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探圆明园理水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488153180 上传时间:2022-10-09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探圆明园理水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浅探圆明园理水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浅探圆明园理水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浅探圆明园理水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浅探圆明园理水》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探圆明园理水(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探圆明园理水 杨来运 中国园林第一要义是本于自然,高于自然。山水、植物是构成自然风景的基本要素,也就成为自然风景式园林的构景要点。 水体在大自然的景观构成中是最活跃的要素。山与水关系密切,山嵌水抱被认为是最佳成景态势,也蕴含了阴阳相生、天人合一的中国传统哲理。可以这样说,中国园林有山必有水,无水不成园。 园林内开凿的各种水态都是自然界的河、湖、溪、涧、泉、沼等的艺术概括。人工理水务必做到虽为人作,宛自天开。哪怕再小的水面亦必曲折有致,并利用山石点缀岸、矶。有些还故意做出一湾港汊、水口,以显示源远流长、疏水若无尽。稍大的水面,则必堆堤、筑岛、架设桥梁,在有限的空间内尽写自然水景全貌,这就是一勺

2、则江湖万里之立意。 圆明园是一处人工创造的大型水景园林,平地叠山理水,山水结合,将全园划分为山复水转,层层叠叠的近百处园林空间。每个园林空间都经过精心设计和艺术加工,既有人为的写意又保持天然风韵,宛如自然奇观美景的缩影,精炼地再现了江南水乡烟水迷离之景观。圆明园的叠山理水已达到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之顶峰。保护好圆明园的山形水系,就是为中国乃至世界留下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 一 圆明园理水主要有两部分,一是以水造景,二是将水管住。 圆明园水面共计2000余亩,占全园面积十分之四,大、中、小水面相结合。大水面如福海,宽达600余米;中等水面如后湖,宽约200米,尺度亲近;其余小水面宽度均在40、50至1

3、00米之间,是水景近观小品。回环萦绕的溪流河道将这众多水态串联为一个完整的河湖水系,构成全园的脉络和纽带,既可舟行游览,又可水上运输物资。与此同时,园林造景也大都以水面为主题取材,因水成趣。 圆明园的水面布局经过匠心安排,各具特色。其中心轴线上的九州景区面积并不大,约200米见方,以后湖为中心,环湖构筑九座小岛,以众多的小水态有机相连,九岛如众星捧月般铨释了清帝“禹贡九州,天下一统”的治国理念。这就是为何面积不大的九州景区位于园林的中心位置,而面积是其数倍的福海则偏处侧翼居从属地位的原因,也正是皇家园林有别于江南一般私家园林之处。 九州景区的水面幽静,隔湖观赏对面景观,恰好在清晰的视野内。沿湖

4、九岛环列,各岛风景无一雷同。每景既各具特色,又彼此资借成景,相互照应。西北“杏花春馆”为整个景区最高点,喻为昆仑。东岸“天然图画”一景,只因对岸“坦坦荡荡”的低平,可以观赏到万寿山和西山,才真正不虚此名。 福海景区以辽阔开朗取胜。中央三岛的设置,是中国传统的一池三山造园手法。借园外西山群峰之景形成山水相伴,上下辉映之情趣。河道环绕于福海外围,时宽时窄,有开有合,通过十个水口与福海相通。这些水口将漫长的水岸分为大小不等的十个段落,其间建有不同特色的景观,并以不同形制的桥梁相连接。既消除了岸脚的僵直单调感,又显示出福海水面的源远流长。沿河道的幽闭地段建置了各具特色的小园林,通过水口泄景引入片段侧影

5、作为陪衬。 圆明园北部自成一体,直接摹仿江南水乡(特别是扬州瘦西湖)景色。一弯流水曲曲折折,时宽时窄,时放时收,两岸优美的风光不断变幻。此处为全园最长的一条溪流,其理水方式独具风格。由于当时私家园林没有圆明园这样巨大,自然也就不可能有这样的理水样式。 借助诗词意境也是圆明园的一大理水特色:夹镜鸣琴,再现了李白诗句“两水夹明镜”意境;西峰秀色的瀑布直接摹写庐山“银河落九天”胜景;而坐石临流之曲水流觞,更是将人文山水书写得酣畅淋漓。 坐石临流,始建不晚于雍正初年,原称流杯亭。乾隆九年成四十景图时,定名“坐石临流”,并有题咏。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将流杯亭改建成重檐八方亭,俗称八柱兰亭。乾隆九年

