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的内涵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488163516 上传时间:2022-10-16 格式:DOC 页数:1 大小:2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的内涵_第1页
第1页 / 共1页
亲,该文档总共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的内涵》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的内涵(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的内涵于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几年已经谈了很多了,从我们杂志开始,到其他各类教育媒体,到教师的稿件中,越来越多这样的字眼。今天,我还是选择了这个题目,除了刚才说的理由,还有一个很现实的原因,是我觉得很多教师对它们的内涵仍然是不清晰的,还存在诸多的误解。在坐的都是小学教师。小学是学习方式多样化最大的一块试验田。有着非常独特的优势,就是小学远离高考。高考对教育的影响常常是扭曲教育的规律,这一点从我们古代科举制度到今天的高考来看都是一样的。所以,在所有的基础教育阶段,小学是最可能按照教育的理想来做事的一段时光。但是,在实践之前,之中,之后,我们都要反复地去思考它们真正的内

2、涵是什么?自己在教学中有没有偏离,有没有使用不当,有没有发挥出其应有的效果。下面,我就来谈谈自己的理解。不会面面俱到,但一定是有针对性的。1、学生自主了,教师该做什么。关于自主学习,从我所阅读的来稿来看,过于狭隘。一种理解就是自学。在我们的教学中,经常存在这样的情形,比如,这节课后半节课,你们自己看书吧!然后把后面的习题做一做。这是不是自主学习呢?我觉得在形式上,是,但在实质内容上,不一定是。也就是说,教师给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但不一定取得效果。自主学习一定不等于自学。自学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之外进行。实际上,一个很简单的逻辑推理,我们就可以知道两者不会相等,为什么呢?因为如果相等的话,那么还要

3、教师做什么呢?自主学习也不等于放任自流。在课堂上,我们经常可以听到老师这样的鼓励:你喜欢怎样读就怎样读。你们喜欢用什么方式就用什么方式。这已经成为所谓新课程的标签了。这样是不是就尊重了孩子的主体性了呢?我觉得不是。任何事物就怕过度,就怕泛化。在这一点上我觉得我们国家的中庸传统其实还是很有道理的。中庸强调的是不偏不倚,潜在的含义就是要准确。过犹不及!自主学习中的自主绝不是让学生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想怎么做就怎么做。否则,没了规矩,没了规范,没了界限,课堂就不成其为课堂;而人也不能成其为人。那么,究竟什么是自主学习呢?自主学习的理念是针对被动学习(机械学习、他主学习)而提出来的。要改变的是,完全地、

4、自始至终地由老师决定学什么、怎么学,先看第几段,再看第几段,遇到问题怎么思考,全部由教师做主的状况。这样,学生的主动性很容易被压抑。要求的是教师在学习过程中的适当放权。根据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可以概括为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是相对于被动学习(机械学习、他主学习)而提出来的。它有以下几个特征 : (1)学生参与确定对自己有意义的学习目标的提出,自己制定学习进度,参与设计评价指标。 (2)学生积极发展各种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在解决问题中学习。 (3)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情感的投入,学习过程有内在动力的支持,能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我记得采访余文森教授时,他说过这么一句话:如果学习的责任从教师身上转移到学生身上,那么很多奇迹就会出现。我想,这里谈到的就是一种责任感的问题。可能很多老师认为,学生其实很有责任感的,多数都知道要学习。但是这个知道是因为来自外部的压力和教育,而不是内在的兴趣和责任。因此要我学和我要学产生的结果一定是很不一样的。从培养学生的兴趣开始,到逐渐培养他们的责任感,理解所学的知识与他的生活、成长和未来的联系,是培养学生主动性的重要途径。这样,学生才能在态度、情感上有积极的自主性。 (4)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对认知活动进行自我监控,并做出相应的调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