过六年级语文教学的我而言是一种学习与挑战,对于我的学生也是一次难得的语言表达力提升与人文精神汲养的过程。经过几番思量,我舍下了最为钟爱的最后一头战象,选择了穷人。仍然坚持一直以来的备课习惯,选好课文之后,我没有急于上

14、网查名家课堂实录,也没有慌忙找相关课文教学方法。我只是静下心来一遍又一遍地读课文。读着读着,勤劳善良的渔夫一家,可怜的西蒙和她的孩子,逐渐在我面前立了起来。我决定以这三个人物的个性品质为突破点来进行这节课的教学。确立了教学方向之后,我开始阅读教学参考书,大量浏览网络上的相关资源,最后开始了备课。课文分两课时进行。最初预设第一课时初读课文,解决生字词,感受“穷人真穷”,第二课时感受小说中人物的勤劳、善良及伟大的母爱。临上课前我又对教案进行了调整,将感受人物勤劳的品质放到了第一课时,这样可以留出更多时间引导学生走进字里行间,感悟学习通过对人物心理活动、语言描写等感受人物形象的方法。40分钟仿佛只在片刻间。当学生还整齐地坐在课桌旁时,教学内容已进行完毕。纵观这节课,感觉较好的地方有三处:首先是引导学生通过桑娜复杂的心理感受到了她内心的善良,其次是抓住文中四次描写孩子们睡觉的句子,通过引读的方式较为巧妙的梳理并回顾了课文主要情节,最后是抓住西蒙临死前可能会有的心理活动,进行了心理活动的仿写练笔。当然,这节课也存在着几个较为明显的问题:指导朗读不到位。虽然引导学生理解桑娜的心理活动较为成功,学生也说得比较好,但指导学生朗读时没有沉下心来,走进桑娜心里去,只是点了几个学生匆匆走了过场。西蒙这个人物的处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幼儿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