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信息技术导学案第一课我们生活在信息时代

上传人:m**** 文档编号:488142413 上传时间:2023-11-22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8.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信息技术导学案第一课我们生活在信息时代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初中信息技术导学案第一课我们生活在信息时代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初中信息技术导学案第一课我们生活在信息时代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初中信息技术导学案第一课我们生活在信息时代》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信息技术导学案第一课我们生活在信息时代(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班级: 学习小组: 姓名: 教师评价: 第一课 我们生活在信息时代【学习目标】1、了解什么是信息及信息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2、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基本能力。3、积极主动,体验成功的快乐。【重点难点】了解信息与信息技术及应用,能合理地使用信息技术。【自主学习】 要求:结合导学案基础知识及问题导航,高效预习课本。 问题导航:信息及信息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有哪些?【学法指导】1、 依据学习目标和自主学习要求,进行快速、高效预习。2、 按照合作探究要求,积极讨论,精彩展示。【自学提纲】我们已经进入一个信息时代,信息以多种形式展现在我们身边,信息无处不在。本课是信息技术教材第一

2、单元的第一课,主要向学生们介绍了什么是信息,信息的表现形式以及信息活动,从而进一步介绍了什么是信息技术,以及信息技术与人们学习、生活的关系。一、 信息在我们身边仔细观察图片所包涵的事物(人、车、公益广告、红绿灯等)并回想自己上学路上的情景,让学生自己说出上学路上都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1:校园里铃声响,可以告诉我们信息:上课或下课. 2:观看校运会,可以获得很多运动会赛场上的信息. 3:从网上可以获得很多信息,如:学习资料,娱乐,新闻报导等. 4:在报纸上可以了解国内外的信息. 体会 在生活中的无处不在。人类的生活离不开 ,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人类表达发布信息的方式越来越丰富、技术也越来越先

3、进。医生通过听诊器来感知我们的身体内部的变化以 确定病因,因此我们可以说信息是用文字, 信息是用文字 数字,符号,图像,图形,声音,情景, 等方式传播的内容. 二、 信息的表现形式在我们周围存在的信息中,书刊上的文字依附于纸张,颜色依附于物体的表面,老师讲课 的声音依附于空气.还有很多的信息,同学们能举出其他的现象吗?我们的体重依附于身体,CD 音乐依附于光盘, 师:有没有信息是不依附于任何载体而存在呢?答: 结论:1、信息必须依附于载体而存在,信息依附的物体多种多样。2、信息是必须依附某一媒体进行传播的,所以不能独立存在;文字既 可以印刷在书本上, 也可以存储到电脑中; 信息可以转换成不同的

4、载体形式而被存储下来和 传播出去,供更多的人分享,而分享的同时也说明信息可 ,可 。3、信息不能独立存在,需要靠 、 或 等具体形式来表现和传递。4、信息永远离不开 。通过多种载体形式综合表现的信息被称为 信息。三、信息的传递过程两个事物之间的 ,叫做通信,也叫信息传递过程。读书并填写下表:三、 人类的信息活动人类的信息活动分为 、 、 和 等几个环节。1、信息收集是对信息集中的活动和过程。生活中看报纸、看电视、上网等都可以收集信息。2、信息加工是将信息分析、表达出来是信息加工过程。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说出生活中一些信息加工的例子,通过自己体会的实例来理解信息加工的含义。3、信息存储是将信息以各种

5、形式保存起来就是信息的存储。结合教材前面介绍的我国从古至今存储信息的形式,让学生了解信息存储的变化。4、信息传递是把信息传送给另一方的过程就是信息传递。教材在前面已重点介绍过。四、信息的价值与共享信息的价值与共享是信息的特征。有的教材中将信息的特征归为载体性、价值性、可传递性、时效性等。其中载体性指信息不能独立存在,需要依附于一定的裁体,可传递性是指信息始终存在于传递过程中的。这些特征实则是指信息的表现形式。信息的时效性也只有信息满足“价值”条件时,才具有时效性。四、 信息社会本部分内容教材叙述了人类社会从 社会、 社会到信息社会的发展历程,描述了各个社会阶段的特点,了解这部分内容有助于学生从

6、历史角度理解信息社会。 、 、 成为社会发展的三大支柱。信息社会, 成为人的基本素养。五、 信息技术“IT”( )信息技术教材中第11页的“知识链接”介绍了五次信息技术革命的有关情况,了解信息技术的逐步发展历程。广义地讲, 可视为信息技术。通常所说的信息技术是指 。现代信息技术正在全方位地向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渗透,深刻地影响并改变着人们的 , ,. 和生活方式。【合作探究】1、信息的特征之外还有没有其它特征? (传输性,无色无味,概括性,可以识别,再生等) ,信息的众多特征中,相对于物质能源,哪些是信息独有的?(共享性)2、该部分的“探究”给出了家庭生活的一个片断,学生仔细观察图片中的人物的活

