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调研测试试题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488087363 上传时间:2022-09-30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512.0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调研测试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调研测试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调研测试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调研测试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调研测试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调研测试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调研测试试题(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襄阳市2016-2017学年上学期统一调研测试高三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卷(阅读题)和第卷(表达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第卷 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宋代童蒙教育与前朝相比,最明显的特征是突破了门阀士族严格的等级制度,呈现出大众化的趋势。其原因主要在于:宋代土地私有制的进一步强化,促进了庶族地主阶级与小农经济主体地位的确立,为宋代童蒙教育的大众化趋势的形成,奠定了广泛的社会阶级基础;宋代最高统治者提倡兴文教,用文人,

2、改革科举制度,为宋代童蒙教育大众化趋势的形成,开辟了现实途径。宋代童蒙教育对象,除了赵宋宗室子孙和一般官僚地主家庭的子弟以外,相当一部分是出身于平民的农家子弟。此外,历来位居“四民”之末的商人也非常重视对其子弟的教育。农工商教子读书成为宋代社会的一道独特风景。宋代社会结构的变化,尤其是商品经济的发展,促使童蒙教育目的多元化趋向的形成。宋代童蒙教育除了以理学为核心的道德教化目的进一步彰显,以及为科举之预备目的进一步强化以外,童蒙教育为生计和职业准备的目的初步显现。由于科举考试竞争十分激烈,能及第者毕竟是少数,当人数众多的农工商子弟的科举之梦在屡试屡败中破灭时,其读书目的往往也随之发生变化。袁采在

3、袁氏家训中明确指出:如不能为儒,则巫医、僧道、农圃、商贾、伎术,凡可以养生而不至于辱先者,皆可为也。宋代社会政治、经济结构的变化,促使童蒙教育重心下移至民间,童蒙教育出现了事实上的双轨制,即一是包括专为皇室、贵族子弟设立的官学教育系统,二是包括专门为广大中下层知识分子和普通百姓子弟设立的私塾、义学、家塾以及其他民间教化形式在内的私学教育系统。私学教育系统中接受教育的主要是人数众多的田夫牧子和工商小民,他们的天职无非辟土植谷作巧成器通财鬻货,因此,他们所读之书系杂字、百家姓之类。广大中下层平民及其子弟在常读熟记中了解五谷杂粮、农什器具、日用家什以及生产、生活方面的基本技能,进而达到上账不难等基本

4、技能的掌握的目的。此外,宋代许多著名学者如朱熹、吕祖谦等,在重视伦理道德教育的同时,也非常重视对蒙童进行一些自然、科学常识的教育,以培养博学、广闻的儿童。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宋代童蒙教育内容中不仅有“云维何兴,以水之生;雨维何降,以云之蒸”等自然常识,也出现了以欧阳修的州名急就章、方逢辰的名物蒙求等为代表的专讲名物制度、自然常识及科技知识的童蒙教材。宋代童蒙教育凭借其大众化的特点,不仅促进了整个宋代社会文化的相对普及和下层民众文化素质的普遍提高,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上层精英文化向下层大众文化的传播和转变,对维护封建宗法社会的稳固和延续封建统治发挥了独有的文化效应。同时,宋代童蒙教育的大众化,也开

5、启了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童蒙教育社会化普及化发展的先河。 (摘编自郭娅试论宋代童蒙教育的大众化)1下列关于“宋代的童蒙教育”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从特征上看,宋代的童蒙教育呈现出了大众化的趋势,突破了以往朝代等级严格的门阀士族制度的制约。B从方式上看,在宋代,出身平民的农家子弟也可以与赵宋宗室子孙和一般官僚地主家庭的子弟在一起接受童蒙教育。C从目的上看,宋代童蒙教育除了以理学为核心的道德教化及预备科举外,为生计和职业准备的目的初步显现。D从内容上看,宋代童蒙教育除了伦理道德教育外,还非常重视对蒙童进行一些自然、科学常识的教育。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在宋代,教子

6、读书蔚然成风,除了赵宋宗室子孙、官僚地主子弟、农家子弟外,就连位居社会末流的商人也非常重视对其子弟的教育。B由于科举考试竞争激烈,大多数农工商子弟无法实现一举成名的梦想,他们主要在常读熟记中了解一些基本技能,达到上账不难的目的。C宋代社会政治、经济结构的变化,促使童蒙教育重心下移至民间,童蒙教育发生了由重视官学教育系统向重视私学教育系统的转变。D宋代以百家姓、州名急就章、名物蒙求之类的书作为童蒙教育的教材,帮助孩子们识字、认识名物,并且普及自然常识和科技知识等。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庶族地主阶级与小农阶级因宋代土地私有制的进一步强化而确立了主体地位,他们的子弟