6、御制“坐石临流”诗序曰:“仄涧中潈泉奔汇,奇石峭列,为坻为碕,为屿为奥。激波分注,潺潺鸣籁,可以漱齿,可以泛觞。作亭据胜处,泠然山水清音”。诗云:“白石清泉带碧萝,曲流贴贴泛金荷。年年上巳寻欢处,便是当时晋永和”。乾隆此诗中所说的晋永和就是我国有关文人雅士春天在水边修禊的一个著名典故。 修禊是上古时代人们在春天临水洗涤清洁以祓除不祥的一种巫祭礼仪活动。至汉代巫祭礼仪逐渐淡化,演变成世俗性的春游盛事,同时也就出现了禊觞、禊饮的活动形式。荆楚岁时记中称这种活动为“流杯曲水宴”。在三月上巳禊日游春时,市民到郊外会友聚宴,让斟满酒的耳杯或“羽觞”随溪流飘浮,人们在岸边依次畅饮杯中美酒。 王羲之这样的文

7、人雅士自然不会放过这样的好事。东晋九年(353年)清明上巳日,王羲之等文人雅士四十余人会于绍兴兰亭,曲水流觞,赋诗修禊。此次诗会存有诗集,共有三十七首。王羲之以神来之笔写就著名的兰亭集序,记述了此次禊觞诗会的盛况。后来历代文人常津津乐道于此事,而且将上古时代的禊事淡化,每提禊事必说兰亭。也就是这一盛事给园林又带来一种理水方式曲水流觞。 雍正皇帝对这种士大夫文化也极为喜爱,在圆明园中建流杯亭,即仿照古兰亭意境而建。乾隆帝更将此事做到极至,将原来的小亭改建成重檐八方亭,并从内府藏帖中辑得历代书法名家兰亭帖墨迹6册,即唐代虞世南、褚遂良、冯承素分别临摹的王羲之兰亭序帖,柳公权书兰亭诗并后序帖,明代戏

8、鸿堂刻柳书兰亭帖、董其昌临柳书兰亭帖。又令大学士于敏中补柳帖之漫漶(缺笔)成一册,再加上弘历自己临摹董其昌所仿柳书兰亭帖一册,合为兰亭八柱之册。“因就此亭易以石柱,而各刻一册于柱,以永其传”。在亭中竖立一座巨型石屏,正面刻王羲之等人曲水流觞图景,碑阴刻乾隆九年御制“坐石临流”诗及己亥(乾隆四十四年)季秋御识(题记),后又续刻御制“题兰亭八柱”诗两篇。 曲水流觞应该是中国最早的水法。这种水法与自然相协,水自上而下,在人造自然石岸曲弯溪流中流淌。这种水法有品味,更讲究实用。与自然成为一体,天人合一的中国传统哲理决定了这一水法的性质。而在十八世纪西方刚开始盛行的“泰西水法”,则逆自然而动,水自下而上

9、,通过经加工后的石、铜、铁等人工造型器物的喷嘴而泄出,这种水法更讲究观赏。西方因有战胜自然、改造自然的理念,才会有这样的水法。 西方的水法传入中国时称“泰西水法”。这种理水之术,在雍正朝前就传入我国。雍正皇帝除对西方的眼镜感兴趣外,对“泰西水法”也乐此不疲,但他是有条件地接受。据史料记载,水木明瑟一景的主体是用西洋水法引水入室,推动风扇供皇帝消暑的三间风扇房。该景建于雍正初期,雍正五年时奉旨将水法上翎毛风扇改做大一些。乾隆九年御制“水木明瑟”词序曰:“用泰西水法引入室中,以转风扇,泠泠瑟瑟,非丝非竹,天籁遥闻,林光逾生净绿。” 如果说雍正只为实用而引进西方水法技术,那么乾隆要比其父大气得多。长

10、春园北隅一区西洋楼就是为西方的喷泉而特意建造的。乾隆皇帝将“泰西水法”和西洋建筑引为中用,为圆明园这一中国古典园林增添了一笔异国色彩,别有一番风味。西洋楼景区共有西洋风格建筑群组十余处,其中专用于喷泉建筑四处,喷泉共有11组。各组喷泉均采用动物争斗场景为造型题材,其中谐奇趣南部喷泉造型为一条翻尾石鱼被一群铜鸭、铜鹅所围,鸭、鹅嘴中喷水砸向鲤鱼。这组喷泉反映的是群禽渔猎的场景。大水法前是一组猎狗逐鹿造型喷泉,取材于中国逐鹿中原的典故。海晏堂四周有五组喷泉。其南北各有两个喷泉造型很有趣:一猴挂着印、打着伞、拿一竿捅马蜂窝,水从伞尖流下来。这一喷泉造型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产物,寓意为封侯挂印。 西洋楼景

