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数轴》说课稿——绝对好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488146081 上传时间:2023-08-20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数学《数轴》说课稿——绝对好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初中数学《数轴》说课稿——绝对好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初中数学《数轴》说课稿——绝对好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初中数学《数轴》说课稿——绝对好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初中数学《数轴》说课稿——绝对好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初中数学《数轴》说课稿——绝对好》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数学《数轴》说课稿——绝对好(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数轴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教师,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数轴,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目的、教学程序设计、板书设计等方面对本课题进行分析阐明。一方面,对本节教材内容进行分析。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数轴是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一章第2节第2小结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正、负数、有理数等基本知识,为学习数轴打好了基本,数轴非常直观第把数与点集合起来,不仅可以是学生加深对有理数的结识,还为后来学习相反数、绝对值、比较大小等做好铺垫,因而本节内容在教材中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初步渗入着的数形结合的思想。对后来的知识概念及实际问题的解决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学情分析:(1)

2、知识掌握上,七年级学生刚刚学习有理数中的正负数,对正负数的概念理解不一定很深刻,因此应全面系统的去讲述。(2)学生对数轴概念和数轴的三要素,学生不易理解,容易导致画图中掉三落四的现象,因此教学中教师应予以简朴明白、进一步浅出的分析。(3)七年级学生年龄小,注意力易分散,教学中一方面要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引起学生的爱好;另一方面要发明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刊登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二、教法、学法分析1说教法根据教材分析和目的分析,贯彻新课程改革下的课堂教学措施,拟定本节课重要采用启发引导摸索的教学措施。学生在教师营造的“摸索”的环境里,积极参与,互相讨论,一步步地掌握数轴的概念,并通过练习,使

3、学生更好地理解数轴概念,从而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有措施就要有手段进行依托,我所采用的教学手段是:多媒体辅助教学通过件演示,创设情境,让学生分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总结并派代表发言。教师耐心引导、分析、解说和提问,并及时对学生的意见进行肯定与评议,从而突出教师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启发者、引导者、协助者和参与者的形象。2说学法现代新教育理念觉得,学习数学不应只是单调刻板的简朴模仿、机械背诵与操练,而应当采用设立现实的问题情景,故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学习内容来引起学习者的爱好。为达到提高学生的学习爱好,我们应强调探究、学习、发现学习、研究学习、合伙学习才干变化学生本来的那种“学而无思,思而无疑,有疑不问”

4、的旧学习方式。要达到学生积极的学习,本节课采用学生小组合伙,讨论交流,观测发现,师生互动的学习方式。学生通过小组合伙学会积极探究积极总结积极提高,突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她们在感知知识的过程中,无疑提高了摸索-发现-实践总结的能力。三、教学目的: 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构造、心理特性和学生学习的实际状况,结合新课程原则下的教学理念,我制定的教学目的如下:知识与技能、理解数轴的概念,学会如何画数轴;2、懂得如何在数轴上表达有理数,能说出数轴上有理数的点所示的数;3、懂得任何一种有理数在数轴上均有唯一的点与之相应。过程与措施通过小组合伙,增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与她人交流合伙的习惯,体验探究过

5、程中的措施及乐趣。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设立现实的问题情景,激发学生探究的好奇心,提高学习爱好,以培养学生敢于创新的精神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四、教学重难点拟定对的理解数轴的概念和有理数在数轴上的表达措施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建立有理数与数轴上的点蝗相应关系(数与形的结合)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五、教学程序设计:(一)问题引入,激发情趣:(分钟)一方面我出示生活中的一种问题情景:在一条东西方向的马路上,有一种汽车站,汽车站东3m和7m处分别有一棵柳树和一棵杨树,汽车站西m和4.8m处分别有一棵槐树和一根电线杆,试画图表达这一情境。 我为了打破教师讲学生听这种沉闷、呆板的氛围,采用了小组合伙的教学方式,让

6、每一位同窗都动起来,组内是不同层次的学生互相带动互相讨论,分工合伙完毕。组与组之间是互相竞争的,踊跃发言,力求精确度高,速度快,以示赞扬和鼓励。学生讨论,教师巡逻,对有困难的小组教师可适时的引导,提问,如:站东米的柳树和站西米的槐树是同一种位置吗?它们到站牌的距离是多少?相似吗?学生很明显的清晰这两个位置不仅和站牌的距离有关还和它们的方向有关。教师着重读出站东3米,站西3米,以暗示学生它们是一对相反意义的量,一种记为正数,那另一种就记为是负数。学生想到用正、负数表达东、西的方向,那杨树和电线杆的位置就好表达了。让最先做完的小组上黑板画图,其她小组进行改正校对。 学生通过小组合伙学生积极探究积极

