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区划介绍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488141011 上传时间:2023-07-22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12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态区划介绍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生态区划介绍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生态区划介绍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生态区划介绍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生态区划介绍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生态区划介绍》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态区划介绍(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生态功能区划2004-9-17 16:39:00一生态环境功能区类型及特征说明 生态环境功能区实际上是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复合系统特征的具体表达,基于生态环境功能的分异性原则,根据各区域生态环境、自然地形地貌、土壤、植被、经济开展模式、产业布局、土地利用方式等的不同,按照环境保护部门统一监管的生态环境管理对策的不同,而确定的功能区类型。 生态功能区一般可分为如下大类:第一类是生态功能保护区。包括应保护保存的自然景观或自然生态系统,如珍稀濒危动植物栖息地或特殊生境、自然保护区、滩涂与湿地、自然地理和地质遗迹等。也包括对区域开展及其重要的资源保护区,如根本农田保护区、鱼虾蟹贝类的产卵索饵育肥场、

2、水源保护区(包括水源林和主要集水区)。这些是对于区域开展、生态环境质量有重要作用的生态功能区,关系到人类生存的资源,应作为优先和强制性的保护对象。该类功能区以保护、封育、生态环境建立为主,可以进展在严格监控之下的适度开发。 第二类是开发监管区。在这类生态功能区中,可以进展工业、农业、旅游等生产生活活动,政府有关部门所采取的管理策略不是限制开发活动,而是加强生态环境的监管,防止产生大规模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维护资源开发、生产生活等开发活动的生态环境根底。 第三类是过渡缓冲区。如典型气候-土壤-植被带间的交接过渡带,不同构造地形地貌如山地、平原、高原交接过渡带,不同利用方式如园林用地和城市建立用

3、地、工业用地之间的交接过渡带,功能分区之间预留的隔离、缓冲区域,也包括为地方社会、经济开展留有余地的生态管理区域保存区。 第四类为生态环境建立区。为防止污染和自然灾害、维护区域环境和经济社会稳定的人工或自然生态系统,如防护林带与防风林带、绿色隔离带、城市绿地与绿化带、公园、地质灾害防护区(防灾减灾特别保护区)、防洪排涝区(行洪河道),也包括消纳区域社会经济活动产生的废水、固体废物而设立的污水处理厂、纳污水域、垃圾填埋场等功能区。二*开发区区域生态功能区划结果按照生态环境管理对策的不同,*经济技术开发区划分为如下的32个大的生态功能区: 开发区生态功能区划结果一览表 类 型 名 称生态功能保护区

4、薛家岛北部丘陵生态功能保护区薛家岛北岛农业生态功能保护区薛家岛南岛农业生态功能保护区大涧山低山丘陵生态功能保护区大涧山山前平原农业生态功能保护区薛家岛水库生态功能保护区薛家岛丁家河生态功能保护区柳花泊南部农业生态功能保护区柳花泊北部、辛安平原农业生态功能保护区柳花泊辛安北部低山丘陵生态功能保护区殷家河水库生态功能保护区戴戈庄水库生态功能保护区小珠山低山丘陵生态功能保护区小珠山水库生态功能保护区开发监管区黄海海岛开发监管区薛家岛湾沿海开发监管区薛家岛海岸旅游资源开发监管区唐岛湾沿海开发监管区前湾港沿海开发监管区辛安工业开发监管区黄岛重化工开发监管区海洋开发监管区生态环境建立区长江路商住生态环境建

5、立区薛家岛中部平原生态环境建立区薛家岛办事处村镇生态环境建立区柳花泊村镇生态环境建立区辛安村镇生态环境建立区黄岛村镇生态环境建立区过渡缓冲区薛家岛半岛走廊缓冲区行政商务区西部、北部缓冲区黄岛北部缓冲区 三*开发区区域生态功能区划示意图四生态功能分区管理目标和对策 从生态功能保护区、开发监管区、生态环境建立区、过渡缓冲区的不同性质和管理对策上总体分析,生态环境保护的重点在生态功能保护区,该区应以保护和恢复为主,如封山育林,防止由于资源过度开发、生态系统破坏而导致整个开发区生态系统的崩溃。其他各区重在建立和监管,目标在于通过工程和管理手段,保持、改善所在功能区生态环境质量,为工业、旅游、居住等经济

