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云南学习考察报告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488148566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赴云南学习考察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赴云南学习考察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赴云南学习考察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赴云南学习考察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赴云南学习考察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赴云南学习考察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赴云南学习考察报告(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赴云南学习考察报告沐抚办事处木贡村大学生村官 谭大勇2月21日至2月27日,沐抚办事处党委、办事处组织秋冬季全办在编在岗(涉及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西部志愿者)职工对云南旅游发展状况进行了为期天的考察学习。在整个考察学习过程中,通过自己阅览和朋友简介,自身饱览了云南的大好风光和民族风情,心灵得到了升华同步结合自己所处大峡谷旅游风景区也有所体会。现将具体考察状况报告如下:一、云南考察基本状况:本次考察先后赴昆明市、石林、大理白族自治州、丽江市等4个州市。实地考察了云南民族村、园艺博览园、花卉市场、石林风景区、丽江古城、大理古城、天龙八部影视城、苍山洱海、玉龙雪山等十余个景区景点,期间分别在天龙八

2、部影视城和云南民族村观看了天龙八部影视节目和云南民族风情歌舞表演等旅游文化精品节目。从中领略到这一片西南边陲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民族文化的挖掘运用、文化旅游产业的哺育发展等方面所作出的努力和获得的成就,值得恩施州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学习,深刻感受到云南这一片古老、壮丽的红土高原的崇山峻岭之间江河纵横和物种的丰富。直观的感受到云南作为祖国的边疆省份在立足省情,发挥优势,因地制宜,加快发展中呈现出的创新与进取,感触颇深,启发良多。(一)得天独厚的旅游民族文化资源云南是全国少数民族数目最多的省份,全省共有25个少数民族。汉族人口为3029万人,占总人口的66.63%;各少数民族人口为537万人,占总人

3、口的33.%。各民族分布呈“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其中云南的世居民族有16个:彝、白、哈尼、傣族、傈僳、拉祜、佤、纳西、景颇、布朗、普米、阿昌、怒族、基诺、德昂、独龙。在云南各族人民均有自己的旅游文化民族特色,有自己的风俗文化典型,例如有彝、白、傣、哈尼、壮、苗、傈僳、佤、回、纳西、拉祜、景颇、瑶、藏、布朗、阿昌、蒙古、崩龙、独龙、普米等族的云南民歌,白族的“三月街”,彝族的火把节,傣族的泼水节,纳西族的东巴文化等。(二)闻名世界的历史名号春城云南地处低纬度高原,地理位置特殊,地形地貌复杂,因此气候也很复杂。重要受南孟加拉高压气流影响形成的高原季风气候,全省大部分地区冬暖夏凉,四季如春的气候

4、特性。昆明是云南省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交通中心,是国内重要的旅游、商贸都市、西部地区重要的中心都市,亦是滇中都市群的核心圈!此外,它还是中国面向东南亚、南亚开放的门户枢纽,是中国唯一面向东盟的大都市。因夏无酷暑、冬无寒冷、气候宜人,具有典型的温带气候特点,城区温度在029之间,年温差为全国最小,这样在全球亦少有的气候特性使昆明以“春城”而享誉中外!(三)丽江古城,古韵与现代完美的交响曲走进丽江古城,束河依山傍水,民居房舍错落有致。街头有一潭泉水,称为“九鼎龙潭”,又称“龙泉”。不管是古城的街道、广场牌坊、水系、桥梁还是民居装饰、庭院小品、槛联匾额、碑刻条石,无不渗入纳西人的文化修养和审美情

5、趣,无不充足体现地方民族宗教、美学、文学等多方面的文化内涵、意境和神韵,呈现历史文化的深厚和丰富内容。在古城中酒吧淋漓,在柳荫下,柔风中,看着清清的水静静地流淌,品着各色菜肴,饮着啤酒,和朋友聊聊天,抑或一种人喝着咖啡发愣,尽情享有在都市中所未有的闲静,有爱好,还可请那些流浪的艺人坐下,给自己画个肖像或者是漫画,当作一份在古城特别的珍藏。古城的古韵与现代体现得淋漓尽致,能让人忘却都市的烦恼,回到久违的闲适,却又能品味到都市的繁华,让人留恋来回。二、云南旅游发展的先进经验(一)政府主导,文化旅游成为云南旅游的亮点在0世纪80年代,云南省政府意识到重要靠“烟经济”为主导的单一构造性经济的风险性,提

6、出要依托云南资源优势,哺育新的支柱产业,做出了依托云南神奇的自然景观、独特的立体气候、悠久的历史文化和绚丽的民族风情,把旅游业作为云南重要的经济产业来发展,使云南旅游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和潜力。其中“云南民族村”是云南文化旅游产品的巅峰之作。云南民族村位于滇池北岸的海埂,是一条由东向西仲入滇池的狭长的半岛沙滩,俗称“海埂”。其占地面积2万亩,有天然的游浴场和体育训练基地,为娱乐度假的好地方,集云南重要的彝、白、傣、苗、景颇、佤、哈尼、纳西、傈僳、独龙等5个少数民族的村寨、民族歌舞厅、民族广场以及激光喷泉、水幕电影等旅游设施。民族村寨采用复原陈列的手法展示云南的民族风情。走进村里只见不同风格的