11、区中最著名的一组喷泉为海晏堂西向十一间楼前的喷泉。该组喷泉主体由十二生肖组成,每个生肖为人身兽头。因十二生肖分别与十二个时辰相对应,皇帝只要看到哪个生肖在喷水,就知道当时为何时辰,故俗称其为水力钟。这种奇巧的安排设计实为中西文化交流的一个杰作。 二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园林理水的另一主要内容就在于让进园的水始终听任园主的安排,不能造成洪涝灾害。 圆明园的水源主要来自玉泉山,在清代时这一水源十分充足。水由位于圆明园西南方的藻园进入园内,因西高东低的地势,水自然流遍圆明园大部分园林水面。另外,由于圆明园整体布局摹仿祖国山河,西北高,东南低,位于最西北方的紫碧山房为全园最高点,由藻园进入的水无法流到

12、这里。故园林设计者在此又安排了一个进水口,将黑龙潭一带的水源经小清河引入园内。由紫碧山房进入的水源保证了圆明园北部仿江南水乡之景观用水,并从这里向东流,直接从蕊珠宫流入长春园西洋楼景区。 长春园共有四个入水口。除蕊珠宫入水口外,还有黄花阵北入水口、茜园入水口、福海东北处五孔闸入水口,其中五孔闸为长春园主要入水口。黄花阵北入水口水源来自圆明园北墙外护园河,供西洋楼景区用水,并通过线法墙北出水口泄入小青河。茜园入水口水源来自绮春园,该水口设计为溢水闸,一方面保证绮春园水位,一方面保证长春园南部用水。从现在掌握的史料来看,圆明园几乎所有入水口都为人工闸口,只有此处为自动溢水口。 绮春园入水口有两个,

13、其主要水源从万泉河引进,入水口设在正觉寺西。另一水源来自圆明园的护园河,入水口设在绮春园北部。 圆明园的出水口主要为长春园东部七孔闸。绮春园东有一五孔闸,为绮春园出水口。 三园外围有一环园护园河。该河有三个作用,一为护园,二为供水,三为泄洪。前两个作用不必赘述,该河泄洪作用却至关重要。圆明园北部在紫碧山房和北宫门外设两个水闸,控制来水大小。水多时可从北宫门外护园河直接泄入小清河,水少关上水闸保证长春园用水。圆明园、长春园南部与绮春园交界处有护园河,一方面为长春园、绮春园供水,另一方面也起到泄洪作用。这条河直接连到长春园、绮春园东部护园河。来水过多,一方面会通过茜园溢水闸经长春园泄入小清河,另一

14、方面会直接通过长春园、绮春园东部护园河流进小清河和清华园。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充沛的水源及设置合理收放自如的出入水闸口,使得圆明园的造园意境因水而活,山水景观浑然一体。 三 人类与自然山水的关系自来密切。旧石器时代,人们依山而居。大山给予他们恩惠与赐予。他们敬畏大山,崇拜山神。新石器时代,原始人从山区迁移到平原,在各处有河水芳草之地开始了农业定居生活。黄河、长江养育了中华民族,他们对水的崇拜程度更是无以复加。在这种崇拜中发展起来的中国山水文化充分体现了先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经过历代先人的努力,这一崇尚自然的文化不断升华,成为我国悠久历史文化中重要组成部分,在世界文化史中也占有重要地位。 圆明

15、园占地5200余亩,水域2000余亩,在现代化都市北京,显得弥足珍贵。这样大的园林和水面对调节北京市的气候、净化空气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历史地理、气候、城市建设、人文等诸因素的变迁,现在圆明园正面临水源极度匮乏的严峻形势。每年因缺水,大小湖面干枯、大量鱼虾死亡,苦心经营了多少年的荷塘一度曾被荒苇代替。有时迫于无奈只好将已污染的水源放进湖中,那稠绿的颜色、呛鼻的气味,可谓大煞风景。圆明园这处以自然山水景观为依托的园林遗址因缺水而神韵消减。 圆明园遗址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恢复好原有的山形水系风貌,使之成为绿色奥运的一颗明珠,同时为后代留下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随着圆明园环境整治工程以及湖底防渗工程的开展,经各方面的积极努力,与圆明园相关的各种困难问题正逐步得到解决。保护并管理好这处优秀古典园林遗址,将会给后人带来更多的意想不到的收获。 (本文作者系圆明园管理处文史科科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营销创新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