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课程改革实验工作自查报告

上传人:m**** 文档编号:488135172 上传时间:2023-08-06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5.1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课程改革实验工作自查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小学课程改革实验工作自查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小学课程改革实验工作自查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小学课程改革实验工作自查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小学课程改革实验工作自查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学课程改革实验工作自查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课程改革实验工作自查报告(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小学课程改革实验工作自查报告 根据教育局统一部署,自XX年月始,我校实行了新课程改革实验,三年多来,我校以新课实验为重点,以新课程理念为导向,以校本教研为抓手,引领师生共同成长,为学校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本。 为了更好地推动下阶段工作,现对实验工作进行全面细致的自查,报告如下:一、学校基本状况雷甸小学位于德清县中南部,学校既有61个教学班,2286名学生,1位教职工。 设中心学校一所,辖设所村完小,是一所典型的规模较大的农村小学。 目前,14四个年级40个班、13学生参与新课程改革实验,参与数占全校学生的65%,参与实验教师有7人,波及语文、数学、校本等门课程。 近三年来,随着工业进程的不

2、断推动,学校的外地借读生源逐年增长,加上学校布局的松散,给我们的教育教学带来很大的困难,一定限度上也制约了学校的发展。 但作为学校的领导班子,在这三年里带领全体教职工,以课程改革为契机,迎难而上,克服瓶颈制约,敢于摸索,大胆实践,紧紧环绕学校的发展规划,以求实、创新的校风为抓手,开展教育教学工作,以勤奋、创优的教风优化教师队伍建设。几年来,学校始终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政策,依法治校;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全面实行素质教育,积极推动课程改革课改,努力为师生营造良好发展的环境。 在上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关怀支持下,在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学校获得了较为丰硕的办学成果:先后被评为全国绿色学校,市科技教育先

3、进学校,县首届先进校本教研学校。 二、我们的做法1、制定方案,拟定目的和思路基于对新课程内涵的理解和校情分析,年8月,制定了雷甸小学基本教育课改实验工作方案,拟定我校课改的主题是:融入新课程,树立新理念、师生共成长。 总体思路是:立足课堂、面向学生,注重反思、优化教师素养,形成办学特色,推动学校跨跃式发展。 在教育管理、教育措施、教学模式、教学评价等诸方面,提出具体目的:从学校层面上讲,提出创立县课改示范学校的目的,完善校本教研制度,打建学科基地,制定名师培养工程,营造宽松和谐的育人环境,合伙严谨的教研氛围,5年内培养2名县级名师,名县级教坛新秀。 从教师层面上讲,构建适合不同教师发展的平台,

4、增强教师的个人成就感,树立终身学习观念,提高教师理论素养,成为研究性教师。 从学生层现上讲,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使学生在各级竞赛中获取好成绩。2、健全制度,加强组织,完善管理。 以以人为本的理念树立起科学管理的观念,充足尊重广大实验教师,发挥她们的主人翁意识,让每位教师都积极参与到学校新课程管理中去。 成立课改领导小组,由校长任组长,下设实行系统,由年级所有学科的教研组长构成,做到校长亲自抓,教导处负责抓,教研组具体抓的工作网络。 健全制度,规范课改活动根据学校实际状况,我们相继出台了课改理念学习制度课改教师备课制度课改教师常规考核措施课改教研制度课改教师奖

5、励措施课改学生评价措施等,在全体教职工的积极支持和配合下,各项改革措施实行有力,调动了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教师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使学校课改活动不断走向科学化、法制化、规范化。 健全课改保障制度,无论是在硬件添置与辅导材料的购买,还是在师资培训上,学校均予以优先,3年下来在新课程上共投入经费达20万余元。 3、抓宣传舆论,营造实验氛围实行新课程,学校是主阵地,但同步需要获得社会和家长支持与配合,早在年5月,我们向家长和社会作了调查问卷,95%以上的家长对新课程不理解,许多家长对自已的子女实行新课程不理解、不支持,为此,我们学校定期召开了家长会,向家长宣传课改的意义、目的和内容,之后定期召开课改

6、成果会,让学长、学生深切感受新课改的好处,进一步增强课改的自主意识,同步征询家长、社会的意见和建议,使新课改革在主体上形成合力。 同步定期编印实验信息资料,让广大教师及时理解学校课改动态。 、加强学习,树立新课理念没有学习,结识就不会加深,实践也就失去指引。 为了提高全校教职工进行课改实验的自觉性,组织全校教职工认真学习有关文献,明确课改的目的、意义、内容和规定,领略课改的实质,以利于在实验中,运用课程原则,把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研究贯彻在教学过程之中。 以校为单位,每周安排一次集中学习,每次学习有书面内容。 以教研组为单位,每次活动安排理论学习,做到有时间,有内容。 每学期期末及暑期培训,安

