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析语文课堂的几种阅读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488155349 上传时间:2023-08-05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0.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剖析语文课堂的几种阅读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剖析语文课堂的几种阅读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剖析语文课堂的几种阅读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剖析语文课堂的几种阅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剖析语文课堂的几种阅读(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剖析语文课堂的几种“阅读”广东省佛冈县第一小学 李彩新 联系电话 13425228688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一直以来都被视为是学习语文的钥匙。特别是在新一轮课改下,阅读被更多的老师所关注。有些人甚至把一节课上朗读所占的份量来衡量这节课是否成功。的确,阅读量的增多确实使语文课堂洋溢着浓厚的语文味儿,弥漫着淳厚的语文香,使语文课堂充满了诗情画意。但是,也有一些阅读偏离了教学目标,而使课堂出现一些混乱、花俏的局面。这些朗读现象很值得我们深思,有必要引起我们的警觉。一、随心所欲的读混乱语文课本选编的课文都是一篇篇文笔优美的文章,只有反复吟诵、朗读,才能领悟当中的精髓,引起情感的共鸣,受到

2、思想的熏陶,提高文学素养。但是,语文课堂必须是在老师的严密组织下开展的一系列活而有序的教学活动,必须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科学地设计教学流程,使学生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掌握学习的技巧。然而在听课的时候,常常听到有些老师在课堂指导学生阅读时比较随心所欲,结果造成课堂上的混乱局面。比如有的老师上课时讲哪算哪,课堂气氛一冷清了,就读书,让琅琅的读书声掩盖沉闷的课堂表象,或是在自由朗读课文时,让学生喜欢怎样读就怎样读,什么语气、语速、语调都行,什么姿势也可以,读哪一部分的内容也没问题,这样的课堂,乍一看,“以人为本”的理念是得到了充分的注释,结果却造成了课堂的混乱局面,有的同学在大声喊叫,把一篇篇精品文章

3、读得像鬼嚎一般;有的放鞭炮地一下子读完全文,文中的大意都没领略到;有的学生呆呆地坐在座位上,因为他“不喜欢”读。这样的课堂,缺失目标,缺失老师的指导,缺失教学流程的科学设计,使课堂的读混乱一片。随心所欲的读对于学生学习语文是没有多大帮助的,正如于永正老师说的那样:课堂没有书声是语文课的悲哀,课堂只有书声则是语文课的倒退。这种随心所欲的朗读,正是语文课堂的倒退。二、只重形式的读花俏读是学习语文的重要形式,“读得熟,则不解说自晓其义”(宋代学者朱熹)。特别是在新的一轮课改后,更把读摆在学习语文诸多方法的首位上。有许多老师为了调动学生读的积极性,设计了许多形式多样的朗读游戏,这些对于提高学生的朗读水

4、平,激发阅读的兴趣是很有效的,很值得我们提倡。用得最多的是分角色朗读,有的男女生分角色读,有的小组分角色读,有的个人分角色读,此外还有个人读、挑战读、表演读形式多样的读,确实给朗读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使课堂朗读不再枯燥、沉闷。但是,如果老师只是追求这种课堂的朗读形式,而轻视了阅读本身的作用,读不是为理解课文、感悟文意服务,那么这样的课堂朗读就会显得花俏有余,实效不足。有一位老师在上坐井观天一文时,学完生字后,就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三个一群,五个一伙地读开了,教室里一时间炸开了窝,小组读完后,请读得好的、演得出色的上台表演。然后在同学们的评价中掌握演和读的技巧,再表演,同学们一次一次地进步,最后把

5、课文演得惟妙惟肖。这种以演的形式促进学生的读,确实给课堂注入了活力,能吸引学生的朗读兴趣,极大满足学生的表演欲望。但是,我认为,在学生没有深入对文本的理解的情况下,就让学生参与到演的阶段,这样的安排无疑是超前的,不科学的。表演的兴趣势必减弱他们探究的欲望。由于场地的限制,学生对于青蛙为什么只看到天只有井口那么大并没有深刻的认识,只是为了表演而表演,不利于突破文章的难点,而这篇课文的情感教育意义就突现不出来了。针对当前课堂教学越来越花俏这一现象,崔峦先生就提出“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促发展”的口号。语文教学就是要以学生发展为目的,放弃一切与学生的学习无关的东西,放弃一切对学生发展无用的招数。有