7、有条件接受教育,是宋代童蒙教育的大众化趋势形成的社会阶级基础。 B宋代最高统治者提倡兴文教、用文人、改革科举制度,使受教育的蒙童有可能跻身统治阶级之列,是宋代童蒙教育大众化趋势形成的现实途径。 C宋代童蒙教育的大众化发挥了特有的文化效应,它促进了社会文化的相对普及,普遍提高了下层民众文化素质,维护了封建统治的稳固。 D宋代童蒙教育的大众化在中国教育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它不仅为宋代培养了大批的优秀人才,而且是中国教育社会化普及化发展的渊源。(二)实用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12分)没有匠心,有业余精神也行许纪霖普利兹克奖是国际建筑界的最高奖项,2012年出现了第一位中国建筑家的名字

8、:王澍。王澍的母校东南大学建筑学院的老师们吃惊了:“就是那个目空一切的狂妄小子吗?”这个学生在大二的时候,便宣称没有老师可以教他了。他们还记得王澍骄傲地说过:“中国只有一个半现代建筑师,半个是我老师,一个就是我!”狂妄是要付代价的,1988年研究生毕业却没有拿到硕士学位。王澍选择了杭州,与妻子陆文宇在西湖边过半隐居的生活。王澍祖籍山西,在乌鲁木齐出生长大,高高大大,是一条北方汉子,而陆文宇是娇小玲珑的南方人。偏偏妻子强大的精神定力,驯服了王澍身上的蛮性与骚动,让他变得宁静下来。1997年,夫妻俩成立了一个工作室,名为“业余建筑工作室”。业余是一种精神,而不是一种状态。萨义德说过,知识分子本质上

9、就是一种业余精神,不为稻粱谋,只是满足自己的内在精神需求。业余是游戏、是娱乐、是休闲、是闲暇,是与一切功名利禄、急功近利无关的东西。从容不迫,自然而为。在闭关的12年里,王澍每天都在学习古典文化。青年时期的王澍,只手推倒了一味模仿西方的所谓现代建筑大厦,但不知新路究竟在何方。此刻的他,渐渐探索的是一个基于江南文化传统、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古典营造法。他反复揣摩古代文人的风景山水画,无数次地徜徉在苏州的留园、沧浪亭、狮子林,聆听风声雨声落叶声,在安宁的时空里捕捉古典精神的幽幽之魂。江南的园林,蕴藏着文人士大夫的精神灵魂。王澍着迷于园林,园林之于他,是迷思之地。在隐居的12年间,他不仅读书、观赏、修行

10、,而且经常下乡,挽起袖子与工匠们一起干活。每天与工匠们早上八点上班,干到晚上十二点再一起回家。他要弄明白每一块瓦是怎么做出来的,每一根钉子是怎么钉进去的,因此在工艺上也非常自信:“到今天为止我做任何东西底气十足,是因为最低的那个底牌我都已经摸过了。”王澍所梦想的城市乌托邦,不是充斥着“鸟巢”、“鸟蛋”、“大裤衩”等建筑的过于嚣张的建筑空间,而是接上了中国古典传统的平淡而又有诗意的生活世界。王澍的建筑理念,是自然、人与建筑的三位一体。中国文化最重视的是天、地、人,如果说天象征自然,地代表建筑,那么,天、地、人三个要素并非如西方那样,是主体与客体的对立,或者是一场争夺主体的战争,建筑与自然、建筑与

11、人之间,应该是默契的相处、有对话的和谐,如同李白所言:“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王澍坚定地认为:“在中国的文化传统里,建筑在山水自然中只是一种不可忽略的次要之物。换句话说,在中国文化里,自然曾经远比建筑重要,建筑更像是一种人造的自然物。”他的代表作中国美院象山校区,坐落于山脚之下,从接受设计的第一刻起,王澍就认定,山是校区的中心,是灵魂。象山不高,却是自然的、神圣的,校区所有的建筑都要以山为对话对象,不是建造巨大的楼房去压倒小山,表现人定胜天,而是以谦卑的姿态将建筑融于山水之中,化为大自然的血脉。校区落成后,有个记者如此描绘:“整个校园仿佛是一个安静的江南村落。”如今中国的大学新校区,皆是以