6、和生活活动创造良好条件,效劳于社会系统、经济系统的可持续开展。1、生态功能保护区 生态功能区在保持流域、区域生态平衡,减轻自然灾害,确保地区生态环境平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对这些区域的现有植被和自然生态系统应严加保护,通过建立生态功能保护区,实施保护措施,防止生态环境的破坏和生态功能的退化。 生态功能保护区的管理目标和对策为:加强保护与管理,对生态功能保护区内的生态环境采取保护性恢复措施,防止发生不可逆转的生态破坏和退化,实现严格保护下的适度开发利用。对生态功能保护区采取以下保护措施:停顿一切导致生态功能继续退化的开发活动和其他人为破坏活动;停顿一切产生严重环境污染的工程工程建立;严格控制人口增

7、长,区内人口已超出承载能力的应采取必要的移民措施;改变粗放生产经营方式,走生态经济型开展道路,对已经破坏的重要生态系统,要结合生态环境建立措施,认真组织重建与恢复,尽快遏制生态环境恶化趋势。 生态功能保护区往往属于脆弱生态环境。如,从生态系统客观出发,将开发区内的低山丘陵区划为生态功能保护区。低山丘陵区的地形、地貌、土壤、植被等生态因子决定了其生态环境往往十分脆弱,需要加以特殊保护。 对具有重要生态功能的林区、草地,应划为禁垦区、禁伐区或禁牧区,严格管护;已经开发利用的,要退耕退牧,育林育草,使其休养生息,最大限度地保护和发挥好森林的生态效益;切实保护好各类水源修养林、水土保持林、防风固沙林、

8、特种用途林等生态公益林;对毁林、毁草开垦的耕地和造成的废弃地,要按照谁批准谁负责,谁破坏谁恢复的原则,限期退耕还林还草。加强森林、草原防火和病虫鼠害防治工作,努力减少林草资源灾害性损失;加速林区、草原生态环境的恢复和生态功能的提高。2、开发监管区 开发监管区的管理目标和对策为:加强对各种开发生产活动的监视管理,预防开发所导致的现实和潜在的生态环境影响,减少各种开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保护自然生态系统的自我恢复能力,防止出现严重的生态功能退化,加大生态破坏的恢复治理。以区域生态环境要求、资源承载能力、环境容量等标准、约束各类开发活动,促进产业构造调整和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形成生态经济,到达社会、环

9、境、经济协调开展、可持续开展。 切实加强对水、土地、森林、草原、海洋、矿产等重要自然资源的环境管理,严格资源开发利用中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各类自然资源的开发必须依法履行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手续。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要做到生产、生活和生态用水综合平衡,坚持开源与节流并重,节流优先,治污为本,建立高耗水工程管制制度,停顿新上高耗水工程,合理控制地下水开采,做到采补平衡;在地下水严重超采地区,划定地下水禁采区,抓紧清理不合理的抽水设施,防止出现大面积的地下漏斗、地表塌陷、海水入侵。严禁向水体倾倒生活垃圾和建筑垃圾,加快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垃圾集中处理设施建立。加大农业面源污染控制力度,鼓励畜禽粪便资源化,确保

10、养殖废水达标排放,严格控制氮肥、磷肥施用量。严禁在开发区内水土流失易发区和易导致自然景观破坏的区域采石、采砂、取土,选取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的工期、区域和作业方式,把开发活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减少到最低限度。已造成破坏的,开发者必须限期恢复。已停顿采矿或关闭的矿山、坑口,及时做好土地复垦。 加强海洋和渔业资源开发利用的生态环境保护:海洋和渔业资源开发利用必须按功能区划进展,做到统一规划,合理开发利用。切实加强海岸带的管理,保护滩涂、湿地,严格围垦造地建港、海岸工程和旅游设施建立的审批,严格保护沿海防护林。加强重点渔场、江河出*、海湾及其他渔业水域等重要水生资源繁育区的保护,严格渔业资源开发的生态环

