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山大附中高二10月月考历史试题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488112669 上传时间:2023-12-10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8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西省山大附中高二10月月考历史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山西省山大附中高二10月月考历史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山西省山大附中高二10月月考历史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山西省山大附中高二10月月考历史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山西省山大附中高二10月月考历史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山西省山大附中高二10月月考历史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西省山大附中高二10月月考历史试题(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精诚凝聚=A_A=成就梦想山西大学附中2012年高二年级(上学期)10月考试历史试题(时间:60分钟;内容:中国古代史,世界古代史;)一 选择题(每题 3分,共60分)1. 宗法分封制体现了早期国家形态的一些特点。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国家形态的演进,宗法分封制逐渐衰落。其衰落的实质是A.诸侯国力量增强,彼此进行争霸战争B 政治关系中的地缘关系逐渐取代血缘关系C.周王失去“天下共主”的地位D受封的诸侯有相对的独立性,便利其势力增长2. 在谈到秦朝郡县制时,柳宗元说:“令海内之势,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莫不从制”,“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内”。柳宗兀的观点是A.郡县制推动了秦朝的统一B郡县制强化了君主专

2、制C.郡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D郡县制有利于民族融合3.2010年第一期中华文摘载文指出,20世纪90年代“省管县”改革就在浙江开始试点, 到现在已经在全国近 20个省进行试点。回顾历史,阅读下表:秦朝至唐末地方行政建制简表秦朝以郡辖县,地方行政为两级制两汉汉武帝把全国划分为十三个监察区,东汉形成“州一郡一县”三级制隋朝废郡,地方行政回到两级制唐末形成了道、州、县三级制上表反映出的主要问题是A.古代中国政治的诡秘多变,反复无常B 地方行政分层决策中的矛盾与困局C.古代王朝执政能力和效率不断提高D 从秦朝到唐末中央集权不断得到强化4. 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提出, 中国历史的社会政治形态发展可分为封建

3、、帝制与民治 这三大阶段。从封建转帝制是第一次转型,下列选项属于这一历史时期转型特征的是A.由“公天下”至“家天下”B专制社会向民主社会转型C.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D.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型5. 著名史学家黄仁宇认为:“隋唐宋组成的第二帝国带开放性,相对之下,明清组成的第三 帝国则带收敛性。”这里的“收敛性”具体表现在 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 废宰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 军机大臣跪受笔录,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一人裁决 人民不得擅自出海与外国互市,对外贸易只能在官方主持下进行A.B.C . D.6. 利玛窦在中国札记中说 :“虽然我们已经说过中国的政府形式是君主制,但它在一定程

4、度上是贵族政体,所有的文件都必须由大臣审阅呈交皇帝。”利玛窦认为中国明朝是A.君主制不是中国政府的主要形式B内阁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君权C.君主与内阁大臣拥有同等决策权D内阁掌握着明朝的行政大权7. 关于雅典民主政治,苏格拉底说:“没有人愿意用抽签的方法去雇用一位舵手和建筑师、 吹笛手或其他行业的人, 而这类事若出错的话, 危害还比在管理国家事务上出错轻得多。 这段话表明他A表明雅典人用抽签的方法雇用一些行业的人B 实质上揭示了直接民主制度的弊端C.认为抽签选举方式的危害小D.管理国家事务比抽签雇人容易出错&我国古代的一些著作中多有关于农业的叙述,如荀子王制:“凡农之道,厚(候)之为宝。”农书粪田

5、之宜:“用粪犹用药也。”吕氏春秋上农:“时至而作,竭时而止。”齐民要术:“麦黄种麻,麻黄种麦。”以上四则材料均反映了A.中国古代农业根据节气来安排生产B.中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C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尊重自然规律D.中国古代农业注重因地制宜9明朝时,太湖地区出现大量“以机为田,以梭为耒”的家庭;苏州震泽镇及近镇各村居民“尽逐丝绸之利”,松江地区男女几乎均以棉织为业,景德镇有制瓷窑1 000多座。上述现象表明明朝时期商品经济渗入到农村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地域性的社会分工明显松江等地区的自然经济解体A.B.C.D. 鑼点亮心灯/(AvA)照亮人生 .鑼王朝更迭不已,然而其轨迹B .小农经济和皇权专制.

6、大河流域和封闭环境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增多雇佣劳动的出现具备可能D .“在证明了法家思想确有效用的同时,秦 政府最终还是要依靠被统治者的默认。民贵君轻”,统治者要实行“仁政”(金观涛、刘青峰著)在“历史的奇观:10. 兴盛与危机论中国封建社会的超稳定结构超稳定系统”栏目中认为中国史是从秦汉开始到晚清政权覆亡, 几乎始终摆脱不了一个简单循环的怪圈,你认为其根源在于 A.专制体制和封建割据C.儒家传统和科举制度D 11、据道光苏州府志记载,晚明苏州府“聚居城郭者十之四五,聚居市镇者十之三四,散处乡村者十之一二”。该史料用来研究明清时期的中国社会,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商品经济发展的速度加快市民阶层已经有

7、相当数量A. B.C .12. 在评论秦朝灭亡时,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说: 王朝也(从反面)体现了孟子的一个思想的正确- 此处孟子的“一个思想”具体是指A.制天命而用之BC.兼相爱、交相利D.加强中央集权,防止人民反抗13学者对古代某思想家有如下的叙述:“(他)想把濂溪(周敦颐)、二程种种意見都包容和会通,再加上通诸孔孟先秦儒,兼及道释,而且组织一大系统。”请问这位古人是A.李贽B.朱熹C.王阳明D. 王夫之14.儒家经典强调:“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 不用情。”这段话体现的是A.民本思想B 仁政思想 C 礼法并重D 礼治为先15. 钱穆说:“从汉代起,我们