12、齐整、开阔、宏大为蓝本,甚至千篇一律,王澍设计的象山校区却更像一处山坳里的村落,质朴、平拙,自然,不经意间散发着宁静的魅力。王澍这条北方汉子,一旦沾上了杭州的灵气,如同他所设计的建筑,有北方的大气、粗粝和质感,又有江南的细腻、温情与诗意,文质兼具,刚柔融合。成名之后的他内敛了许多,但内心依然卧藏着青年时代的傲气。他底气十足地说:“影响城市未来建筑的两大标志性建筑,一个是北京的CCTV,另一个就是美院的象山校区。”王澍,他有资格、有底气说这样的狂话。4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王澍获得普利兹克奖让母校的老师们吃惊了,主要是由于王澍求学期间成绩并不突出,而且还非常狂妄

13、。B王澍认为自然远比建筑重要,建筑只是一种人造的自然物。所以他设计的中国美院象山校区没有将建筑作为核心,而是将它们融于山水之中。C王澍的建筑理念源自中国古典文化,自然、人和建筑之间相百对立却又相互统一,就如同李白的诗“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D王澍经历了12年的隐居生活,通过读书、观赏、修行磨砺了自己的性情。成名之后他内敛了许多,不再像青年时期那样桀骜不驯。5王澍能够在建筑领域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主要原因有哪些?(4分)6本文的标题是“没有匠心,有业余精神也行”,请结合全文谈一谈你对文中“业余精神”的理解。(5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14分)派克钢笔

14、孙春平我家附近有片小花园,傍晚时常见一位老人,拄着拐杖,佝偻着瘦弱的腰身,绕着甬道一圈又一圈地蹒跚。有一天,我看老伯嘟嘟哝哝地又在绕圈子,便想凑上去陪他说说话,他女儿林慧从亭子里闪出来,对我悄声说,别打扰他,老爷子说散步时脑子好,他正构思写东西呢。我问,是不是写回忆录?林慧摇头说,好像是写诗歌。管他写什么呢,只要他高兴。林慧是我中学时的同学,毕业后我下乡,她去了工厂。记得她说过,林老伯跨过江扛过枪,还参加过抗美援朝。以前只知他离休前在工厂当领导,没想到了暮年,又想搞创作,这种生命的激情,着实让人钦敬啊!万没料到,有一天,林老伯会让女儿陪着,找到我家来。林慧说,我爸听说我的老同学是作家,非要拜访

15、你。林老伯立刻从怀里拿出一沓文稿,嚷着说,我写了点东西,作家帮我看看,行吧?林慧忙指耳朵示意,老人耳聋,以为别人也听不见。二人离去,我打开稿子,总题叫“新少年三字经”,子题目也有二十多个,仿着古时三字经的写法,爱国旗,爱劳动,爱父母,爱粮食,每章二三十句。平心而论,立意虽都不错,但质量平平,遣词用字也不甚准确,有些地方还没押上韵脚。但这出自八旬老人之笔呀,共和国功臣对祖国花朵的殷切希望,岂能用庸常的文学水准去衡量?老人写出这些,还不是想在这喧嚣的世界里发出一点自己的声音。六一后的傍晚,我拿着报纸和稿酬等在花园里。其实,此前林慧已将报纸带回家,但见了那二百元钱,林老伯仍是很激动,颤巍巍地接钱在手,还大声说,我接着写,写一百首。我小声逗林慧,叫老爷子请客。林慧抿嘴一笑,说一分钱也别想。年底的时候,林老伯由保姆扶着,再次踏雪来到我家。老伯又展开了他的文稿,是更厚的一沓,说请作家帮我改改,再写篇序,行吧?我吃了一惊,问,要出书呀?那可得由出版社审定。老伯摆手说,不用出版社,我有个战友的儿子,在印刷厂当厂长,他说你给写篇序,他免费给我印,不多印,就五千本。林慧不肯出面,表明了一个态度。但老同学越是这样,我越不好拂老人的面子。那本薄薄的小书我见到了,是春节前林慧特意送来的。我问,听说离休干部的退休金一月好几千,医疗国家全保,你们几兄妹是不是还要啃点老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自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