7、民族村寨分布其间,错落有致,各展风姿,各少数民族丰富多彩的村舍建筑、生产、生活、宗教习俗均如实地展示出来,是云南民族文化的缩影。游客在村寨里,除可理解云南各民族的建筑风格、民族服饰、民族风俗外,还可以欣赏激光喷泉、水幕电影、民族歌舞、大象表演;品尝民族风味小吃,购买民族工艺品。身着民族服饰的导游小姐为游客提供导游服务,解说各少数民族的习俗。结合各少数民族节日,在村里还举办白族的“三月街”、傣族的“泼水节”、彝族的“火把节”、僳僳族的“刀杆节”、景颇族的“目脑纵歌”、纳西族的“三朵节”等独具民族特色的民族节日活动,让人们尽兴欣赏,沉浸在各民族的海洋里,是云南旅游的重要旅游景区。(二)旅游与休闲购

8、物的完美结合,丰富旅游文化产品云南省通过长期的努力已经完善了整个旅游产业链的建设,实现了旅游业的第二次创业,精品景点的完善,休闲娱乐品牌的打造,使得云南旅游业发展呈现兴兴向荣的局势。“七彩云南”购物商城的打造,成为云南省旅游产业二次创业的精品工程,它位于昆明至石林公路旁,距昆明12公里,集旅游、休闲、观光、餐饮和购物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旅游品牌。来自全国各地的旅行团,几乎都会被导游带到“七彩云南”,那里有百年老店“庆沣祥”茶庄,尚有各类购物馆:银饰、玉器、土特产、中药材等。除此之外,丽江古城酒吧一条街、大理三月街、云南民族村等出名休闲娱乐旅游景点,都是政府打造的一流的旅游名片。(三)产业体系完善

9、,全民共同服务旅游大业。云南旅游产业化已具规模,吃、住、行、游、购、娱、信息等产业要素完备,功能健全,完全可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类型游客的需求。重点旅游都市功能综合配套,旅游基本设施健全,高效便捷;旅游重点区域的航空、铁路、公路四通八达,畅通无阻,大理至昆明有旅游专线铁路;景区功能配套较为完善,绿化、净化、美化到位。如丽江有5级景区两个,古城区辖区内就有星级宾馆酒店146家,其中五星级4家,四星级1家,三星级6家,二星级62家,一星级1家;非星级宾馆、酒店、客栈、招待所95家,其中特色级别50家;旅游购物店30家;旅行社7家;导游3000多名。云南的旅游业不仅仅成为政府主导的支柱产业,同步全民

10、参与旅游建设服务旅游大局的意识进一步人心。三、云南考察的几点启示通过几日云南的考察,回到自己的家乡大峡谷,几经思考,我们此行在云南进行旅游考察,我们理解了它目前的旅游状况和建设旅游的先进经验,而我们应当如何做才干赶上它,如何做到取其长而补己短,如何才干让恩施大峡谷风景区成为海外出名景区,可以给游客留下深刻的影响,下面将自己的几点拙劣观点展示如下。(一)完善旅游风景区建设,拟定大峡谷旅游风景区科学的建设目的。恩施大峡谷是新兴的旅游景区,目前还处在建设初期,旅游风景区的各大功能区建设还很不完善,风景区的发展目的还不够科学。通过在云南进行旅游考察,云南出名风景区建设无不体现了几大特点:一是旅游功能区

11、建设完善;二是旅游文化特色鲜明;三是各景点人民群众齐心合力搞旅游。因此,恩施大峡谷下一步的建设目的要做到:政府主导,完善旅游功能区,打造特色旅游文化,发动群众齐心合力建设风景区。(二)打造恩施大峡谷特色旅游文化。旅游文化是旅游业发展不可或缺的元素,是旅游业发展的灵魂,云南正是做好了这一点,才实现了云南旅游产业的二次创业,成效明显。对于恩施大峡谷来说,创世神话传说,土家民族风情与巴文化,马帮精神都是值得我们去开发与运用。恩施大峡谷的旅游不仅仅只是看看风景,而是要让游客可以在观看景观的同步感受文化,乐意留下来进一步观光学习,让文化的魅力得以发挥,留住游客,感动游客。(三)发动群众,全民参与服务旅游

12、大业。云南旅游之因此蒸蒸日上,离不开人民群众参与旅游建设的积极性,正由于有了全民参与服务旅游大局的意识,才会形成特色鲜明的旅游文化,让游客被本地人民的盛情所感动。恩施大峡谷人民在建设旅游的意识上还不够强,小农意识、老式观念还比较深厚,这就需要我们政府通过正面引导发动、宣传、教育,来改善整个地区的旅游服务意识,真正实现全民参与旅游建设,用友善、热情、纯洁、坚韧、但愿的民族精神去留住游客、感动游客。恩施大峡谷的旅游服务功能区建设正日趋完善,大峡谷的出名度日益提高,但是大峡谷旅游建设尚有诸多缺陷,旅游文化还没有特色,人民参与服务旅游的意识还不强,大峡谷风景区建设“任重而道远”,还需在建设特色鲜明的旅游风景区上下功夫,运用全省打造“鄂西生态旅游文化圈”、建设武陵山少数民族经济区、“仙居恩施”建设大势,顺势而上把握机遇,大胆创新,将恩施大峡谷建设成为“鄂西旅游文化圈”的典型亮点工程,真正实现旅游增收富民的抱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