6、所为,有所不为。三、缺乏理解的读肤浅新课标理念熏陶下的语文课堂,每一位语文老师更注重学生对课文的感悟能力,课堂倾向于学生感情朗读的指导,这些对于学生进入文本,与作者的心灵产生共鸣,都是有积极作用的。但是,有些老师急功近利,在学生没有理解文本的情况下,就急于对学生的朗读作技巧的指导,这样的朗读指导往往是肤浅的。比如在上公开课上,我们常常会听到老师诸如此类的评价 “你还没把人们失去总理的悲痛心情读出来,再把声音读低沉一点。”或是 “你读得还不够味儿,谁再来试一试?”有的老师干脆就说“再大声点,再兴奋点,再伤心点”学生读得没有语文味,意味着他们还没有进入到文本所创设的情境中去,没有自己独特的体验与感

7、悟。就算是我们本身,对文本的体验和感悟也需要一个过程,何况是学生,这一个过程,一定不能操之过急,否则就会急功近利,老师既吃力不讨好,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又把学生弄糊涂了,不知该怎么读,反而失去读的兴趣。我认为,当学生的朗读不得要领的时候,老师就要反思自己有没有指导学生深地理解课文内容,只有引导学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学生才会与作者的心灵产生共呜,朗读才会入情入景,语文味儿才会溢满课堂。四、偏离情感的读冷漠文章都是有情物,每一篇课文都是以文字为载体,承载着人的情与意,每一个字眼都是作者“血管深处奔涌出来的生命情思,从骨髓宣泄出来的生之灵泉”。课堂中细细地品读文意,感受段落的章法美和篇章的意境美,学

8、生就会在诗情画意的情境中倘佯、沉醉。但是,如果偏离了课文的情感轨道,朗读就会显得十分冷淡,没有一丝情趣可言,更谈不上在朗读中享受美的艺术了。只听半句是一篇趣味十足的儿歌,也许老师已在繁锁的教学工作中磨灭了激情,也许他没有感受到文中宝贵的童真、童趣,结果学生在学习这一篇课文时,不但没有听见童趣盎然的朗读,而且孩子们连一丝的兴致也没有,拖长了声音的读把这一节课上得如同嚼蜡。是的,学生的情感都没有调动起来,他们没有进入文中的情感基调里面,哪能挖掘到书中的黄金屋呢?又哪能欣赏到书中的颜如玉呢?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只有当情感的血液在知识的肌体中欢腾跳跃的时候,知识才会融入人的精神世界。”可见,情感是感悟

9、文章的宝石。五、缺乏个性的读呆板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都有着只属于自己的内心天地,他们的思维是跳跃的,他们的想象是丰富的,他们的感悟是独特的,阅读就要读出学生张扬的天性,在读中完美他们的个性。使阅读成为他们提高语文素养的推动力。但是,有一些老师在上课的时候就没有注意到这一点,在阅读教学中无视或忽视学生的个性化朗读,常常或有意或无意地扼杀了孩子的天性,阅读缺乏了学生的个性,课堂

10、就会显得呆板、沉闷,学生也会慢慢失去学习的兴趣。秋天的雨是一篇充满童趣而又文笔优美的散文,学生一开始就被它吸引了。在学习第二自然段的时候,老师问学生:“你看,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啊扇啊,扇走了夏天的炎热。这句话应该怎样读?”几个稚嫩的小手举了起来,老师却视若不见,继续边说边做手势:“一把小扇子轻轻地扇啊扇啊,怎么才能把它轻轻地扇的感觉读出来呢?”学生马上受到了启发,一个学生站起来读得又轻又柔,老师的眼里充满了喜悦的光芒:“读得真好啊!谁还要来试试!”又一个学生站起来读,他读得又急又快,声音洪亮,老师听了,微微失望:“扇子应该是很轻很柔的。不应该读得这么大声!”并示意那个同学坐下,那个学生嘴角动了动,想说什么,却什么也没说,但是我们分明看到了他眼里被否定的委屈。于是,全班同学都跟着老师很轻很柔地“扇啊扇啊”。这样的课堂,相信大家都会和我一样,感到一阵阵的失望。学生的个性,精彩的课堂,就这样被轻柔地“扇”走了。身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有理由相信孩子的想象是丰富的,他们的思维是独特的,对同一个句子的感悟也不尽相同,“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把课堂还给学生,把机会还给学生,把自由还给学生,充分解放学生的阅读,相信我们的课堂就会呈现千姿百态的画面,就会听到童趣盎然的心声,就能欣赏到五彩缤纷的色彩。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