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刿论战中考问答题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488153675 上传时间:2023-09-15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18.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曹刿论战中考问答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曹刿论战中考问答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曹刿论战中考问答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曹刿论战中考问答题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曹刿论战中考问答题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曹刿论战中考问答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曹刿论战中考问答题(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目的是什么?(用自己的话回答)第段中,鲁庄公的“鄙”表现在哪里?(用原文回答)(3分)答案:大国难测,怕有埋伏;通过考察敌情,弄清齐军退却真相,再决定是否追击齐军。既克,公问其故。2齐军重兵压境,曹刿问“何以战”,鲁庄公前两次回答被曹刿否定,最后一答“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说:“可以一战”。从曹刿与鲁庄公问答的过程中,你认识到他们各是怎样的人?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5分)曹刿:鲁庄公:答:曹刿:具有爱国思想,且政治上拥有远见的卓识的人。鲁庄公:政治上缺乏远见,目光短浅,但能善于纳谏(如用课文从具体做法阐述亦可)3.结合上下文,用自己的话说说“既克,公

2、问其故”中的“其”指代什么?(2分)战争取胜4.从曹刿的论述来看,弱国战胜强国的必要条件有哪些?(2分)答:政治上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和掌握时机。(意思对即可,每条1分,共2分). 政治上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和掌握时机。(意思对即可,每条1分,共2分)5. 曹刿为什么必待“齐人三鼓”而后才认为可以击鼓进军?曹刿为什么在“齐师败绩”之后还要“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然后才认为可以追击?(意思对即可,每条1分,共2分)6曹刿不听乡人劝阻,执意请见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语句回答)(1分)肉食者鄙,未能远谋。7、在战前的谈话中,曹刿认可的是庄公的哪一句话?(1分)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

3、以情。8.文中刻画人物采用的方法是什么?文中运用的主要写作方法又是什么?(2分)语言描写对比9.曹刿的主要战略思想是什么?(2分)(1)战前:(2)战中:10.战前: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战中:齐人三鼓。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夫战,勇气也。11.曹刿给你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请结合全文说明理由。(3分)有政治远见和卓越的军事才能。政治远见表现在战前对可否一战的讨论。军事才能表现在掌握战机,详察敌情,12【甲】文中曹刿的智慧表现在哪些方面?(1分)(1)智慧表现在:能够针对敌我双方的实际,选择恰当的反击时机和追击的时机,显示了他

4、卓越的军事才能。13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目的是什么?(用自己的话回答)第段中,鲁庄公的“鄙”表现在哪里?(用原文回答)(3分答案:大国难测,怕有埋伏;通过考察敌情,弄清齐军退却真相,再决定是否追击齐军。既克,公问其故。14齐军重兵压境,曹刿问“何以战”,鲁庄公前两次回答被曹刿否定,最后一答“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说:“可以一战”。从曹刿与鲁庄公问答的过程中,你认识到他们各是怎样的人?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5分)曹刿:鲁庄公:曹刿:具有爱国思想,且政治上拥有远见的卓识的人。鲁庄公:政治上缺乏远见,目光短浅,但能善于纳谏11.结合上下文,用自己的话说说“既克,公问其故”中的“

5、其”指代什么?(2分)12.从曹刿的论述来看,弱国战胜强国的必要条件有哪些?(2分)11. 曹刿为什么必待“齐人三鼓”而后才认为可以击鼓进军?曹刿为什么在“齐师败绩”之后还要“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然后才认为可以追击?(意思对即可,每条1分,共2分) 12. 政治上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和掌握时机。(意思对即可,每条1分,共2分)13(2分)本文详细介绍了曹判在战前、战中战后的表现,而对于交战的具体过程则略写,这样安排的原因是什么?13因为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不是记叙这次战役的进程,而是记录曹刿关于战争的论述其他内容与中心关联不大这样处理,表现了军事家曹刿的远见卓识,突出了文章的中心(意

6、近即可)11.面对齐军压境,庄公欲仓促迎战,乡人闲议漠视其战,曹刿却以布衣之身“请见”,曹刿入见后与庄公的一番对话,使庄公明确了战争胜利的基础,这个基础是什么?(2分)12.文中第二段,仅用“将鼓”“将驰”寥寥数语,便将庄公的鲁莽少谋之“鄙”表现得神情毕现那么,作者极言其“鄙”有何作用?(2分)13.长勺之战,齐败鲁胜,鲁国为军事史册再添以弱胜强之经典战例曹刿功不可没,且一战成名;庄公虽鄙,但不乏可取之处庄公身上值得肯定的方面有哪些?(3分)11.围绕“政治上取信于民”回答(或“民心所向”;或“百姓的支持”;或“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共2分,意思对即可)12.围绕“(对比)突出曹刿的