8、可以说中国历史上的政府,既非贵族政府,也非军人政府,又非商人政府,而是一个崇尚文治的政府,即士人政府。” “士人政府”形成的思想条件主要是A.法家思想的衰微B 黄老之学被推崇C.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D.程朱理学的盛行16. 宋代刻本书动辄数千卷,除汴京、浙江、福建、江西中心地区外,江苏、安徽、湖北、 广东等地,也出现不少技术很高、印刷精美的刻本书。其中既有儒家经典,又有曲艺、话本 等说唱文学作品。这说明宋代雕版印刷事业兴盛城市经济的繁荣活字印刷术的普及理学思想影响 大A.B.C.D.17唐诗以及以前的诸文体大多属于精英文学,深沉庄重,简洁精练;宋词以及以后的诸文体更倾向于平民文学,寄兴遣情,娓娓

9、道来。出现这种变化的历史原因不包括A社会生活去纲常化带来的大众情感愉悦B商品经济趋向繁荣促使市民阶层装大C印刷术等技术创新有利于彰显平民的审美诉求D古代文明发展和文明交流等因素的综合结果18. 苏格拉底认为“正义和其他一切德行都是智慧。智慧的人总是做美而好的事情,愚昧的人则不可能做美而好的事情。”下列对这一观点分析正确的是A.倾向于相对主义和主观主义B 完全从个人角度和利益出发,追求功利C.强调理性,否认绝对权威D .认同人的理智本性和道德本性是同一的19. 老子中说:“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孝经中说:“天地之性,人为贵。”左传中记载:“夫民,神之主也。民之所

10、欲,天必从 之”。易?贲卦?象辞中记载:“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天下。”以上资料的共同点是A.体现了中国古代的人文精神B.体现了中国古代讲求人与自然的和谐C.说明中国古代没有宗教和神学D.说明了中国古代要求统治者重视民意20.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秦朝灭亡后“法家学说信誉扫地,而儒家学说被长期推崇为官方教义。不过,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法家的一个胜利”。“这也是法家的一个胜利”指的是精诚凝聚=A_A=成就梦想A.法家学说中有利统治的部分被董仲舒吸收B 法家思想是董仲舒创立的新儒学的核心C. “独尊儒术”体现了法家的思想专制原则D.儒家思想已经失去了先秦的“民本”特色二.非

11、选择题(共 40分)21. (16分)著名学者余英时指出:科举不是一个单纯的考试制度,它将社会结构紧密地 联系了起来,形成一个多面互动的整体,一直发挥着无形的统合功能。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之人,士有应举之才, 而举不之及,夫固无如之何。既可(科举),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苟能应试,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吕思勉中国制度史材料二 渐渐地,这些考试(指科举)开始集中于文学体裁和儒家正统观念,最后的结 果是形成一种制度,为中国提供了一种赢得欧洲人尊敬和羡慕的、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只要中国仍相对地孤立在东亚,它就

12、会继续提供稳定性和连续性。(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三 作为一种上千年的文化存在,科举显然有其客观的历史合理性,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其存在的持久性。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 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 的奋斗精神。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请回答:(1 )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晋时期的选官制度,(2分)并通过与上述选官制度的比较,说明科举制的历史进步性。(4分)(2 )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科举制所具有的政治、思想以及整体的统

13、合功能。(6分)(3)据材料三,说明科举制对于现代人才选拔的历史借鉴价值。(4分)22. (14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我国采取过不同的对外贸易政策。历史证明,主动融入世 界,才是中华民族振兴之道。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开宝四年(971年),宋太祖赵匡胤“置市舶司(古代管理对外贸易机构)于 广州,后又于杭、明州置司”。根据考古,东起日本,南到印尼,西到东非,甚至在非 洲内陆的津巴布韦都有宋代瓷器的迹象。据记载,与宋代进行通商的国家和地区有五十个,其中宋代海船直接到达的有二十多个。北宋初年,广州的市舶收入只是占了国家财政收入的2%到了南宋初年占据了全国财政收入的20%梁俏宋代海外贸易特点

14、及其评价材料二 明朝初年,曾与朱元璋争夺政权的张士诚、方国珍之余部,入海为盗,且“每诱岛倭入掠”。皇明祖训记朱元璋认为,日本、安南(今越南)、暹罗(今泰国)等 15国,“限山隔水,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朝廷“禁频海民不得私出海” “禁海民私通海外诸国”。摘编自李金明明代海外贸易史 材料三 1757年,清政府以“洋商错处,必致滋事”为由,下令关闭宁波、厦门和松江三港的海关,只留广州一口对外通商。乾隆二十四年 (1759年)又制定防夷五事;规定外商不准在广州过冬;外商必须在政府指定的商馆中经营;商、民不得向外商借贷,不 准为外商打探商业行情或受雇于外商。张九渊中国经济史概论请回答:(1) 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对外贸易的特点。(4分)(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初实行海禁政策的背景。(4分)(3) 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政府实行该海外贸易政策的经济根源及影响。(6分)23. (10分)阅读下列材料:中央政府有逐步集权的倾向。 这从某一方面讲是好的,一个国家该要有一个凝固的中央。政治进步,政权自然集中,任何国家都走这条路。开始是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