7、总结积极提高,突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她们在感知知识的过程中,无疑提高了摸索发现实践总结的能力。 由于温度计与数轴最为接近,它又是学生所熟悉的带刻度的度量工具,因此在教学中我将用它来抽象概括为数轴这一数学模型,于是让学生观测一组零上、零下和零摄氏度的温度计,并提问如何表达?很形象直观的可以观测到温度计也是表达正数、0、负数的直线。同窗们想一想它和上一情景图有什么共同点,有什么不同点?它们都是用一条直线上的点表达正数、0、负数,很自然引出了数轴的定义。在数学中,可以用一条直线上的点表达数,这条直线叫做数轴。我们将一种具体的问题、事物的通过抽象概括为数学概念“数轴”,使学生初步体验到一种从实践到理论

8、的结识过程。(二)讨论交流,揭示内涵:(15分钟)1、教师设问:如何画数轴呢?让学生讨论,在学生有争议,答案把握不很精确的状况下,教师适时出击,板演环节,加深印象,使学生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突出数轴概念中的三要素这个教学重点。()画直线,取原点(这里阐明在直线上任取一点作为原点,这点表达0,数轴画成水平位置是为了读、画以便,同步也为了有美的感觉。)(2)标正方向(这里阐明我们在水平位置的数轴上规定从原点向右为正方向是习惯与以便所作,由于我们只能画出直线的一部分,因此标上箭头指明正方向,并表达无限延伸。)(3)选用单位长度,标数(这里阐明任选合适的长度作为单位长度,标数时从原点向右每隔一种单位长

9、度取一点,依次表达1、2、3负数反之。单位长度的长短,可根据实际状况而定,但同一种单位长度所示的量要相似。)为进一步强化概念,在对数轴有了对的结识的基本上,请人们在练习本上画一种数轴,(请同窗画在黑板上)通过学生画数轴,交流和反思,使学生真正掌握数轴的概念。让学生自己动手画数轴,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变化本来的“听数学”为“做数学”。学生在画数轴时教师巡视并予以个别指引,关注学生的个体发展,画完后教师给出评价,如“较好”“很规范”等语言来鼓励学生,以增进学生的发展;并强调: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是数轴的三要素,画数轴时这三要素缺一不可。对的画出数轴后,在数轴上表达右边各数:3,-、-、5、0

10、再之处数轴上A,,C,各点分别表达什么数?整数的表达学生很容易理解,强调一下,分数和小数的表达是这一节课的难点,分数或小数也可以用数轴上的点表达出来吗?列如从原点向右6.5个单位长度表达什么?-2/3能在数轴上表达出来吗?教师说出几种分数、小数让学生在自己所画的数轴上表达,然后讨论归纳得出所有的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表达。从而加深对数形结合思想的理解,突破难点。(三)启发诱导,深化概念:(5分钟)1、观测数轴上点的特点:数轴上表达数的点在原点的右边,与原点的距离是3个单位长度;表达数2的点在原点的左边,与原点的距离是2个单位长度。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归纳:一般地,设a是一种正数,则数轴上表达数

11、点在原点的_边,与原点的距离是_个单位长度;表达数a点在原点的_边,与原点的距离是_个单位长度。通过从特殊到一般的措施归纳出数轴上点的特点,逐渐培养学生从具体的数到字母的抽象概括能力。教学必须在学生自主摸索,经验归纳的基本上获得,教学中必须呈现思维的过程性,在这里,通过观测分析,独立思考、小组交流等活动,引导学生归纳。(四)应用新知巩固提高(10分钟)1、课堂练习:课本第9页的练习1、2、3题2、强化练习:(1)在数轴上标出到原点的距离不不小于3的整数。(2) 数轴上的点p与表达有理数3的点的距离是2,1) 试拟定点p表达的有理数;2) 将点A向右移个单位到点B,点表达的有理数是多少?通过适量

12、的练习有助于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培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我设立了有梯度的习题,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做基本题,对于学有余力的同窗还给她们设立了拔高题,给她们留下了思考的空间,发展的余地。(五)总结收获畅谈约用5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各抒己见做课堂小结,可归纳知识点,也可总结探究中的教学思想、措施手段、需要注意的问题或容易出错的地方,或者是典型题的收集等,然后教师再完善概括学生的总结,这样小结既巩固了新知识,又拓展了学生的思维,更让学生记忆犹新。六:板书设计(略)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我始终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伙学习来积极发现结论,形成了师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的交流模式,使小组中每个人均有机会刊登自己的观点与见解,也乐于倾听她人的意见,使学生感受到学习是一种快乐的事情,从而满足了学生的心理需要,最后达到是学生学会、会学、乐学的目的,进而有效地提高了教学质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