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高中语文 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 二战经典与我们 战争文学的“力”与“味”素材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488148378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2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5高中语文 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 二战经典与我们 战争文学的“力”与“味”素材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2015高中语文 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 二战经典与我们 战争文学的“力”与“味”素材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2015高中语文 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 二战经典与我们 战争文学的“力”与“味”素材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5高中语文 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 二战经典与我们 战争文学的“力”与“味”素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5高中语文 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 二战经典与我们 战争文学的“力”与“味”素材(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二战经典与我们: 战争文学的“力”与“味”说起外国文学,除了从课本上读到的单篇作品外,成本的著作我在少年时代都没读过。可能是解放区印刷和交通条件所限之故,那时的课外读物几乎全是古典文学和剑侠公案小说。较大量地阅读外国文学作品还是在我参军之后。尤其是上世纪50年代初,因抗美援朝战争期间机要电报往来频繁,工作量激增,我在长达一年的时间中几乎没有睡过囫囵觉,最后终于累倒,被医生勒令病休半年。在这段空闲时间里,我阅读了大量外国文学作品,尤其是俄罗斯和苏联的战争文学,包括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西蒙诺夫的日日夜夜、法捷耶夫的青年近卫军、尼古拉耶娃的收获等,当然,还有屠格涅夫、托尔斯泰、契诃夫、

2、蒲宁以及法、德等国家的文学作品。三个标志:反战、爱、和平在养病期间,作品中的情境与现实生活之间的相互感应是强烈的。在独自的活动与静思中,生活和心思都比较单纯,很容易与客观物象及某些人物的处境和感受互应对接。我曾去远郊医院复查,在途经一片白杨树林时,索性解开棉大衣的扣子,就像张开翅膀的大鸟,迎风劲飞,那一刻我仿佛卸掉了病体的精神负担,尽情沐浴在大自然的自由空间里,白杨林仿佛变成了白桦林。我心境超然,将真实的场景与阅读中的俄罗斯作家屠格涅夫和苏联作家常常描写的广袤原野、无际的白桦林叠印在一起,忘却了身体的不适而充分接受洗礼。这样一来二去,促使了病灶的收缩和钙化,大自然中的良性能量与精神抗体真的产生

3、了神奇作用。带来这种相互感应和激励的书籍还有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主人公保尔柯察金与命运搏斗,以无比坚忍的精神抗住病残的折磨,在写作中重获更有价值的生命。这促使和激发我在养病中开始练笔式的写作,其中一篇根据自己先后两次打破机要译电新纪录的工作体会写成的文稿在中国青年报发表,使我惊喜得当夜不能入眠。印象更深的是日日夜夜和青年近卫军等描写二战中苏德战争的“实战”之作。我在大学时课余曾研究过苏联作家西蒙诺夫。这位作家在苏联卫国战争开始时就写下了当时流传甚广的诗文,有的传入了中国。我在上小学时就读过他的少量诗作。解放战争后期,他率新闻代表团访问中国,我也读过他较多的“文艺通讯”。因是记者出身,他的作品中有

4、“新闻味儿”,现场感很强,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其描写斯大林格勒战役的日日夜夜,正是作者得于现场、感于现场、草于现场,可为小说亦可谓纪实文学。我读此书至今已过60余年,许多情节已渐模糊,但有一些震撼人心的场景仍历历在目,如:在巷战达到白热化的阶段,暂居地下室的妇女和孩子以极大的坚韧与耐力度过炮声隆隆的日日夜夜,母亲一刀一刀切着土豆片,孩子眼巴巴地看着却不哭不闹这样的细节,无声地宣示不屈的人民是不可征服的。这不禁使人联想到列宁格勒围城近三年而未破,如此难以想象的意志力和抗击力是从何而来?是信仰的坚定与民族的性格,构建了一个又一个传奇的精神堡垒。俄苏作家笔下的一切,不仅有“力”,更有浓烈的“味儿”。

5、写坚定与强韧并不总是豪言壮语。常常借助典型场景中的人们的眼神、动作和寥寥数语,便释放出一种“现场味儿”。这是生命的原汁原味,最朴素却又最精纯,最真挚的情感与凝定的理性高度融合。有时作品的人物就是直接以“味儿”来表达他的内心感觉。大学期间,我曾看了影片烽火的里程,表现一位苏军政工人员带领数位各种职业和身份的人士穿过敌人的火网,乘一辆马车去往安全地带的故事。其中一名伪装为退役军人的敌人特务被经验丰富、嗅觉锐敏的老车夫看出了破绽。中途休息时,老车夫借为牲口饮水的空当,对政工人员悄声说了一句:“我怎么老觉着那家伙味儿不对。”老车夫的这个“味儿”,几十年间一直使我思索不已:它很可能是人与人之间的本质感觉

6、,也是一件文学艺术作品给人最直观而又最深层的感觉。也许由于这种启示,我在创作实践中也很注意这种相互而本质的“味儿”。最近,为了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我写了一些纪实作品和诗歌,描述了少年时在故乡胶东亲历的种种,其中一首名为战争中没有小孩的短诗中有这样几句:那天下课后,校长给我一卷传单,其实很平常,现在说那是战争年代也是命一个小孩生在战火里,但说实话,战争中没有“小孩”,小孩有时比大人更有用,目标小,还可以跟“二鬼子”逗着玩,传单塞进兜里,他还以为是钞票。不过,小孩也没有天生免死证,同样有大惊好险,死里逃生,最危险的任务也不告诉娘,完成后也不能向娘领赏,至多要块红瓤地瓜,解饥又图吉祥。没别的,只求

7、个原汁的真味儿。青年近卫军是苏联作家法捷耶夫在二战后根据卫国战争中真实发生的故事创作成的长篇小说,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各有原型,成功地塑造了这些英勇机智战斗在德寇占领区的青年英烈的群像。读过此书至今已60余年,但全书贯穿的悲壮的震撼力仍未完全消退。这气,当然是人间正气,也许包含着沉重、壮烈、视死如归,还有伤痛,却就是没有消沉、丧气,没有对自身事业的怀疑。尤记得我当时就联想到故乡战争年代牺牲的青年团员,他们都是在同一个信仰支撑下做出义无反顾的抉择。真正的英雄之气、壮烈之气,是可以深入人心、长久留存的。这些是我对二战作品及现代战争题材作品积淀已久的思考,是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到来之际引发的“燃点”。衷心感谢正义战争的参与者和付出血肉代价的可敬的人民,是他们历史性的非凡业绩为后世创作与思考提供了契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幼儿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