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教师编制考试教育理论基础知识必考的200个重点知识汇总(精编版)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488083514 上传时间:2022-08-03 格式:DOC 页数:83 大小:95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年教师编制考试教育理论基础知识必考的200个重点知识汇总(精编版)_第1页
第1页 / 共83页
2020年教师编制考试教育理论基础知识必考的200个重点知识汇总(精编版)_第2页
第2页 / 共83页
2020年教师编制考试教育理论基础知识必考的200个重点知识汇总(精编版)_第3页
第3页 / 共83页
2020年教师编制考试教育理论基础知识必考的200个重点知识汇总(精编版)_第4页
第4页 / 共83页
2020年教师编制考试教育理论基础知识必考的200个重点知识汇总(精编版)_第5页
第5页 / 共8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0年教师编制考试教育理论基础知识必考的200个重点知识汇总(精编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年教师编制考试教育理论基础知识必考的200个重点知识汇总(精编版)(8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20 年教师编制考试教育理论基础知识必考的200 个重点知识汇总(精编版)1、教育的定义:广义的定义:教育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狭义的定义:指学校教育, 是教育者依据一定的社会要求,依据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 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其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变化的活动。更狭义的定义:是指德育。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2、教育的功能:定义:是指教育者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通过教育媒介对受教育者的个性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和作用。( 1)按教育功能作用的对象, 可分为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 2)按教育功能作用的方向,可分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 ( 3)按教

2、育功能作用呈现的形式,可分为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3、教育的起源 ;(1)神话起源说,代表人物:朱熹。(2)生物起源说,代表人物:法国的利托尔诺和英国的斐西能。(3)心理起源说,代表人物:美国的孟禄。1(4)劳动起源说, 代表人物:马克思,马克思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所特有的生产劳动。4、现代教育的特点:( 1)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 2)教育的公共性、普及性和多样性日趋突出。( 3)教育的科学化水平日益提高。5、学习教育学的意义:有利于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掌握教育规律,指导教育实践。有利于树立正确的教学观,掌握教学规律,提高教学质量。有利于掌握学生思想品德发展规律,做好教书育人

3、工作。有利于构建教师合理优化的知识结构,提高教育理论水平和实践技能。有利于培养创新精神,积极投身教育改革。6、教育的政治功能:教育培养出政治经济制度所需要的人才。教育通过传播思想,形成舆论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制度。教育促进民主化进程。7、教育的经济功能:教育再生产劳动力。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8、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1)遗传决定论,代表人物:孟子、弗洛伊德、威尔逊、高尔顿。2( 2)环境决定论,代表人物:荀子、洛克、华生。( 3)多因素共同作用论。9、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遗传、环境、学校教育、个体主观能动性。八、学校教育在人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原因: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

4、培养人的活动。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学校教育能有效地调控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九、教育万能论的代表:洛克、康德、华生、爱尔维修。10、个体身心发展规律及其教育要求:顺序性不陵节而施,遵循量力性原则阶段性不一刀切,一锅煮不平衡性抓关键期互补性长善救失个体差异性因材施教11、教育目的的意义:教育目的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核心,是教育活动的依据和评判标准、出发点和归宿。它贯穿于教育活动的全过程, 对一切教育活动都有指导意义,也是确定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法和评价教育效果的根本依据。12、教育目的的作用:3对教育工作者具有导向作用。对贯彻教育方针具有激励作用。对教育效果具有评价作用。13、确立教育目

5、的的依据: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和需要。人们的教育理想。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根本途径,也是唯一途径。14、有关教育目的确立的理论:(1)个体本位论它认为确立教育目的的根本依据是人的本性,教育目的是培养健全发展的人,发展人的本性,挖掘人的潜能,增进受教育者的个人价值,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 (代表人物:孟子、卢梭、裴斯泰洛齐、马斯洛)(2)社会本位论它认为确立教育目的的根据是社会的要求,个人的发展必须服从社会需要。(代表人物:荀子、赫尔巴特,涂尔干)( 3)教育无目的论(代表人物:杜威)( 4)