7、排新课程专项培训,形成为听讲座、看录像。积极参与并组织外出培训,三年来共参与新课程外出培训,400余人次,其中市级以上有8人次。 邀请专家、教研员来我校指引作新课程讲座。 5、强化常规,减轻学生承当严格执行国家课程筹划,开足开齐各类课程,严格做到五要五不准。 合理安排作息时间和活动时间,严格控制学生在校学习活动时间在小时以内,严禁运用学生休息时间组织学生上课。严格控制作业量,一、二年级不布置课外作业,其他年级课外作业最不超过30分钟。 严格规范考试,学生考试每学期未组织一次,成绩采用级别制,不按成绩给学生排队。 不组织学生参与教育部门外组织的多种竞赛活动。 根据雷甸小学教学常规和雷甸小学教学常

8、规评价原则,加强对教师备课、上课、作业批改、辅导等工作的管理。为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承当和经济承当,严格把好征订关,严格按上级有关部门精神为学生订购有关的教辅材料,除教育局审定的教学同书外,没有向学生推荐使用其他练习、复习用书。 5、依托校本,发掘课程资源新课程的三级管理体制,为学校和教师开发课程留下了一定空间,为了全面贯彻新课程理念,创立我校特色,我们在校本课程开发中作了摸索。 结合学校特色,开掘科技校本课程,分上、下两册,36学时,内容涉及科普知识、三小制作、科技创新成果等,结合校本课程和选修课,正式进入课堂。依托科技实验基地,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近年来,每年成立活动小组,开展内容丰富、形式

9、多样的实践活动,活动成果获专家好评,每年获市以上奖。挖掘学校隐性课程,丰富课程资源,如建成科技成果室、劳动活动室等。 6、做实教研,构建教师发展平台。 新课程注重教师的反思实践和专业成长过程,三年来,我校以校本教研为手,为教师营造教研氛围,鼓励教师投身新课程实验之中,提高教师课改意识,挖掘教师潜在的能力。 构建教学反思平台学校按新课程学科成立学习、反思、发展为主题的反思小组,规定教师课课有反思,周周有案例,月月有交流,每学期对教师的案例反思汇编成册,教师在反思过程中,获得理性的升华和情感的愉悦。构建课题研究平台我校的课题研究的提高教师素质为目的,没有片面追求课题研究的成果和课题的级别,而是追求

10、如何从最大层面上调动每位教师主体参与的积极性,如针对新课程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教学方式单一的现状,拟定了如何构建有活力的语文课堂教学(已结题获县一等奖),针对数学教学中学业评价存在的问题,拟定了学生数学发展性评价研究,在实践中,教师以课题组为平台、互相分工、互相协作。摸索解决问题的途径,这种源于实践的课题研究,有效地增进教师从经验型向科研型转变。 构建集体备课平台备课是搞好课改教学的前提,在模式上变化备课的内容,注重学情分析,教学分析和课后反思,不追求复杂的教学过程设计,并且成立备课组,每二周集体备课一次,每次备课拟定教材分析的中心发言人,其她成员补充修改,拟定一套完整的学时筹划,每位教师再根据

11、班级实际,实行方略修改,这样做有助于提高教师对教材的钻研水平。 构建教研活动平台教研组是课程实行的基层组织,根据年级、学科,设语文、数学、综合个组,由骨干教师担任组长,教研活动定期间、定地点、定内容,内容涉及理论学习、教材分析、集体备课,说课,上课,评课等,教师参与率达10%,在教研活动时,教师在自我比较,同行评价、集体反思中找到新课实行的特点、连接点,教师的教研品质和科研素养也随之提高。 构建教师教学展示平台。 每年开展新课教学展示活动,广大实验教师通过平台,通过备课、上课、说课、评课,极大地增进教师课堂技艺的提高,两年来,我校承当了县3次课改学科展示活动,获得同行专家好评,4名教师参与县市

12、课堂教学评比,获得好成绩。7、突出过程,积极摸索评价机制。 随着课改的进一步,课堂教学在注重培养学生知识与技能的同步,过程与措施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日渐上升为重要的教学目的,学校开始摸索符合新课程规定的课堂教学评价机制,用评价的多元化增进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转变。 学校根据新课程改革评价功能和实验的规定,结合县教研室的评价规定,我校积极摸索学生素质内容和措施的改革,在操作中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涉及学生自评、小组评价、教师评价、家长评价等。评价内容的全面化,不仅关注学业成绩,还注重学生多方面潜能的发展,不仅关注成果,还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态度,特别是实践能力的进步和变化。评价措施多样化,涉及书面作业,行为观测、问题研讨、成长记录等。同步,积极研究教师教学评价方略,力求以评价提高教师发展的内驱力。 三、我们的收获(一)新课程的实行增进了教师的发展。 广大教师立足课堂,以实践为主线,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成长,教育教学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