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生心里健康因素分析和教育措施探讨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488171131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14.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村小学生心里健康因素分析和教育措施探讨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农村小学生心里健康因素分析和教育措施探讨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农村小学生心里健康因素分析和教育措施探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村小学生心里健康因素分析和教育措施探讨(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农村小学生心里健康因素分析和教育措施探讨鸭暖学区昭武小学 王升君 近年来,学生因心理问题而引起的各种行为问题比比皆是,甚至于学生因心里问题引发的案件也是一波未平又起一波,而且这些心里问题正向低龄化发展,已经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我们作为教育的基层,引领学生认识世界入门的小学阶段,需要为学生把好这个心理健康关,因此我们从我们农村小学实际出发成立了小学生心里健康教育初探这个课题,主要在于探究发现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因以寻找正确合理的教育措施,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在本次课题研究中,我们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问卷调查、对学生家长的走访、学生的个案分析以及各种资料的研究,认为影响小学生心里健康的因素有以下几个方

2、面一、遗传因素 遗传是一种生物现象。遗传因素是影响小学生生长发育的重要内因之一,因为它在一定程度上决定机体发育的可能范围,而外界环境条件决定机体发育的速度及最后达到的水平。遗传也可以通过外界环境条件的改善,朝着良好方向发展。 总之,在优良生活环境下成长的小学生,他们的生长潜力能得以充分发挥,而某些不良环境因素的作用就会使小学生难以达到最完善的发育程度。二、营养因素 食物是人体与外界环境的重要联系之一。小学生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必须不断地从外界吸取各种营养素,小学生如钙、铁、碘、锌等营养素和某些维生素缺乏时,可影响骨的生长,导致身材矮小,全身发育受阻,智力低下。合理的营养能促进小学生的生长发育和健

3、康。三、家庭环境因素 家庭是小学生的第一课堂。父母与子女之间感情融洽,关系和谐,对小学生的身心健康有重要作用。父母的言行举止应该成为孩子的表率。父母要全面关心孩子的身心健康,使孩子信任自己,心悦诚服地接受教育,在孩子的心目中成为可敬可信的人。父母对孩子要有正确评价,除关心孩子学习外,对性格、品德、锻炼、健康水平各方面都可以进行评价。鼓励孩子发扬优点,克服缺点,不断进步。特别要注意防止仅从孩子的学习成绩去评价好坏,更不能施加压力,使他们产生紧张感、压迫感甚至恐惧感。总之,父母对子女“望子成龙”“望女成风”,不能有脱离实际的过高要求和急躁情绪,避免引起与孩子之间关系的紧张、对立。四、学校教育因素

4、学校作为一种特殊的环境,它的组织体系、管理制度、人际关发展。小学生中的不少心理和行为等方面的问题本身往往就是学校工作中的缺点、错误甚至失策所造成的。因此,学校应当从卫生保健和教育的立场出发,通过各种有效的教育途径,对学生进行疏导,对各种心理障碍进行预防或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充分发展小学生的智能、情感和意志。师生关系紧张是引起学生心理失衡的重要原因。教师如果自己心理失调,他们是不会理解学生的行为的,不但在学习上不能帮助学生,并且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会起相反的刺激作用。为了对学生的身心健康施加有益的影响,教师首先必须具备健康的人格。教师的职业要求其本身具有高度健康和稳定的情绪,对学生抱有同情心,有

5、能力在任何情况下自觉地将个人的不健康的情绪消除在课堂之外。教师个人品质的不断改善,会对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有良好的促进作用。课堂上民主的、宽容的、循循善诱的、深入浅出的、公正和热烈的气氛,对学生的身心健康起促进作用;相反,专制的、过分严格的、不平等和冷漠的气氛,则对学生的身心健康起消极作用。实验证明,教师为中心的专制作风,割断了师生之间的联系,造成学生的心理紧张、神经过敏和相互攻击。相反,师生之间的民主气氛会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五、社会环境因素 社会环境因素对小学生的生长发育的影响是综合性的。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生活条件、环境污染等因素相互作用,有些直接影响学生的生长发育。 针对我们农村小学的实

6、际情况,对照上面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我们从营养因素、家庭因素和学校教育因素几个方面着手,采取相应措施来改善我们学生的心理素质。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现简要介绍以下几种:(1)讲授法,即通过课堂教学、辅导答疑和学科渗透等形式,以小学生喜闻乐见、便于接受的方式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2)认识指导法,旨在提高小学生对心理健康的认识程度和水平,如指导阅读、举办故事会、参观访问、课堂讨论、自我表述和自我评价等;(3)活动体验法,即通过亲身参与,加深体验,以丰富和发展小学生良好的情绪和情感,如做游戏、示范表演、实地观察、写作文、谈感想、绘画、演讲等;(4)行为改变法,即在引导小学生在认识上分清良好行为和不良行为基础上,鼓励良好行为,改变不良行为,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行为训练、行为塑造、榜样示范和游戏性的奖励和惩罚,以达到良好行为养成和强化之目的;(5)自我调控法,即通过引导小学生自我教育来提高小学生的自我调控能力,以利于增进心理健康,如鼓励和要求小学生写日记、周记和小结,适当组织展览,谈收获、体会、感受等。 总之,各种方法都有其实用性,也有局限性,在实际工作中,要根据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实际灵活掌握,综合运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国内外标准规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