6、生活本位论(代表人物:斯宾塞)1957 年我国颁布了第一个教育方针。15、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区别:4教育目的的不同: 应试教育着眼于分数和选拔,素质教育旨在提高国民素质。教育对象不同:应试教育重视高分学生,忽视大多数学生和差生,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教育内容不同: 应试教育紧紧围绕考试和升学需要,素质教育立足于学生全面素质。教育方法不同:应试教育大搞题海战术,素质教育重视启发诱导,因材施教。教育评价标准不同: 应试教育以分数作为衡量学生和教师水平的唯一尺度,素质教育则立足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因材施教教育结果不同:应试教育使多数学生受到忽视,产生厌学情绪,个性受到压抑,素质教16、什么是素质

7、教育?它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是指向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是发展学生个性的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素质教育的理论依据:全面发展教育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素质教育的三大基本任务: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任务。17、素质教育的意义:它有助于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提高综合国。它是克服应试教育弊端,深化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5它有助于受教育者全面发展的落实。18、实施素质教育的措施:改变教育观念。转变学生观。加大教育改革的力度。建立素质教育的保障机制和运行机制。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19、学校教育制度及学制: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 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

8、学校的总体系,具体规定了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要求、入学条件、修业年限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它是国民教育制度的核心与主体,由三个基本要素构成:学校的类型、学校的级别和学校的结构。我国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是壬寅学制。我国第一个实行的现代学制是癸卯学制。我国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学制是壬子癸丑学制。1922 年颁布壬戍学制又称为六三三学制。20、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中等教育中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高等教育的规模的扩展、大众化及类型日益多样化。教育的国际交流加强。终身教育体系的建构。教育社会化和社

9、会教育化。非学历教育与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621 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学会共同生活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21、教师的作用:教师是人类文化的传播者, 在社会发展和人类的延续中起桥梁与纽带作用。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在塑造年轻一代的品格中起着关键性作用。教师是人的潜能的开发者,对个体发展起促进作用。22、教师的职业角色:传道者角色授业、 解惑者角色示范者角色教育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管理者角色家长代理人、 父母、朋友角色研究者、学习者、学者角色。23、教师劳动的特点:教师劳动的复杂性和创造性教师劳动的连续性和广延性教师劳动的长期性和间接性教师劳动的主体性和示范性教师劳动方式的个体性

10、和劳动成果的群体性24、教师的职业素养 :(1)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对待事业,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 对待学生,热爱学生。(核心)对待集体,团结协作。对待自己,为人师表。7( 2)教师的知识素养:政治理论修养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丰富的实践知识( 3)教师的能力素养:语言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组织教育和教学的能力较高的教育机智( 4)职业心理健康:高尚的师德愉悦的情感良好的人际关系健康的人格25、教师威信:是指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望和信誉。分类:权力威信和信服威信结构:包括人格威信、学识威信和情感威信26、建立教师威信的途径 :培养自身良好的道德品质培养良好的认知能

11、力和性格特征注重良好仪表、风度和行为习惯的养成给学生以良好的第一印象做学生的朋友和知己27、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师范教育新教师的入职培训教师的在职培训教师的自我教育28、学生的特点:8学生是教育的对象。学生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学生是发展中的人。29、现代学生观:( 1)学生是发展中的人,要用发展的观点认识学生。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学生的发展是全面的发展。( 2)学生是独特的人。学生是完整的人。 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 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巨大的差异。( 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头脑之外, 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是责权主体。30、师生关系的内容: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结成授受关系。师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关系。师生在社会道德上是相互促进的关系。31、师生关系的基本类型:9专制型放任型民主型师生关系的作用: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保障。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基础。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实现教学相长的催化剂。良好的师生关系能够满足学生的多种需要。32、怎样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1)教师方面:了解和研究学生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提高教师自身素质热爱和尊重学生, 公平对待学生发扬教育民主主动与学生沟通,善于与学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演讲稿/致辞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