7、动(看书、听收音机、看电视、上网),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和同学讨论图中人物接受了哪些形式的信息,其中哪些属于多媒体信息。3、“探究”让学生通过举出生活中信息传递的实例,进一步理解信息的传递过程。4、让学生联系自己身边的事,思考自己以前做过的信息处理活动,然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互相交流,引导他们分析信息处理活动的每个环节,充分理解每个环节作用。5、怎样理解信息的共享性,举例说明。【当堂训练】1、( )是通过符号(如文字、图像等)、信号(如有某种含义的动作、光电信号等)等具体形式表现出来的内容。A、信息技术 B、通信 C、信息 D、信息活动C2、下列属于信息的是( ) A报纸 B电视材C电视的新闻内

8、容 D收音机C3、下面属于信息的是( ) A.电脑 B.音箱 C.显示器 D.键盘敲入的内容D4、关于信息的产生,正确的说法是( ) A.电脑发明以后 B.语言发明以后 C.文字发明以后 D.一直就有D5、下列关于信息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二十一世纪是信息社会,信息是发展到二十一世纪才出现的 B信息是伴随着人类的诞生而产生C信息总是以文字、声音、图像、气味等形式被人们的感觉器官所接收 D信息就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A6、下列属于信息的是( ) A股市行情 B电视机 C收音机 D7、互联网A指出下列哪一个不是多媒体信息( ) A文本 B 光盘 C 声音 D 8、图像B录音磁带可以存储( )信

9、息 A图像 B声音 C文字 D9、文字和声音B信息可通过不同的载体来表现。在现实生活中,信息还可以通过多种载体形式来综合表现,这就是多媒体表现信息,称作( )A.声音信息 B.图像信息 C.多媒体信息 D.文字信息C10、我们在看电视节目时,可以接收( ) A声音信息 B文字信息 C图像信息 D以上的三种信息D11、两个事物之间的信息传递,叫做( ),也叫做信息传递过程。 A.信道 B.通信 C.信源 D.信宿B12、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有意识或无意识所做的信息处理和利用的活动过程,称为( ) A.信息技术 B.通信 C.信息 D.信息活动D13、信息处理活动可以分为( )、信息加工、信息存储

10、、信息传递等几个环节。 A.信息收集 B.信息通信 C.信息技术 D.信息媒体A14、人与人之间可以通过语言交流,此时语言是信息的( ) A载体 B时效 C价值 D传递D15、广义上讲,与信息的收集、存储、传递、处理和应用等有关的各种技术和手段均可视为( ) A.信息 B.信息技术 C.信息工具 D.信息活动B16、第三次信息技术革命是以( )的发明为特征的。 A.语言 B.文字、纸张 C.电子计算机和通讯卫星 D.印刷术D17、第五次信息技术革命是以( )的发明为特征的。 A.语言 B.文字、纸张 C.电子计算机和通讯卫星 D.印刷术C18、信息资源是一种( )资源 A.共享 B.不可再生

11、C.可再生 D.不可共享A19、信息社会,( )成为人的基本素养 A.信息素养 B.生存素养 C.学习素养 D.教育素养A20、现代信息技术的核心是( )、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 A.计算机技术 B.通信技术 C.电视技术 D.信息技术A21、信息处理的过程包括( ) A.信息输入、信息存贮和信息输出 B.信息输入、信息处理和信息输出 C.信息输入、信息加工和信息输出 D.信息输入、信息处理和信息传递B22、电子计算机发展到今天已经经历了四代,按时间顺序是( )A.电子管、晶体管、集成电路和大规模集成电路时代B.晶体管、电子管、集成电路和大规模集成电路时代C.电子管、晶体管、大规模集成电路和集成

12、电路时代 D.晶体管、电子管、大规模集成电路和集成电路时代A23、计算机更新换代的显著特点是体积、速度、功能、功耗 、成本将( )A.缩小、提高、增强、减少、降低 B.缩小、提高、增强、增大、降低 C.扩大、提高、增强、减少、降低 D.缩小、提高、增强、增大、降低A【课堂小结】1、 2、 3、 【布置作业】P9“实践与探索”是针对本课知识设计的两个小活动,是对信息相关知识的一个扩展、延伸和练习,通过完成作业可以对本课内容作一个总结。作业1需要了解的信息有:观看北京2008奥运会应该了解的信息,通过哪些途径获得?作业2则通过观察、访问、记录、分析、归纳进一步巩固信息的收集、加工、存储和传递等活动。【知识拓展】信息的十大特征信息有十个基本特征:1.可量度。信息可采用某种度量单位进行度量,并进行信息编码。如现代计算机使用的二进制。2.可识别。信息可采取直观识别、比较识别和间接识别等多种方式来把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