11、境保护监管。加大海洋污染防治力度,逐步建立污染物排海总量控制制度,加强对海上油气勘探开发、海洋倾废、船舶排污和港口的环境管理,逐步建立海上重大污染事故应急体系。 加强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生态环境保护:旅游资源的开发必须明确环境保护的目标与要求,确保旅游设施建立与自然景观相协调。科学确定旅游区的游客容量,合理设计旅游线路,使旅游根底设施建立与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相适应。加强自然景观、景点的保护,限制对重要自然遗迹的旅游开发,从严控制重点风景名胜区的旅游开发,严格管制索道等旅游设施的建立规模与数量,对不符合规划要求建立的设施,要限期撤除。旅游区的污水、烟尘和生活垃圾处理,必须实现达标排放和科学处置。

12、3、生态环境建立区 生态环境建立区的管理目标和对策为:生态环境建立区重在建立,包括对已经造成生态环境破坏的要进展恢复治理,采取积极的保护措施,保证这些区域的生态系统和生态功能不被破坏;也包括在生态环境没有明显恶化的区域如居住小区、城市建成区构筑生态绿地精品,优化生态环境,建立环境优美、和谐相处、生态良性循环的区域生态构造。在城镇化进程中,要切实保护好各类重要生态用地。确保一定比例的公共绿地和生态用地,加强城市公园、绿化带、片林、草坪的建立与保护,大力推广庭院、墙面、屋顶、桥体的绿化和美化。严禁在城区和城镇郊区随意开山填海、开发湿地,制止随意填占溪、河、渠、塘。继续开展城镇环境综合整治,进一步加

13、快能源构造调整和工业污染源治理,切实加强城镇建立工程和建筑工地的环境管理。4、过渡缓冲区 生态过渡缓冲区是相邻生态系统之间的过渡区域,是景观构造单元之间的交接带,具有一组为空间尺度、时间尺度以及相邻生态系统之间相互作用所决定的独特性质。生态过渡缓冲区比景观构造单元内部对环境变化的响应更敏感,异质性景观组分之间的相互作用、能量交换过程主要发生在过渡带内,是生态系统界面效应和稳定性的反映。是区域不同生态功能之间的舒*、交接收理区,应该加强该区的生态环境管理和生态环境建立,防止功能混杂和区域生态环境破坏的蔓延。 生态过渡缓冲区包括相邻生态系统之间的交织区域,如典型气候-土壤-植被、不同构造地貌单元、

14、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带间交接过渡带。各种卫生防护绿地也应该纳入过渡缓冲区的范畴,如重化工区南侧100米以上的绿地,其他工业用地和其他用地之间也必须有50-100米绿地;道路防护绿地:20-50米宽;铁道防护绿地两侧各50米;海滨防护绿地:重化工区北部建立宽度100米的防护绿地。5、生态功能分区管理 分区生态环境管理对策名 称问题及对策薛家岛北部丘陵生态功能保护区植树造林,开展风景林,村庄适当集中,景观建立符合薛家岛旅游区规划特色,严禁新上工业企业,适度建立精品度假小区薛家岛北岛农业生态功能保护区提高农业效率,防止水土流失,适当开展农田景观,局部耕地退耕还林,扩大林地薛家岛海岸旅游资源开发监管区强

15、化污水和垃圾收集、处理工作,在沙滩区严禁新建人为景观,按照带状构造合理建立旅游区,进展景区根底绿化,按生态旅游模式开展薛家岛南岛农业生态功能保护区适当开展农田景观,开展风景林薛家岛中部平原生态环境建立区美化环境,严禁新上工业工程,建立合理规模的旅游根底设施,薛家岛半岛走廊缓冲区植树造林,美化环境,按照种群源标准建立大面积乔、灌、草相结合的精品绿地,连通商业居住区生态系统与薛家岛旅游区生态系统,防止工业、城建占地。黄海海岛开发监管区加强监管,严禁新上大规模的污染产业,合理控制开发规模,防止对海岛及周边海域生态环境的破坏薛家岛湾沿海开发监管区薛家岛造船厂对景观和海洋生态环境影响很大,与区域生态系统反差较大,需要加强环境影响评估及预防工作,加强监管。薛家岛办事处村镇生态环境建立区结合小城镇建立和旧村改造,进展土地整理、村庄缩并,村镇建立有特色,注重环境卫生建立大涧山低山丘陵生态功能保护区按照城市生态绿肺和城市森林标准建立种群源,植树造林,在山前建立悠闲设施。大涧山山前平原农业生态功能保护区保护农业用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防治农业污染,开展城市景观农业、城市近郊农业薛家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