7、从容镇定;胸有成竹;指挥若定;能详察敌情;善于把握战机;谨慎果断;远谋(深谋远虑)”回答(共2分,对比手法不设分,答出人物特点中任意一点,意思对即可)13.围绕“善于纳谏;知错就改;能虚心请教;不耻下问;虚怀若谷;用人不疑”回答(共3分,答出任意一点,意思对即可15、乙文中孟子论述决定战争胜负的三个要素是天时、地利、人和决定长勺之战胜负的要素是“人和”,请你从甲文中找出体现这一观点的句子,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曹刿认为此次作战的先决条件是什么(3分)16、一直以来,长勺之战中的鲁庄公被人认为是“肉食者鄙”的形象其实他并不“鄙”他不“鄙”表现在哪里?根据甲文概括总结(4分)17、孟子在两千年前就发出

8、警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请举一个事例谈谈你的认识(4分)15、(共3分)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2分)取信于民(1分)16、(共4分意思对即可得分)从两个方面表现鲁庄公的不“鄙”:广开言路,礼贤下士;尽职尽责,取信于民17、(4分言之有理、通顺即可)例1:二战初期,法西斯横扫欧洲大陆,涂炭生灵欧洲人民团结一致,奋起反抗,最终正义战胜了邪恶例2:八年抗日战争,日寇践踏我国土,山河破碎国共两党合作,同仇敌忾,浴血奋战,以弱胜强,最终将日寇赶出中国7. 本文选自左传,记叙的是长勺之战,在选作课文时编者却将标题定为曹刿论战,请简要谈谈你对此的理解(2分)答:7.(2分)本文略写战争过程,

9、重点突出了曹刿关于战争的论述,标题切中要点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日:“未可”齐人三鼓刿日:“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日:“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日:“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对日:“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16根据选文内容,完成下面的填空(2分)曹刿论战(节选)第一段,叙述了的经过;邹忌讽齐王纳谏(节选)第一段,邹忌分析了的原因17曹刿指挥作战,邹忌委婉劝谏,结果怎样?(4分)(1)曹刿指挥作战的结果:(2)邹忌委婉劝谏的结果:14(5分)(1)驱车追赶(2)第二次(3)倒下(4)指责(5)即使15

10、(4分)(1)他们的勇气已尽而我们的勇气正盛,所以打败了他们(2)能在公共场合议论(我的)过错,让我听到的,可得到下等赏赐(各占2分意思对即可)16(2分)齐鲁长勺之战齐威王受蒙蔽(各占1分意思对即可)17(4分)(1)鲁军打败齐军,克敌制胜(2)齐威王纳谏,燕赵韩魏来朝(各占2分意思对即可)福建福州市(一)阅读曹刿论战,完成913题(15分)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日:“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日:“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日:“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日:“小惠未编,民弗从也”公日:“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日:“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日:

1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日:“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日:“未可”齐人三鼓刿日:“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日:“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日:“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对日:“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9请用“”标出下列语句中的语意停顿(每句标一处)(2分)(1)肉 食者谋之(2)弗敢加也10解释下列加点词语(4分)(1)小惠未徧()(2)小信未孚()(3)公将鼓之()(4)再而衰()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2分)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12选文详略得当,详写,略

12、写,这样安排,突出了曹刿的“远谋”(4分)13鲁庄公是个平庸的国君,但从选文可以看出,他身上也有不少值得肯定的地方请找出一处作简要分析(3分)12曹刿关于战争的论述(或:曹刿在战前、战中、战后的表现)双方交战的过程(4分,每空2分)13. “公将战”表现鲁庄公面对强敌毫不畏惧“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表现鲁庄公取信于民(或:勤政爱民)“公与之乘”表现鲁庄公礼贤下士“公问其故”表现鲁庄公不耻下问鲁庄公发现曹刿才华出众,加以重用,表现鲁庄公知人善任在作战时机的选择上,两次遭到曹刿否定,鲁庄公毫不介意,表现鲁庄公胸怀宽广,从善如流(3分,任选一处分析,意思对或言之有理均可)12文题相应是写作的一

13、个基本原则,“曹刿论战”是编者给左传选段拟就的一个题目。试从文章剪裁的角度对编者如此拟题进行简要分析。(2分)答:12.示例:“曹刿论战”,重在一个“论”字,即主要交代曹刿对战争的见解和主张。左传选段在行文上,对长勺之战的作战过程进行简单交代,把重点放在详细记述曹刿和鲁庄公战前分析和战中的指挥上,两者在内容和题目上是统一的。7曹刿与“其乡人”的对话是否多余?请说说你的见解。(3分)_8试从齐、鲁双方分析长勺之战“齐师败绩”的原因。(3分)_7(3分)不是多余的。(1分)这一对话点明了曹刿拜见鲁庄公的原因,(1分)同时也显示了他不同于一般人的见识。(1分)8(3分)齐师倚仗强国,没有讲究战略战术,没有把握好战机;鲁国曹刿善谋,鲁军善战。22“十年春,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